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小城股神:从家园到世界 > 第367章 小电立志农大学 双胞小学续科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67章 小电立志农大学 双胞小学续科创

第三百六十七章 小电立志农大学 双胞小学续科创

“家和院”的清晨总浸在玉米燕麦粥的醇香里。母亲站在智能灶台前,正用勺子轻轻搅动锅里的粥——新收的燕麦混着细玉米粉,熬得黏糯丝滑,还撒了一把切碎的熟玉米粒,添了几分颗粒感。“晴晴,快把宝宝的科创工具包收拾好,今天小学开学,他们要去科技小组报到,别落下传感器配件。”母亲回头喊,目光落在玄关处的两个小家伙身上,哥哥背着印着“智能灌溉”字样的书包,正给妹妹整理红领巾,妹妹踮着脚配合,嘴里脆生生喊着“科创”“玉米”。

苏晚晴笑着走过去,帮双胞胎检查书包:“都备齐了,迷你控制器、备用电池,还有他们画的升级方案草图。”她舀了一勺温凉的粥,喂给刚整理好红领巾的妹妹,小家伙张嘴就含,小嘴巴动得飞快,还不忘伸手去摸哥哥书包上的玉米挂件。哥哥拍了拍她的头:“别乱动,这是咱们升级灌溉系统要用的工具,弄坏了就没法演示了。”

“爸爸!爸爸!”小电背着中学生书包从房间跑出来,手里拿着农业大学的专业介绍册,“我跟班主任申请加入了学校的农业科技社团!以后每周都能参加县域农业调研,王老师说这对报考农业工程专业有帮助!”林凡刚洗漱完,手里拿着乡村职业技术学校的开学安排表,摸了摸小电的头:“咱们小电目标越来越明确了!今天职校正式开学,爸爸要去参加开学典礼,中午你放学回来,咱们一起去农数科技看看‘西坡1号’的试种情况。”小电眼睛一亮,抓起一个玉米馒头就往外跑:“太好了!我要把调研计划写下来,争取下次跟着农数科技的技术员一起下乡!”

送完小电到县城中学,林凡直奔乡村职业技术学校。刚到校门口,就看见500名新生穿着统一的蓝色校服,排着整齐的队伍站在操场上,横幅“西坡乡村职业技术学校开学典礼”迎风招展。强子正带着工作人员维持秩序,见林凡来了,连忙挥手:“凡哥!都安排好了,李教授和张局长也到了,就等您宣布开学了。”

李教授走过来,笑着说:“林总,职校的‘企业+学校’模式很有创新,农业大学会派教授过来授课,还会开放实验室给职校学生,咱们一起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林凡点点头,走到主席台上,拿起话筒:“同学们,欢迎大家加入职校!在这里,你们不仅能学到理论知识,还能在智舱系、农数科技的车间里实操锻炼,技术骨干会手把手教你们修农机、做加工、管物流。我承诺,只要你们认真学、肯实干,毕业就能找到好工作,优秀者还能进入龙头企业,让你们靠技术立足,靠能力致富!”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新生们脸上满是憧憬。

开学典礼结束后,林凡赶到农数科技的试种基地。“西坡1号”玉米长势喜人,秸秆粗壮挺拔,叶片浓绿肥厚,比普通品种高出一头。技术员拿着测量仪汇报:“林总,‘西坡1号’目前株高已经达到1.8米,比同期普通玉米高30厘米,抗虫性特别好,周边地块有蚜虫,这里基本没有受害。”林凡蹲下身,剥开一个玉米穗,金黄的籽粒饱满紧实:“不错,继续跟踪记录,下周组织老乡们来参观学习,争取年底推广面积突破20万亩。”

中午,小电放学回来,直奔试种基地。“爸爸,这就是‘西坡1号’?比我在学校农业社团看到的玉米长得还好!”小电兴奋地拿出笔记本,记录株高、叶片数等数据,“我要把这些数据写进调研报告,分析优质品种的生长优势。”林凡笑着说:“以后周末你就来这里帮忙,跟着技术员学习品种培育和田间管理,为以后上农业大学打基础。”

与此同时,乡村小学的科技小组活动室里,双胞胎正和同学们围着迷你种植区,讨论灌溉系统升级方案。“之前的系统只能远程控制浇水,现在我们想加上光照传感器,根据光照强度调整浇水时间。”哥哥指着草图说,妹妹补充道:“还要加个雨水传感器,下雨的时候自动停止浇水,不浪费水资源。”指导老师王老师点点头:“这个想法很好,既智能又环保,老师帮你们申请传感器配件,咱们一起动手改造。”

下午,林凡接到了智舱系东南亚负责人陈总的电话:“林总,海外基地和当地农业大学的合作谈成了!他们会派教授参与智能农机的本地化适配研发,我们也会把国内成熟的乡村振兴模式分享给他们,帮助当地发展农业。”林凡松了口气:“太好了!这不仅能提升海外基地的技术实力,还能让中国的乡村振兴经验走向世界,一举两得。”

傍晚,全家围坐在“家和院”的餐桌旁,分享着一天的收获。母亲端上晚饭——玉米排骨汤、炒青菜、玉米发糕,还有刚榨的玉米汁。小电兴奋地讲着农业科技社团的活动计划:“下周我们要去周边村调研玉米种植情况,我已经准备好问卷了,要问问老乡们最需要什么样的农业技术。”双胞胎则拿着升级后的灌溉系统草图,给父母讲解:“爸爸,我们加了光照和雨水传感器,以后浇水更精准了,周末就能动手安装。”

苏晚晴笑着给孩子们夹菜:“你们都有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妈妈真为你们骄傲。编织联盟最近又接到了一批海外订单,以后咱们的乡村产品不仅能卖到国内,还能走出国门,和爸爸的海外基地一起,让世界看到中国乡村的力量。”林凡点点头:“职校开学顺利,‘西坡1号’试种成功,海外合作落地,咱们的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只要你们坚持梦想,脚踏实地,以后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乡村、为国家做贡献。”

夜色渐深,“家和院”的灯光暖得像一团火。远处的职校校园里,教学楼的灯光还亮着,新生们在预习功课;农数科技的试种基地里,“西坡1号”玉米在晚风里轻轻摇曳;乡村小学的科技活动室里,双胞胎的灌溉系统配件已经摆放整齐。“你看,”苏晚晴轻声说,“少年有梦,产业有根,技术有为,这样的日子,满是希望。”

林凡握紧她的手,目光望向星空:“是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孩子们在传承着扎根土地、服务家国的信念。以后,还要让职校培养更多技术人才,让‘西坡1号’惠及更多老乡,让中国的乡村振兴模式助力更多国家,让咱们的国家越来越强,让乡村的未来越来越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