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励精图治,周业肇兴**
姬昌归国,虽带回了七年囚禁的沧桑与丧子的刻骨悲痛,却也携着羑里演易沉淀的智慧与勘破天命的决心。西岐这部沉寂已久的战争机器,在姜子牙的执掌与文王的坐镇下,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精度运转起来,整个西岐呈现出一种内敛而磅礴的生机。
**一、 文王定策,深根固本**
姬昌归来,并未急于彰显兵锋。他深知,伐纣非一时血气之勇,乃千秋之业,根基不稳,万事皆休。他与姜子牙日夜密议,定下“**深根固本,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略。
他首先以更博大的胸怀推行仁政。亲自抚慰在伯邑考事件中悲痛的臣民,厚恤战死、因公殉职者家属。他进一步减轻赋税,鼓励开垦荒地,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部分得益于与神农一脉的隐晦联系),使得西岐粮仓充盈,百姓家给户足,凝聚力空前高涨。
同时,他大力倡导姬昌在羑里完善的《易》道,设立学宫,不仅教授贵族子弟,亦向有才学的平民开放,将其中蕴含的治国、修身、用兵之道潜移默化地传播,统一思想,培养后备人才。西岐境内,好学之风日盛,智慧之光闪耀。
**二、 太公治军,革故鼎新**
姜子牙则将主要精力倾注于军事改革。他深知商军虽腐,但体量庞大,且有闻仲等宿将,不可小觑。
1. **建制革新**:打破以往贵族私兵为主的模式,建立更加中央集权的**常备军**。设前、后、左、右、中五军,每军设大将统领,直接听命于丞相府与文王。军中设立明确的军阶与赏罚制度,有功即赏,有过必罚,无论出身,唯才是举。
2. **阵法操练**:姜子牙将昆仑所传仙家阵法与人间战阵结合,创出诸多变化莫测的战阵。士卒日夜操练,熟悉各种旗号、金鼓指令,做到令行禁止,如臂指使。他还专门训练了一支精锐的“**弩兵**”与“**战车部队**”,作为攻坚破阵的利器。
3. **器械精良**:设立“**军械监**”,汇聚能工巧匠,在姜子牙指导下,改良弓箭射程与穿透力,锻造更加坚韧锋利的戈矛剑戟,打造坚固的盾牌与甲胄。西岐军械之精良,渐渐闻名于诸侯。
4. **情报网络**:姜子牙极重情报,派遣大量细作潜入朝歌及各路诸侯领地,甚至不惜动用道术,密切关注商朝动向、兵力部署、权臣态度,做到了知己知彼。
**三、 四方归心,贤才辐辏**
西岐的强盛与仁政,如同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天下英才与苦商久矣的诸侯。
* **贤士来投**:如孤竹国的**伯夷**、**叔齐**(虽后来因理念不合离去),骊山的**散宜生**(更受重用),以及众多怀才不遇的武将、谋士,纷纷慕名来投,西岐人才济济,一时盛况无两。
* **诸侯暗附**:南伯侯**鄂顺**、东伯侯**姜文焕**(为其父姜桓楚报仇之心切)等实力派诸侯,纷纷暗中遣使与西岐联络,约定共举义旗。许多小诸侯更是唯西岐马首是瞻,殷商朝廷的号令,出了朝歌便大打折扣。
* **异士相助**:一些隐修的散仙、异人,或因感西岐仁德,或因与玉虚宫有旧,也悄然现身,愿在必要时助一臂之力。这使得西岐在高端战力上,也有了与商朝截教支持者抗衡的潜在资本。
**四、 灵台祈天,迁都丰邑**
为进一步凝聚气运,彰显天命所归,姬昌采纳姜子牙建议,于岐山之阳,修建**灵台**,于沣水西岸,兴建新都**丰邑**。
灵台高耸,上应星宿,既是观星测象、祭祀天地之所,更是西岐政权承接天命的象征。而迁都丰邑,则摆脱了旧都的局促,依山傍水,地势开阔,更利于未来发展,也向天下展示了周室鼎新革故的气魄。
至此,西岐已非偏安一隅的诸侯邦国,而是一个政治清明、军力强盛、经济繁荣、人才汇聚、诸侯归心,且明确拥有取代殷商之志与实力的**新兴王朝雏形**。那“凤鸣岐山”的预言,已从缥缈的异象,化为了实实在在的洪流,在洪荒大地上汹涌奔腾,其势已不可阻挡。
姬昌与姜子牙,立于新建的灵台之上,眺望这欣欣向荣的江山。文王眼中,是七年囹圄熬干的泪水与此刻希望的火焰;太公眼中,则是昆仑雪、磻溪水与即将到来的金戈铁马。
“太公,”姬昌声音沉静却蕴含着力量,“时机,快到了。”
姜子牙拱手,目光锐利如他当年的直钩:“只待东风起,便可斩巨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