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蚀骨危情:总裁的赎罪囚妻 > 第176章 标本室的午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秋色愈浓,梧桐叶已染上深沉的锈红。陆珩的来信和那些显微照片,像一枚投入心湖的种子,在林晚安静的世界里悄然生根。她没有立即回应那份去看标本的邀请,仿佛需要时间让这个念头在内心充分沉淀。她继续着每日的节奏,阅读、钩织、去社区大学旁听古典文学课,生活平稳地向前流淌,只是底色里多了一抹来自远方的、温和的期待。

周韵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并不多言,只是在某个茶香袅袅的午后,状似无意地提起:“陆珩那间小工作室,倒是收拾得挺整齐,像个微型自然博物馆。”

这句话像一阵恰到好处的风,轻轻推了林晚一把。

几天后,她终于提笔,在一张素净的卡片上写下简短的回复:“陆医生,谢谢你的邀请。若方便,本周四下午可否前去拜访?林晚。”

回复很快来了,同样是简洁的卡片:“周四下午两点,恭候。地址附后。陆珩。”

周四午后,阳光温煦。林晚按照地址,找到了一栋临街的老式公寓楼。按下门铃后不久,陆珩开了门。他穿着简单的浅色衬衫,袖口随意挽至小臂,身上带着淡淡的消毒水与干燥植物混合的气息。

“请进。”他侧身让开,语气一如既往的平和。

他的工作室,或者说书房兼标本室,比林晚想象的要宽敞。靠墙是顶天立地的书架,塞满了书籍和整齐排列的标本盒。一张宽大的旧木桌临窗摆放,上面有序地陈列着显微镜、各种镊子、裁纸刀和未完成的标本。另一侧则是一个浅白色的水槽和操作台,干净整洁。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干燥植物和一丝若有若无的樟木气味。这里没有多余的装饰,每一件物品都因其功能而存在,呈现出一种严谨而宁静的秩序感。

“这里……很安静。”林晚轻声说,目光掠过那些厚重的书籍和密封的标本盒。

“嗯,习惯了。”陆珩走到靠墙的标本柜前,取出一个扁平的木盒,“这就是上次信里提到的,滇南采集的部分标本。”

他打开盒盖,里面是十几片精心压制、固定在卡纸上的植物标本,每一片旁边都附有标签,注明采集地、时间和物种名。标本保存得极好,虽然失去了鲜活时的色彩,但形态完整,细节清晰。

“可以碰吗?”林晚问。

“当然。”陆珩递给她一副白色的棉质手套。

林晚戴上手套,小心地拿起一片蕨类植物的标本。叶片舒展,羽状分裂的形态优雅如古典纹饰。透过薄薄的纸张,能感受到叶片干燥后脆硬的质地。

“这是蹄盖蕨,”陆珩站在她身侧,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声音低沉而清晰,“喜欢生长在潮湿的岩石背面。你看它叶背的孢子囊群排列,像不像微型的拱桥?”

林晚凑近些,果然看到叶背边缘整齐排列的褐色小点,在放大镜下(陆珩适时地递过一个手持放大镜)呈现出精巧的结构。她想起《草木私语》中关于蕨类植物“以静默书写时间”的描述,心中涌起一阵奇妙的共鸣。

接着,他又展示了其他标本:一片有着奇异豹纹状斑点的兰科植物叶片,一朵干燥后仍保持复杂结构的高山杜鹃花,还有几种形态各异的苔藓,在放大镜下如同微缩的森林。

陆珩的讲解简洁而专业,没有过多的渲染,只是清晰地指出每一份标本独特之处,偶尔穿插一两句野外采集时的趣闻。他的态度专注而投入,仿佛在介绍珍贵的老友。林晚静静地听着,看着,手指小心地抚过标本的边缘,感受着那些来自遥远山林、被时光定格的生命的痕迹。

“这些,”她抬起头,眼中闪着光,“就像你信里说的,是另一种形式的‘痕迹’。”

陆珩微微一怔,随即眼中浮现出清晰的笑意,那笑意驱散了他眉宇间惯有的沉静,显得格外温和:“是的。记录生命存在过的形态。”

他走到书桌前,打开电脑,调出更多电子显微镜下的图像——种子表面的奇妙纹路,花瓣细胞的排列,昆虫翅膀的鳞片结构。黑白影像放大了生命的细节,呈现出令人震撼的几何之美。

“有时候觉得,”林晚看着屏幕上花粉粒如同迷宫般的纹路,轻声说,“微观世界比宏观世界更浩瀚。”

“角度不同而已。”陆珩操作着鼠标,切换着图片,“宏观见其势,微观察其质。都是理解世界的方式。”

阳光缓缓移动,在木地板上投下斜长的光影。两人沉浸在标本与图像的世界里,时间仿佛失去了流速。林晚偶尔提问,陆珩耐心解答;她分享自己钩织时对纹理的感悟,他认真倾听,偶尔点头表示理解。对话算不上热烈,却有一种自然而流畅的节奏。

当林晚意识到时间不早,准备告辞时,窗外已是夕阳西沉。橘色的暖光透过窗户,为满室的标本和书籍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

陆珩送她到门口,没有多余的客套话,只是说:“这些标本和图片,你随时可以来看。”

“谢谢,”林晚真诚地说,“今天下午……很愉快。”

走在回周韵家的路上,晚风带着凉意,吹拂着她的发丝。她感到内心一种充盈的平静,仿佛刚刚完成了一次深入而满足的探索。那个堆满标本和书籍的房间,那个沉静而专注的人,都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实实在在的质感。

她回到房间,没有立刻打开速写本。只是静静地坐在窗边,回味着那个充满干燥植物气息的午后。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那股混合了纸张、樟木和一丝消毒水的独特气味。

过了许久,她才翻开本子。这一次,她没有画线,也没有画具体的植物形态。她只是用深浅不一的褐色和灰色水彩,轻轻晕染出一片朦胧的、富有质感的背景,仿佛老标本纸的颜色。然后在画面中心,用极细的钢笔,画了一个小小的、开启的木盒轮廓,盒内留白。

这并非记录某个具体的瞬间,而是捕捉那份由古老生命痕迹、专注讲解和宁静空间共同营造出的、独特而沉静的氛围。那个下午,如同一个被精心收藏的标本,完好地安放在了她的记忆里,带着阳光的温度和植物干燥后的清香。

她知道,一条新的轨迹,已经清晰地在她的星图上展开,与另一条轨迹,在某个关于生命痕迹的坐标点上,产生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平静而深刻的交汇。

(第一百七十六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