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鞍山东南的千山,峰峦叠嶂得像泼翻的绿墨,其中有座不起眼的小山包,叫“敲音岭”。岭上有块丈高的青石,石身布满蜂窝似的孔洞,用石头敲上去,能发出“咚咚”的声响,像庙里的木鱼在敲,当地人都叫它“木鱼石”。老辈人说,这石头里藏着个“石和尚”,是唐代千山龙泉寺的高僧坐化而成,谁要是心诚,对着石头许愿,能听见石缝里有念经声。

伪满时期,千山脚下有个叫赵守业的石匠,手艺精湛,却染上了大烟瘾,把家底败得精光。这年冬天,他烟瘾犯了,没钱买烟,听说敲音岭的木鱼石是块上好的青石,能打造成石砚卖大价钱,便揣着錾子和锤子,趁着大雪封山,偷偷摸上了岭。

雪没到膝盖,踩上去“咯吱”响,像是谁在身后磨牙。赵守业裹着件露棉絮的破棉袄,冻得嘴唇发紫,可烟瘾烧得他浑身发抖,眼里只盯着那抹在白雪里泛着青灰的石头影。

“石和尚莫怪,”他走到木鱼石前,喘着粗气念叨,“我这是逼不得已,借你一块石头,换口烟抽,开春就还……”说着,抡起锤子就往石身上砸。

“当”的一声,火星溅起,石身上只留下个白印。赵守业骂了句,换了把尖錾子,对准石缝凿下去。这次“咔嚓”一声,凿下一小块碎石,石粉簌簌落下,带着股淡淡的松香。

奇怪的是,那碎石落在雪地上,竟“咚”地跳了一下,像是活物。赵守业没在意,正想再凿,突然听见石缝里传来“嗡嗡”声,像是有无数只蜜蜂在飞,又像是有人在低低地念经,声音细得像线,却钻耳朵。

“谁?”他吓得一哆嗦,錾子掉在地上。四周除了风雪声,啥也没有,可那念经声越来越清晰,像是在念《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赵守业头皮发麻,他小时候在龙泉寺听过和尚念经,就是这个调调。他想起老人们说的石和尚,心里发虚,捡起錾子就要走,却见刚才凿下的碎石,不知何时排成了一行,像串佛珠,拦在他脚前。

“邪门了!”他抬脚要踢,脚刚落下,就觉得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重重摔在雪地里。脸埋进雪堆的瞬间,他好像看见木鱼石的影子在动,像个盘腿而坐的和尚,披着袈裟,垂着眼帘,正在看他。

等他挣扎着爬起来,额头上磕出个血包,雪地里却啥也没有,只有那行碎石,依旧排得整整齐齐。他不敢再耽搁,连滚带爬地往山下跑,跑出去老远,还听见身后传来“咚咚”声,像是有人在用石头敲木鱼,一下一下,敲得他心头发紧。

回到家,赵守业把那小块青石藏在炕洞里,想等过几天风声过了,再拿去打磨成砚台。可当天夜里,他就做了个梦,梦见个穿灰色僧袍的和尚,坐在他炕前,手里拿着串佛珠,说:“那石头是镇山的法器,你凿了它,山要生气的。”

赵守业醒来时,浑身冷汗,烟瘾都吓没了。他摸了摸炕洞,那青石竟烫得吓人,像是刚从灶膛里掏出来的。他赶紧把青石掏出来,只见石面上不知何时出现了个小小的佛字,是天然的纹路,却看得清清楚楚。

第二天一早,赵守业揣着青石,买了些香火,重新上了敲音岭。他跪在木鱼石前,把青石放回石缝里,磕了三个响头,说:“石和尚恕罪,我再也不敢了,求您别跟我一般见识。”

磕完头,他听见石缝里的念经声停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阵“簌簌”声,像是石粉在落。他抬头一看,昨天凿出的缺口,竟被新的石粉填满了,像是从没被凿过一样。

从那以后,赵守业戒了大烟,凭着石匠手艺重新攒家当。他常去龙泉寺帮忙修缮石碑,每次路过敲音岭,都要对着木鱼石拜一拜,有时还会带上些松枝,插在石头缝里。

有人说,在月圆的夜里,能看见敲音岭的木鱼石上坐着个影子,像和尚在打坐,石缝里会飘出淡淡的烟,不是香,是松脂燃着的味,闻着让人心里踏实。

后来,有伙日本兵进山扫荡,想把木鱼石炸下来运走。炸药埋好,导火索刚点燃,就刮起一阵大风,把导火索吹灭了。再点,又灭了。领头的军官不信邪,亲自去点,刚弯腰,就听见“咚”的一声,木鱼石自己响了,震得地面都颤,日本兵吓得以为山要塌了,屁滚尿流地跑了。

赵守业听说了,跑去敲音岭一看,木鱼石好好的,只是石身上的孔洞好像更多了,敲上去的声音也更清亮,像是在笑。他对着石头作揖,说:“石和尚,您护着这山呢。”

如今,敲音岭的木鱼石还在,成了千山的一景。游客们都爱用石头敲一敲,听那“咚咚”的木鱼声,说敲三下能保平安。有老人说,那是石和尚在应着呐,你心里想啥,他都知道,心诚的人,能在石缝里听见若有若无的念经声,像在说:“莫贪心,守本分,日子才能安稳。”

赵守业的孙子现在还在千山脚下开石坊,专做刻着佛字的石砚,用料都是别处的青石,从不碰敲音岭的石头。他说,爷爷临终前嘱咐过,那木鱼石是活的,守着千山的气脉,也守着山里人的念想,谁也不能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