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雄南县城还笼罩在一层薄雾中,宋清越三人已经收拾停当。昨夜的繁华喧嚣仿佛还在眼前,但今天他们有着更重要的任务——去锦绣坊购买蚕种,学习养蚕技术。
锦绣坊刚刚卸下门板,掌柜的看见他们,立即热情地迎了出来:哟,几位客官来得这样早!快请进请进!
走进店内,只见各色绸缎整齐地陈列在货架上,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光泽。
掌柜的一边引路一边介绍:我们锦绣坊不但收购丝绸棉布,也售卖成衣布匹。后院还卖蚕种——说实话,我们卖蚕种不为挣钱,就是想让更多农户养蚕,好把蚕丝或者丝绸卖给我们。
他自豪地指着一匹泛着珍珠般光泽的绸缎说:您瞧,这些绸缎质地上乘,有不少是送到京里的贡缎呢!
宋清越诚恳地说:掌柜的,我们是代表全村来买蚕种的。只是第一次养蚕,没什么经验,还望指点。
这个好说!掌柜的爽快地拍手叫来一个老师傅,养蚕这事,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老周,你带这几位客官去后院,好好教教他们养蚕的技艺。
老周是个五十岁上下的老师傅,手上布满了蚕丝划出的细痕。他带着三人穿过一道月亮门,来到后院。这里整齐地排列着十几间蚕室,空气中飘散着桑叶的清香。
养蚕第一要紧的是洁净。老周推开一扇蚕室的门,里面整齐地摆放着竹匾,蚕宝宝最怕污秽,进蚕室前要净手,不能沾半点油腥。
宋清越仔细打量着蚕室:地面铺着青砖,墙壁刷得雪白,窗户上装着细密的纱网。竹匾里的蚕宝宝正在沙沙地啃食桑叶,那声音轻柔而有节奏。
老周拿起一片桑叶示范:喂蚕要选嫩叶,老叶蚕不吃。叶子要擦干净,不能带露水,也不能沾尘土。他熟练地将桑叶撕成小块,均匀地撒在竹匾里。
阿进好奇地问:周师傅,一天要喂几次?
这要看蚕龄。老周耐心解释,小蚕要少食多餐,一天喂个七八次;大蚕食量大,一天三四次就够了。最重要的是要按时,蚕宝宝最讲规矩。
大牛看着密密麻麻的蚕宝宝,有些发怵:这么多蚕,怎么清理粪便啊?
老周笑了:这位兄弟问到点子上了。清理蚕沙最是费工夫。他示范着用特制的小耙子轻轻刮取蚕粪,要等蚕宝宝都爬到桑叶上时,快速清理。动作要轻,不能惊着它们。
宋清越看得仔细,突然问道:周师傅,蚕室里的温度要怎么控制?
老周赞赏地看了她一眼:姑娘问到关键了。蚕宝宝怕冷怕热,最宜温暖。天冷要生炭盆,但要注意通风;天热要洒水降温,但不能太潮湿。他指着墙角的温度计,要时刻留意这个水银柱。
看着老师傅娴熟的动作,宋清越突然有了个主意。她向掌柜的请求:我们能不能在您这儿帮工一天?亲手实践一下,也好把技术学扎实。
掌柜的愣了一下,随即笑道:难得几位如此用心。既然你们诚心要学,就在这儿帮忙吧,工钱就不算了,管你们一顿午饭。
于是,三人换上锦绣坊准备的干净工服,开始了一天的学徒生活。
宋清越被分配去采摘桑叶。后院有一片桑园,她要挑选最嫩的桑叶,仔细擦拭干净。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很有讲究——太嫩的叶子营养不足,太老的叶子蚕不吃,要选那种刚展开不久的嫩叶。
阿进跟着老周学习喂蚕。他学着老师傅的样子,把桑叶撕成均匀的小块,轻手轻脚地撒在竹匾里。起初他总是撒得不均匀,有的地方堆积如山,有的地方空空如也。老周耐心地纠正:要像播种一样,手腕要活,力道要匀。
大牛负责最累的清理工作。他要用小耙子一点点清理蚕沙,还要定时更换垫在竹匾下的草纸。这项工作需要耐心和细心,稍有不慎就会惊扰到蚕群。
中午,锦绣坊准备了简单的午饭——白米饭配上两个小菜。三人累得腰酸背痛,但吃得格外香甜。
没想到养蚕这么费工夫。大牛揉着发酸的腰说。
老周笑道:这才到哪儿?等蚕结茧的时候,那才叫忙呢。要连夜守着,及时收茧,晚了蚕就会咬破茧子。
下午,老周教他们识别蚕病。瞧这只,他指着一只行动迟缓的蚕,身子发黄,不爱吃食,这是要得脓病了。得赶紧拣出来,不然会传染一整匾。
宋清越认真地记下每种病症的特征和处理方法。她还特意请教了蚕种的保存方法,以及来年如何留种。
夕阳西下时,三人已经能独立完成大部分养蚕工作了。宋清越熟练地喂完最后一匾蚕,阿进把蚕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大牛也把明天的桑叶都准备妥当了。
老周满意地点头:几位学得真快。照这样,回去养蚕肯定没问题。
掌柜的也很高兴,不仅给了他们优质的蚕种,还送了一本手抄的《养蚕要诀》:这本书是我多年经验的总结,送给你们了。
抱着珍贵的蚕种和养蚕秘籍,三人满载而归。走在回脚店的路上,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今天虽然累,阿进擦着汗说,但值得。回去咱们也能养出这么好的蚕了。
大牛憨厚地笑道:等咱们的蚕结了茧,也织出绸缎来,让桃花源的姑娘们都能穿上漂亮的衣裳。
宋清越抚摸着那本《养蚕要诀》,心中充满希望。有了这些技术和蚕种,桃花源的纺织业一定能发展起来。这个偏远的山村,要靠她的带领,才有一步步走向富裕的可能。
在就秀芳后院的经房间了,宋清越看到了织布机,看到别人的织布机,宋清越又动了别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