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铁血新华夏:龙腾寰宇 > 第1章 鼎革军制立五军 远略深谋定三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章 鼎革军制立五军 远略深谋定三洋

启元九年秋,岭南酷暑渐消,珠江口浩荡江风裹挟咸腥气息,吹拂着黄埔造船厂内猎猎作响的赤龙旗。

厂区内一派前所未有的繁忙景象。数以千计工匠、船工在巨型船坞与轰鸣车间间穿梭劳作。最引人注目的,是并排矗立在两座巨型船坞内的钢铁巨兽——“镇海”级铁甲舰首舰“镇海”号与二号舰“伏波”号。其庞大舰体宛若海上城垣,黝黑装甲在秋日下泛着冷峻金属光泽。高达十余米的龙门吊正将最后一门双联装305毫米克虏伯巨炮炮塔缓缓吊装至“镇海”号前甲板,沉重金属摩擦声与工匠号子声交织,震撼人心。

不远处舾装码头旁,三艘体型稍逊但线条流畅的“飞霆”级一等巡洋舰已悬挂满旗,水兵们进行着最后索具调整。更远处,数艘“海天”级二等巡洋舰、“湖鹰”级驱逐舰的龙骨已铺设完毕,船锤敲击铆钉的叮当声,与苦力搬运物资的吆喝声,汇成工业强国的交响。这些新锐舰艇与经过现代化改装的“龙威”、“虎啸”等铁甲舰,共同构筑帝国海军迈向深蓝的坚实脊梁。

在船厂新建观测台上,一位特殊参观者正凝神注视这一切。前朝鲜王国王子、现帝国彰德公世子李垠,身着崭新帝国北洋水师学堂学员制服,在教官陪同下见习。年方十八的李垠身姿挺拔,眉宇间虽带少年稚气,眼神中已透出与年龄不符的坚毅。

“世子请看,”教官指着船坞中巨舰,语气充满自豪,“‘镇海’级铁甲舰排水量达一万二千吨,航速十八节,装备四门305毫米主炮,装甲最厚处四百五十毫米。此等巨舰,便是帝国海军脊梁。”

李垠抚摸着观测台栏杆,心中澎湃。他想起了几年前在汉城景福宫,面对帝国大军压境、父王最终归顺时的复杂心情,想起了妹妹德惠被选入宫,自己则被送往水师学堂的命运转折。初始的彷徨与不安,如今已逐渐被新的归属感和建功立业的渴望取代。

“教官,”李垠郑重问道,“如此巨舰,需多少官兵操作?”

“全舰编制七百八十人,”教官答道,“从管带到基层水兵,皆须经严格训练。特别是枪炮、轮机等专业兵种,非经学堂系统培训不可胜任。”

李垠默记于心,更加坚定了在水师学堂刻苦学习的决心。帝国的强大海军不仅是对外威慑的力量,也成为了如他这般新附疆域精英子弟向往和学习的活教材。

与此同时,新京皇城武英殿内,正举行着决定帝国未来军事格局的重要朝会。

巨大蟠龙金柱下,帝国文武重臣按品秩肃立,衣冠济楚,屏息凝神。御阶之上,皇帝柏凌云身着玄色十二章纹龙袍,头戴翼善冠,面容沉静,不怒自威。御案之上,并非寻常奏章,而是一幅精心绘制的《帝国新式舰艇编成图》和一幅巨大的《帝国疆域防务总图》。

皇帝目光扫过群臣,最终落在大都督、武王柏凌岳身上,微微颔首。柏凌岳会意,手持象牙笏板,踏前一步,声若洪钟,代君宣示:

“陛下有旨!启元以来,已历九载。赖将士用命,文武同心,北逐俄寇,收复故土万里;南平交趾,再开疆域两省。东瀛虽已臣服,然树欲静而风不止!西洋列强,舰影频现,心怀叵测;南洋诸岛,暗流涌动,亟待经略。帝国欲求长治久安,非有足以定鼎四海之武备不可!”

他稍作停顿,目光锐利如鹰隼,转身指向御案上的海军编成图:“水师,为国之前矛,海权之根本!以往水师各守汛地,虽有功于保境安民,然号令不尽统一,难形成合力以应外洋强敌,更遑论远征绝域,扬威万里。陛下决意,革故鼎新,于大都督府之下,特设海军都督府,统辖天下一切水师战舰、人员、基地、学堂,专司建军、训练、征伐诸事宜!”

言罢,他目光转向武官班列中一位面容坚毅的老将:“水师提督陈璘!”

“臣在!”威海侯陈璘应声出列,步伐沉稳。他历经黄海、库页岛多次海战烽火,鬓角已染霜华,眼神却依旧如磐石般坚定。

武王柏凌岳宣谕道:“卿自启元初年,督练海军,屡经恶战,功在社稷。陛下特旨,擢升卿为帝国首任海军都督,秩从一品,总揽海军全般事务!望卿为帝国再铸海上长城!”

陈璘深吸一口气,撩袍端带,肃然跪拜:“臣陈璘,蒙陛下天恩,敢不竭尽残年!必夙夜不懈,整军经武,为陛下练就一支旌旗所指、四海宾服的虎贲之师!”这一步,不仅是个人的殊荣,更是帝国海军走向真正统一的里程碑。

“爱卿平身。”柏凌云终于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武王柏凌岳继续依照预案,展开部署图,语速加快,条理分明地宣布:“陛下圣谕:海军都督府下,设三大海军舰队,分镇三洋,如帝国伸向海洋的三支利剑,职责明晰,互为呼应!”

他指尖划过图纸上的不同海域,逐一颁令:

“北洋舰队!提督由靖海伯李鼎新担任,驻旅顺。辖铁甲舰‘龙威’、‘虎啸’,装甲巡洋舰‘海天’、‘海圻’,及雷击舰十艘。负责东海、黄海、渤海至朝鲜海峡防务,屏卫近海各省!”

“南洋舰队!提督由定海伯程璧光担任,驻黄埔。辖一等巡洋舰‘海容’、‘海筹’、‘海琛’,二等巡洋舰‘靖远’、‘威远’,及辅助舰艇若干。负责自福建沿海至南海,护我商路,镇抚南洋诸岛!”

“东洋舰队!提督由镇海伯萨镇冰担任,驻琉球那霸。辖铁甲舰‘镇海’、‘伏波’,一等巡洋舰、‘飞霆’、‘策电’、‘震雷’,二等巡洋舰‘福安’、‘靖安’,及全部新式驱逐舰、大型雷击舰。此舰队集中帝国最新最强舰艇,专为远洋作战而设,前出太平洋,巡弋琉球以东洋面,监视英美动向。陛下授尔临机决断之权,遇敌挑衅,可先行后奏!”

三位提督肃然出列,跪倒谢恩:“臣等谨遵圣谕,必恪尽职守,扬帝国天威于万里波涛!”

此时,柏凌云的目光越过武王,直接落在了东洋舰队将领队列中那位年轻军官身上,声音温和却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邓绍忠。”

“末将在!”邓绍忠应声出列,干净利落地跪倒。他身姿挺拔,面容英气勃勃,眉宇间依稀可见当年邓世昌的轮廓。

柏凌云凝视着他,缓缓道:“尔父世昌公,甲午忠烈,血染黄海,朕每念及此,心甚痛之。然虎父无犬子,闻你在水师学堂刻苦用功,历次考评皆优,于‘海天’舰任副管带期间,勤勉尽职,通晓舰务。今擢升尔为舰管带,望你克绍箕裘,勿堕父志,早日报效国家。”

邓绍忠胸膛起伏,强抑激动,叩首道:“末将邓绍忠,谢陛下隆恩!先父殉国,本为臣节。末将定当恪尽职守,勤习战阵,以报陛下知遇之恩,誓死扞卫海疆!”殿中诸将皆为之动容。

海军改制方定,武王柏凌岳转向那幅巨大的疆域防务图,语气转为更深沉凝重:“陛下圣谕:水师乃开拓之利器,然疆土之固,尤赖陆师。现今帝国版图辽阔,东西南北疆域万里,旧有防务体系已难应对。近年来,各省驻军虽众,然调度不便,号令难一。遇有大战,须从各处抽调,仓促成军,兵将不相习,指挥不灵便。此前北疆、南征之役,已显此弊。故特旨:于大都督府下,增设五军都督府,分镇四方,厘清责权,专司防务;并编练陆军常备军,专司机动作战,以备不时之需。”

他示意内侍展开诏书,逐一分派:

“前军都督府,都督由南宁公刘永福担任,建衙署于南宁。专责两广、广南、澜沧等南方诸省驻防军务,督练边军,修筑要塞,抚慰土司,镇守帝国南疆门户,防范法属印度支那及南洋方向之潜在威胁。”

“后军都督府,都督由武威侯宋占彪担任,建衙署于北京。专责北海、辽东、新罗等东北诸省军务,整训骑步,巩固江防,监视俄人动向,经营朝鲜半岛,为帝国镇守北疆锁钥,屏障京畿重地。”

“左军都督府,都督由南昌伯赵守诚担任,建衙署于西安。专责陕甘新等西北军务,绥靖回部,巡查边卡,护卫商路,弹压地方,应对俄英来自中亚之渗透,确保帝国西陲安靖,西域通道畅通无阻。”

“右军都督府,都督由桂林伯何雄担任,建衙署于昆明。专责川滇藏、云贵等西南诸省军务,节制土司,勘定界务,屯垦实边,监控英属印度与缅甸动向,经营西藏,拱卫帝国西南屏障。”

“中军都督府,都督由武昌侯邓安邦担任,建衙署于中京。辖中原腹心地带精锐,卫戍京畿,策应四方,督练新军,储备将才,为帝国武力之中坚,随时听调驰援各边。”

五位都督肃然领旨。他们深知,此五军都督府之设,侧重于辖区防务规划、兵员征募、粮饷转运、要塞修筑等战略层面事务,使帝国疆防各有专司,责权分明。

紧接着,武王宣布了陆军常备第一至第四军的主官任命,这些才是真正的机动作战拳头。

“常备第一军军帅由王士珍担任”。

“常备第二军军帅由冯国璋担任”。

“常备第三军军帅由段祺瑞担任”。

“常备第四军军帅由马啸川担任”。

四位军帅肃立听命。此番编练常备军,旨在打造一支完全按德式操典训练、装备精良、兵员精锐,可随时跨区域机动作战的战略拳头力量。各常备军下辖两个步兵旅、一个骑兵旅、一个炮兵团和其他工兵、通讯等部队,总兵力达二万人,足以应对未来可能的大规模战争。

此时,武王柏凌岳目光扫过武官班列后方几位年轻面孔,补充道:“此外,吴禄贞、张绍曾擢升大都督府参赞,李烈钧调任陆军大学堂战术教官。帝国未来之武功,不仅赖于宿将,亦需尔等少壮锐意进取,悉心钻研现代战法。”

“末将等谨遵王命!”吴禄贞、张绍曾、李烈钧等人齐声应诺,声震殿宇。这些在军制革新和军校教育中崭露头角的年轻军官,已然进入帝国军事决策的核心视野。

朝会毕,柏凌云独留武王柏凌岳、定王柏凌峰、靖王柏凌锐、海军都督陈璘于养心殿西暖阁议事。阁内檀香袅袅,却驱不散那份凝重气氛。

柏凌云走到地图前,手指点在辽阔的太平洋上:“今日之政令,非为一时之需。水陆新制,乃帝国百年大计。东瀛虽已臣服,然英美列强虎视眈眈,南洋诸岛尚未归心。帝国欲成万世基业,必先固海疆,强武备。”

柏凌岳沉声道:“陛下圣明!陆军整编已毕,四军常备厉兵秣马。南洋诸岛,英荷势力盘踞;太平洋上,美舰游弋不休。臣弟请命,整军经武,以待时变!”

陈璘肃然道:“海军将士日夜操练,新舰陆续入列。老臣愿亲率舰队,巡弋远洋,护我商路,扬我国威!”

“善!”柏凌云目光扫过两位重臣,“今虽四海暂安,然远虑不可不防。尔等回去,悉心整军,加强侦巡。他日若风云突变,朕要的,是雷霆万钧之势!”

“臣等遵旨!”

几天后,在数千里外的琉球那霸军港,“飞霆”舰正缓缓出港。舰桥上,邓绍忠手扶舷栏,紧握父亲留下的望远镜。东方海天相接处,那片蔚蓝之下,既是帝国的未来,也承载着他建功立业的梦想。海风猎猎,吹动赤龙旗,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启。

而在黄埔造船厂的见习结束后,李垠登上了返回天津的轮船。站在甲板上,他回望渐行渐远的广州城,心中默念:“终有一日,我定要指挥帝国战舰,为陛下巡狩远洋!”这位前朝鲜世子的心,已与帝国的海军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