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多尔衮重生之铁血宫阙录 > 第131章 朝鲜统治体系的建立 大清对朝政策的定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1章 朝鲜统治体系的建立 大清对朝政策的定型

崇德三年十二月初五辰时,汉城原朝鲜王宫西侧的理事厅内,希福正端坐主位,与朝鲜降官们商议统治细则。厅内两侧,清军官员刚林(暂留协助)、穆尔祜(济尔哈朗长子,负责军务)与朝鲜降官金自点(理事厅副主官)、金弘业(前坡州守将,负责民政)、李弘业(户曹判书,负责粮税)分列而坐,案几上摊着朝鲜地图与各类章程草案。

“按陛下旨意,理事厅为大清在朝鲜的最高统治机构,掌军政、民政、粮税大权。”希福敲了敲案上的《理事厅章程》,声音威严,“清军官员主军政,朝鲜官员辅民政,所有决策需清军主官批准方可执行——金自点大人,你可明白?”

金自点连忙躬身:“臣明白!臣定协助希福大人,管好民政事务,绝不擅权。”

希福点头,转向穆尔祜:“驻军安排已敲定,萨木什喀率五千正蓝旗降兵驻守平安道义州,监控中朝边境;吴拜率三千正蓝旗降兵驻守京畿道汉城周边,负责王宫护卫与汉城防务;你率一千镶蓝旗兵驻守江华岛,监控朝鲜沿海——务必做到‘边境无隙、王宫可控’,若有异动,即刻禀报。”

穆尔祜起身抱拳道:“末将遵令!已令各驻军今日启程,三日内抵达驻地,沿途会张贴布告,告知百姓驻军目的,避免恐慌。”

李弘业此时上前一步,递上岁贡清单:“希福大人,按投降条件,朝鲜岁贡粮米四万石、绸缎两千匹、人参五百斤,拟分春秋两季缴纳。春季贡粮一万石、绸缎五百匹,秋季贡粮三万石、绸缎一千五百匹、人参五百斤——清单已按各道田亩数量分配额度,还请大人审核。”

希福接过清单,仔细核对后道:“可行。令各道在明年正月十五前完成粮税征收,二月初一前送至汉城粮库,由吴拜派兵护送盛京——若逾期,按章程加倍征收,且需罢免该道主官,另选贤能。”

“臣遵令!”李弘业躬身领命,心中虽有无奈,却也不敢反驳。

同日未时,汉城王宫的偏殿内,李宗正身着素服,坐在窗前发呆。自投降后,他虽保留国王封号,却形同软禁——王宫护卫全换为清军士兵,若无希福批准,不得召见大臣,不得离开王宫半步。

“陛下,臣是金弘业,求见陛下!”殿外传来金弘业的声音,带着几分急切。

李宗眼中闪过一丝光亮,连忙起身:“快请进!”

可未等金弘业踏入殿内,清军护卫头领伊图便拦住他:“金大人,无希福大人的手令,不得见国王陛下——请回吧。”

金弘业急道:“我有民政要事需向陛下请教,耽误不得!”

“要事可向理事厅禀报,无需面见国王。”伊图语气强硬,伸手阻拦。

李宗看着被挡在殿外的金弘业,眼中满是落寞,最终只能挥挥手:“金大人,有事便向理事厅说吧,朕……帮不上你。”

金弘业望着李宗苍白的面容,无奈叹气,转身离去。伊图则守在殿外,目光警惕——他接到的命令是“严防国王与旧臣私会,防止密谋叛乱”,半点不敢松懈。

同一时刻,盛京驿馆内,李淏及五名宗室子弟正被安置在西侧院落。索尼奉皇太极之命前来探望,带来了棉衣与食物,却也带来了“常驻盛京”的消息。

“李公子,陛下已安排好院落,你们日后便在此居住。”索尼语气平淡,“每月可获银二十两、米十石,日常起居有仆役照料,但不得擅自离开驿馆,不得与外界通信——若有需求,可向驿官禀报。”

李淏攥紧拳头,却也只能低声应道:“谢索尼大人。不知……家父何时可来盛京朝贡?儿臣想见家父一面。”

“国王每三年来盛京朝贡一次,下次朝贡需等崇德六年。”索尼道,“公子安心在此居住,陛下不会亏待你们,但若有异动,后果自负。”说罢,便转身离去,留下李淏与宗室子弟在院落中,神色黯然。

十二月初七辰时,汉城至山海关的旧通讯驿站前,清军士兵正挥舞铁锤拆除驿站木屋。希福亲自到场监督,身旁站着负责巡查的鲍承先(汉军旗水师将领,暂留协助沿海管控)。

“按陛下旨意,所有连接朝鲜与明廷的通讯驿站,今日内全部拆除,不得留下任何通讯设施。”希福指着远处的驿站废墟,对鲍承先道,“你率水师士兵沿朝鲜西海岸巡查,拆除沿海的明廷商号,禁止朝鲜商船与明廷登莱、莱州通商——若发现通商船只,货物没收,人员押回汉城审问。”

鲍承先抱拳道:“末将遵令!已令水师战船分三队巡查,北起义州沿海,南至济州岛,确保无漏网之鱼。昨日已查获两艘试图与明廷通商的朝鲜商船,货物已没收,船主正押往汉城待审。”

“很好。”希福道,“令刚林负责审讯船主,追查是否有朝鲜官员参与——若有,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当日午时,刚林在理事厅审讯船主金三(非江华岛的金三,为汉城商人)。金三跪地求饶:“大人饶命!小的只是想运些朝鲜人参去登莱换盐,并非有意通敌,求大人开恩!”

刚林冷笑:“陛下已下令断绝与明廷往来,你明知故犯,还敢狡辩!说,是否有官员指使?若如实招来,可免你一死。”

金三浑身发抖,最终咬牙道:“是……是前兵曹判书尹集大人,他让小的将人参运至登莱,交给明廷登莱巡抚曾樱,还让小的带回明廷的密信……密信已藏在小的家中地窖。”

刚林立刻令士兵前往金三家搜查,果然查获尹集与曾樱的密信,信中提及“朝鲜百姓不满清军统治,盼明廷再次援救”。刚林随即派兵逮捕尹集,押至理事厅。希福见状,下令:“尹集私通明廷,意图叛乱,押往盛京交由陛下处置——其余涉案官员,一律罢官流放济州岛,永不得回京。”

十二月初十辰时,盛京睿亲王府的书房内,多尔衮正与范文程商议朝鲜长远治理之策。案几上摊着朝鲜粮产地图与汉臣提出的农耕改良建议,宁完我(汉臣,负责文教)、马光远(户部官员,负责粮税)侍立一旁,准备补充建议。

“朝鲜虽已平定,但统治根基仍浅。”多尔衮手指地图上的京畿道与全罗道,对范文程道,“这两处是朝鲜粮产重地,却因去年水灾,粮产锐减。若想长期稳固统治,需先解决粮产问题——让百姓有饭吃,才不会心生叛乱。”

范文程点头:“王爷所言极是。臣以为,可选派熟悉农耕的汉臣前往朝鲜,教授百姓种植高产作物(如玉米、番薯,按当时传入情况调整),改良农具,同时兴修水利,减少水灾影响——宁完我大人,你可推荐合适的汉臣?”

宁完我上前一步:“臣推荐陈邦选(汉臣,曾任山东农官,熟悉农耕)、王来用(汉臣,擅长水利),二人皆有实才,若派往朝鲜,定能改善粮产。”

“除了农耕,文化融合也需重视。”多尔衮道,“可在朝鲜各道设立学堂,推行满语教育,选拔朝鲜贵族子弟入盛京国子监学习——让朝鲜从文化上认同大清,才能实现长久统治。”

马光远补充道:“王爷深谋远虑!推行满语教育的同时,还可制定‘满汉通婚’政策,鼓励清军士兵与朝鲜百姓通婚,拉近关系——这样既能稳定军心,又能促进融合。”

范文程将这些建议一一记录,整理成《朝鲜长远治理奏疏》,递交给多尔衮审核:“王爷,奏疏已拟好,核心为‘农耕改良、满语教育、通婚融合’,若陛下采纳,便可成为大清对朝政策的核心。”

多尔衮浏览后道:“可行。你明日便将奏疏呈给陛下,若陛下有疑问,可按今日商议的内容解释——强调‘长远统治需恩威并施,仅靠武力无法持久’,陛下会明白其中利害。”

次日清晨,范文程在崇政殿向皇太极呈上奏疏。皇太极仔细阅读后,召代善、济尔哈朗、索尼商议。

“多尔衮的建议虽好,却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推行满语、通婚,恐会引起朝鲜百姓抵触。”济尔哈朗率先提出质疑,“若因推行政策引发叛乱,反而得不偿失。”

代善却反驳道:“八弟,二哥以为多尔衮的建议长远来看有利。朝鲜是大清的粮仓与战略基地,若粮产不足,岁贡便无法保障;若文化不融,叛乱迟早会有。耗费人力物力是暂时的,长久稳定才是根本。”

索尼也附和道:“代善王爷所言有理。臣以为,可先在京畿道、全罗道试点农耕改良与满语学堂,观察百姓反应,再逐步推广——这样既能减少抵触,又能验证效果。”

皇太极沉吟片刻,最终拍板:“准奏!按范文程奏疏,选派陈邦选、王来用前往朝鲜推行农耕改良;在汉城、义州、江华岛设立满语学堂,由宁完我负责选派教员;通婚政策暂不推行,待试点见效后再议。令希福全权负责政策落地,每季度向朕汇报进展。”

“臣遵令!”范文程躬身领命,心中暗喜——多尔衮的建议被采纳,意味着大清对朝政策的核心框架已定型,而这背后,离不开多尔衮的长远考量。

十二月十二日午时,希福接到皇太极的旨意,即刻在理事厅召开会议,部署政策落地。金自点、李弘业、萨木什喀、吴拜等人悉数到场。

“陛下已批准‘农耕改良、满语教育’政策,陈邦选、王来用两位汉臣明日便抵达汉城,负责指导农耕。”希福宣读旨意后,对李弘业道,“你需配合两位汉臣,在京畿道、全罗道选取十处试点村落,提供农具与种子,组织百姓学习。”

李弘业躬身:“臣遵令!已令下属筛选试点村落,明日便可对接。”

希福又对金自点道:“满语学堂拟在汉城、义州、江华岛设立三处,由宁完我派来的教员授课,招收朝鲜贵族子弟与普通百姓子弟,你负责协调学堂场地与生源,正月十五前需开课。”

“臣遵令!”金自点应道。

散会后,希福留下刚林,低声道:“多尔衮的建议被陛下采纳,可见他在对朝政策上的影响力。你回盛京后,需向陛下禀报政策落地进展,同时留意多尔衮与朝鲜降官的往来——陛下虽采纳建议,却也忌惮他私结朝鲜,不可不防。”

刚林点头:“大人放心,末将定如实禀报,绝不遗漏任何细节。”

同一时刻,盛京睿亲王府内,多尔衮得知奏疏被采纳,对范文程道:“农耕与教育是长远之策,只要坚持推行,不出五年,朝鲜便会真正归附大清。到那时,朝鲜的粮产不仅能供应清军,还能支持我们征明——这才是平定朝鲜的真正意义。”

范文程道:“王爷深谋远虑!希福虽在制衡我们,却也不得不按陛下旨意推行王爷的政策——假以时日,大清对朝统治的根基,便会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

多尔衮望向窗外的盛京雪景,眼中闪过一丝坚定:“征明的时机,越来越近了。待朝鲜政策落地见效,我们便奏请陛下,出兵山海关——明廷内忧外患,正是大清入主中原的最佳时机。”

范文程躬身道:“属下明白!会密切关注朝鲜政策进展,为王爷征明大计做好准备。”

书房内的烛火映照着二人的身影,大清对朝政策的定型,不仅稳固了大清的后方,更成为多尔衮迈向权力巅峰、实现征明大业的重要基石。而远在汉城的希福与朝鲜降官们,不过是这场长远布局中的执行者,真正决定朝鲜命运与大清未来的,仍在盛京的权力中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