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珩的出现,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的一颗小石子,涟漪细微而短暂,很快便消散在林晚已然变得宽广深邃的心湖中。她没有刻意回想那次短暂的会面,也没有产生任何多余的思绪。那条代表陆珩的、轻浅的平行线,安静地留在速写本的那一页,如同星图中一颗新标注的、尚未知其轨迹的遥远星辰。
生活恢复了固有的节奏。钩织,阅读,记录,与周韵共享静谧的时光。只是,一种微妙的变化在悄然发生。林晚发现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敞开度似乎更高了。她依然享受独处,但不再将其视为唯一的庇护所。她会更主动地留意周韵提及的社区活动信息,甚至开始思考,是否可以去旁听一些之前感兴趣的、关于植物染色或版画的短期课程。
周韵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变化。她没有直接鼓励,只是在一个周末的早晨,看似随意地将一份本地社区大学的秋季课程简章放在了餐桌显眼的位置。林晚拿起翻阅,目光在基础植物学古典文学选读上停留了片刻。
想去听听看吗?周韵端着牛奶走过来,语气平和。
林晚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有点想。只是......她顿了顿,那种面对陌生环境和人群的、习惯性的迟疑又隐隐浮现。
不着急决定,周韵在她对面坐下,课程下周才开始报名。可以去看看环境,觉得合适再说。
这种不施加任何压力的支持,让林晚感到安心。她将简章收好,决定找个时间先去社区大学附近走走。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林晚在信箱里发现了一个素白的信封。没有寄件人署名,只用工整的字迹写着林晚 收。她疑惑地拆开,里面是一张质感很好的卡纸,上面是几行简洁的字:
林晚女士:
日前偶见你在阅读植物图鉴。附上这本《草木私语》,作者对植物形态与人文意象的解读或许你会感兴趣。书是我大学时的旧物,望不嫌弃。
陆珩
字迹干净利落,与上次那张便条如出一辙。林晚拿起随信附着一本略显旧损但保存完好的书,浅绿色的封面上印着舒展的叶片图案。她翻开书页,淡淡的墨香和旧纸张特有的气味扑面而来。书页间偶有铅笔留下的浅浅划线,或是页边空白处极简短的批注,都是同一个严谨而克制笔迹。
这份意外的赠予让她怔了片刻。不是花草茶那样带着长辈关怀性质的转交,而是一本明显经过精心挑选、甚至带着个人使用痕迹的书。这份心意细腻得恰到好处,既表达了关注,又保持着恰当的距离——以书为媒,将选择的主动权完全交到了她手中。
周韵看到这本书时,只是微微一笑:陆珩那孩子,从小就这样。觉得什么合适,就会默默准备好,从来不会多说什么。
林晚轻轻摩挲着书封,心中泛起一丝难以名状的涟漪。这不像社区大学偶遇那样转瞬即逝,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被放入她世界的物件,带着另一个人的审美与思绪的痕迹。
她开始阅读这本书。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各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又将它们与文学、艺术中的意象相联系。读到银杏叶片的扇形脉络,如同时间展开的折扇这样的句子时,她会不自觉地想起自己在放大镜下观察到的那些精微结构。而陆珩在页边留下的那些简短批注——、此喻甚妙存疑——更像是一个沉默的阅读伙伴在她耳边的低语,让她不时会心一笑。
阅读的间隙,她会在速写本上画下一些植物的局部,尝试用线条捕捉那些文字描述带给她的意象。她画得随意,不再追求精确的形似,而是更注重那种般的感受。
让她意外的是,约莫一周后,她又收到了陆珩的信。这次没有书,只有一页纸。上面写着:
林晚女士:
冒昧来信。日前整理旧物,发现数年前在滇南考察时采集的一些植物标本。其中几种的显微结构摄影颇为有趣,想起你曾提及微观世界,如有兴趣,可随时来看。
另,母亲新制了一批桂花蜜,嘱我送予周阿姨与你。
陆珩
随信附了几张打印出来的照片。那是植物茎秆横切面、花粉、叶脉等的电子显微镜图像,黑白色调,却展现出惊人的几何美感与结构张力,如同抽象的艺术作品。林晚看着这些照片,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沉浸在放大镜下的午后,只是这次,有人与她共享了这个隐秘世界的入口。
这次,她在速写本上画下了几条更加流畅舒展的线条,在旁边写下一个极小的字。
她没有立即回复,也没有急着去看标本。她需要时间消化这种缓慢建立起来的、以纸张和文字为载体的联结。这种联结安静、克制,却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郑重。
秋意渐深,窗外的梧桐叶开始泛黄。林晚坐在窗边,读着《草木私语》,手边是那几张微观结构的照片。阳光透过开始稀疏的枝叶,在她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她感到自己的世界正在以一种舒适的速度缓缓拓展。而陆珩的存在,就像这些秋日来信,不疾不徐,带着恰到好处的温度和距离,悄然成为她逐渐开阔的星图中,一个稳定而清晰的光点。
(第一百七十五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