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铁血西域:开局结果了噶尔丹 > 第386章 兴教化万民为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两年之内,让大华每一个百姓,都能吃饱穿暖;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书可读。”

李信在预备会上抛出的这个目标,如同一块巨石砸入平静的湖面,让在场的每一位高官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全国民生会议”正式召开的第一天,议事厅里坐满了从各省赶来的代表。有精明干练的民政主官,有满身书卷气的士绅代表,甚至还有几个皮肤黝黑、手掌粗糙的百姓代表,他们局促不安地坐在华丽的椅子上,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

会议的第一个议题,便是由民政部主官王砚,详细阐述这个宏伟的“两年规划”。

王砚走上台,身后是一块巨大的黑板,上面用白色的粉笔字写着四个大字——“民生为本”。

“诸位同仁,父老乡亲。”王砚清了清嗓子,声音通过一个简易的铁皮扩音器,传遍了整个大厅,“汉王,不,现在我们应该称之为大华的领袖。领袖交给我们的任务,很明确,就是民生。而民生的根本,无非两件事:吃饭,和读书。”

他拿起粉笔,在“吃饭”下面写上了“土豆”和“红薯”两个词。

“这两样,是格物院从西洋引进的新品种。它们不挑地,耐干旱,最重要的是,产量极高!根据我们在关中地区的试种,一亩土豆,能产八百斤!一亩红薯,能产一千斤!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只要我们大力推广,天下的百姓,就再也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台下响起一阵嗡嗡的议论声。亩产千斤?这对于那些习惯了麦子稻谷亩产一两百斤的农户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一个来自山东的百姓代表,名叫张二柱的汉子,壮着胆子站了起来:“王大人,俺……俺读书少,你别骗俺。真有这么高产的粮食?”

王砚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拍了拍手。立刻有侍从抬上两个大筐,一筐是金灿灿的红薯,一筐是圆滚滚的土豆。

“张大哥,口说无凭,眼见为实。这就是土豆和红薯。会后,每个代表都可以领一份回去尝尝。不仅如此,民政部已经准备了五百万斤的种薯,将免费发放给各省农户,并派农技人员下乡,手把手教大家怎么种!”

张二柱看着那满筐的粮食,眼睛都直了,他使劲咽了口唾沫,憨憨地坐了下去,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乖乖,要是真的,俺们村可有救了。”

解决了吃饭的问题,王砚话锋一-转,指向了“读书”两个字。

“吃饱了肚子,就要充实脑子。一个国家想要强大,靠的不是人多,而是人才多。所以,领袖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全民教育’!”

他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金字塔结构。

“最底层,是‘村镇蒙学’。我们计划在两年内,在全国每个千人以上的村镇,都建立一所蒙学。免费招收六到十岁的学童,不分男女。主要教授识字、算术,以及一些基本的农事和格物常识。”

“中间一层,是‘县城中学’。每个县,至少建立一所中学。从蒙学中选拔优秀的学生,进行为期三年的深造。除了经史子集,还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格物院的新学问。”

“最顶层,是‘省城大学’和‘都城太学’。每个省,建立一所综合性大学。在首都长安,建立全国最高学府——太学。招收全国最顶级的英才,由格物院的王希总院正,甚至是从西洋请来的牛顿先生亲自授课,培养我们大华未来的栋梁之才!”

这个四级教育体系的构想一出,全场彻底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被这个计划的宏大和前瞻性给震惊了。尤其是那些士绅代表,他们本以为新朝的教育,无非是换个名头继续考八股文,没想到,竟然是要将“奇技淫巧”的格物之学,与圣人经典并列,甚至还要让女娃子也进学堂!

“这……这成何体统!”一个穿着绸缎长衫的老夫子终于忍不住站了起来,气得胡子都在发抖,“女子无才便是德!让她们读书识字,岂不是要乱了纲常伦理?还有那什么物理化学,不过是些下九流的工匠之术,怎能与圣人大道相提并论?荒唐!简直是荒唐至极!”

他的话,立刻引起了部分保守士绅的共鸣。

“没错,此举有违祖制!”

“教育乃国之大事,岂可如此儿戏!”

就在这时,一个清冷的声音响了起来:“哦?不知这位老先生,你口中的圣人大道,是能让百姓吃饱饭,还是能造出打跑鞑子的后装炮?”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格物院总院正王希,不知何时站了起来。他面无表情地看着那个老夫子,眼神里带着一丝不屑。

“你!”老夫子被噎得满脸通红,“你这是在侮辱圣贤!”

“我没有侮辱圣...贤。”王希一字一顿地说道,“我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当你们抱着几千年的故纸堆,高喊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时候,西洋人的蒸汽船已经快要开到我们家门口了!当你们还在争论‘气’与‘理’的时候,牛顿先生已经用数学算出了星辰的轨迹!你们口中的‘纲常伦理’,能救国吗?能强国吗?”

王希的话,如同一记记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大厅里再次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就在这时,一直坐在主位上没有说话的李信,缓缓开口了。

“王希说的,就是我想说的。”他的声音不大,却传遍了每一个角落,“时代变了。我们不能再用过去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世界。女子为何不能读书?我大华的女子,将来不仅要读书,还要进工厂,当医生,当先生,甚至当官!只要有才能,男女平等!”

“格物之学为何不能登大雅之堂?没有格物之学,就没有铁甲车,没有后装炮,没有电报,我们拿什么去收复失地?拿什么去保护我们的百姓?靠你们的之乎者也吗?”

李信站起身,目光如电,扫视全场:“我把话放在这里。这个教育计划,势在必行!谁赞成,谁反对?”

没有人说话。那个老夫子张了张嘴,最终还是颓然坐下。他知道,在这个手握百万雄兵的男人面前,任何反对都是徒劳的。

“很好,看来大家都没有意见。”李信点了点头,“那么,下一个问题。钱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

他看向了新上任的财政部部长,一个名叫林则的精干中年人。

林则站起身,神色凝重地说道:“启禀领袖,初步估算,要实现这个教育计划,两年内至少需要白银五千万两。这还不包括兴修水利和推广种薯的费用。而我们目前国库的全年收入,也不过三千万两。实在是……捉襟见肘。”

五千万两!这个数字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至于老师……”王砚接过话头,也是一脸愁容,“按照规划,全国至少需要十万名蒙学老师,三万名中学老师。我们一时之间,到哪里去找这么多有学问的人?”

钱和人,两个最现实的问题,像两座大山,压在了所有人的心头。刚刚还因为宏伟蓝图而兴奋不已的众人,瞬间又被拉回了残酷的现实。

李信却笑了。

“钱的问题,好办。”他竖起一根手指,“第一,抄家。把那些顽固不化、阻挠新政的满清余孽、贪官污吏、劣绅地主,统统抄了!他们的家产,足够我们启动计划。”

“第二,税改。废除所有苛捐杂税,只收两种税:农税和商税。农税三十税一,永不加赋。但商税,必须重征!特别是那些丝绸、茶叶、瓷器等奢侈品的出口,以及盐、铁等专卖行业,税率要提高到三成以上!江南的财富,不能再只养着一群士大夫,要用来建设整个国家!”

“第三,发国债。以朝廷的信誉为担保,向民间,特别是那些富商发行债券,承诺高额利息。把民间的闲散资金,都利用起来!”

三条措施一出,林则的眼睛都亮了。他迅速在心里盘算了一下,如果这三条都能顺利实施,别说五千万两,就是一个亿,都能凑出来!

“至于老师的问题,”李信又看向王砚,“也不难。第一,从归降的读书人里选。给他们进行短期培训,考核合格后,派往各地任教。第二,从退伍的伤残军人里选。他们虽然学问不高,但忠诚可靠,教孩子们识字算术,足够了。第三,建立师范学堂,专门培养老师。老师的待遇,要定为全国最高的一档!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在大华,最受尊敬的职业,就是教书育人!”

一番话说完,整个大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李信清晰的思路和果决的手段所折服。那些看似无法逾越的困难,在他口中,竟被拆解得如此简单明了。

会议结束,当代表们走出大厅时,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世界观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他们意识到,一个崭新的,与过去数千年截然不同的时代,真的要来临了。

而李信,则在会议结束后,立刻召集了周大勇、贺连山等所有高级将领。民生会议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他要为这艘刚刚启航的巨轮,锻造一副最坚固的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