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小城股神:从家园到世界 > 第368章 西坡1号试种旺 职校实训强技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68章 西坡1号试种旺 职校实训强技能

第三百六十八章 西坡1号试种旺 职校实训强技能

“家和院”的清晨总浸在玉米山药粥的绵香里。母亲站在智能灶台前,正用勺子把炖得软糯的山药压成泥,拌进乳白的玉米粥里——山药是自家菜园种的,玉米粉是农数科技特制的细粉,熬出来入口即化,既能给双胞胎补脾胃,又能给小电补充体力。“晴晴,快把宝宝的传感器配件装进工具包,今天要去学校调试升级后的灌溉系统,别落下转接器。”母亲回头喊,目光落在爬爬垫上的两个小家伙身上,哥哥正摆弄着新换的光照传感器,妹妹蹲在旁边帮忙递螺丝,嘴里脆生生喊着“兼容”“测试”。

苏晚晴笑着走过去,帮双胞胎把配件分类装好:“都备齐了,王老师说学校的科技室有万用表,要是传感器不兼容,能现场调试。”她舀了一勺温凉的粥,喂给妹妹,小家伙张嘴就含,小嘴巴动得飞快,还不忘伸手去指哥哥手里的传感器:“这个……亮灯才好。”哥哥点点头,按下传感器开关,绿色指示灯亮起,两人一起拍手笑起来。

“爸爸!爸爸!”小电背着双肩包从房间跑出来,手里拿着田间记录本和测温仪,“李教授说今天‘西坡1号’要测灌浆期数据,关系到最终亩产,我得早点去基地,每小时记录一次温度和湿度!”林凡刚洗漱完,手里拿着职校实训安排表,摸了摸小电的头:“咱们小电越来越专业了!今天职校首批学生要去农数科技实训,爸爸得去现场协调,中午在基地汇合,一起吃你奶奶做的玉米馒头。”小电眼睛一亮,抓起两个玉米馒头就往外跑:“太好了!我要把数据记详细,看看‘西坡1号’在灌浆期的生长规律,写进我的调研报告里!”

送完小电到试种基地,林凡直奔农数科技的实训车间。刚到门口,就看见职校50名智能农机维修专业的学生穿着统一的实训服,排着整齐的队伍站在车间外,智舱农机的技术骨干赵师傅正给大家讲解安全须知。“凡哥!都安排好了,今天先教大家识别农机核心部件,下午实操拆解和维修,咱们准备了10台退役的智能农机,保证每个人都有动手机会。”强子迎上来汇报。

林凡走到学生中间,笑着说:“同学们,实训就是要把课堂知识落到手上,赵师傅是有10年经验的农机维修专家,遇到问题大胆问,多动手、多琢磨,以后你们都是乡村的技术骨干,老乡们的农机能不能正常运转,就靠你们了!”一名戴眼镜的男生举手问:“林总,咱们学的维修技术,能适配所有智能农机吗?以后遇到新型号怎么办?”林凡笑着回答:“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会定期更新实训设备,同步行业最新技术,还会组织大家去智舱农机总部培训,保证你们的技术不落后。”

与此同时,试种基地里,小电正忙着记录数据。“西坡1号”玉米已经抽穗灌浆,饱满的玉米穗沉甸甸地垂在秸秆上,叶片依旧浓绿,没有一点病虫害的痕迹。技术员老张拿着测产仪走过来说:“小电,你看这穗长,已经达到25厘米,籽粒数比普通玉米多30%,按这个长势,亩产突破1500斤没问题!”小电认真地在本子上记录:“张叔叔,我发现‘西坡1号’的叶片含水量比普通玉米高,是不是抗干旱能力更强?”老张点点头:“没错!这就是咱们培育的优势,不仅高产抗虫,还耐旱耐涝,特别适合咱们北方的气候。”

乡村小学的科技活动室里,双胞胎正忙着升级智能灌溉系统。哥哥把新的光照传感器和雨水传感器连接到控制器上,妹妹在旁边用万用表测试电压:“哥哥,光照传感器的电压不对,是不是接线反了?”哥哥仔细检查了一下,果然是正负极接反了,调整后传感器顺利亮起绿灯。王老师走过来,看着升级后的系统笑着说:“你们加的双传感器太实用了,现在不仅能根据土壤湿度浇水,还能避开强光和雨天,真正实现精准灌溉!”两人兴奋地按下启动键,喷灌头根据传感器数据,精准地喷出细密的水珠,赢得了科技小组同学们的掌声。

中午,林凡带着职校的实训午餐来到试种基地,和小电、技术员们一起用餐。母亲准备的玉米馒头、凉拌黄瓜和玉米粥,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小电分享着上午的发现:“爸爸,我记录了三个时段的数据,发现‘西坡1号’在上午10点到下午2点灌浆最快,这时候需要保证水分充足。”林凡点点头:“这个发现很重要,赶紧告诉农数科技,让他们通知试种的老乡,重点在这个时段浇水,保证灌浆饱满。”

下午,职校的实训车间里一片忙碌。学生们分成小组,围着退役的智能农机拆解、检查、维修。一名学生在拆解液压阀时遇到了困难,赵师傅蹲下身指导:“拆的时候要先松固定螺丝,记住零件的位置,装的时候才能复原,液压阀是农机的核心,不能马虎。”在赵师傅的指导下,学生们成功拆解并重组了农机,还排查出了之前的故障。一名学生兴奋地说:“以前在课堂上只见过图片,现在亲手操作,才真正明白农机的工作原理!”

傍晚,试种基地传来好消息——“西坡1号”的测产数据出来了,亩产达到1580斤,比普通玉米高出300斤,抗虫性强,减少农药使用量50%。周边村的老乡们闻讯赶来,围着玉米地参观,李叔拄着拐杖说:“这品种真不赖!秸秆壮、穗子大,还不用多打药,明年我家5亩地都种‘西坡1号’!”林凡笑着说:“老乡们放心,农数科技会统一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还会保底收购,保证大家稳赚不赔!”当天就有50多户老乡签订了种植协议。

与此同时,林凡接到了农业农村部的电话,语气带着喜悦:“林总,您提交的《玉米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建议》我们采纳了,准备建立国家级玉米种质资源共享平台,让全国的农业科研机构都能共享优质资源,感谢您提供的实践数据和经验!”林凡松了口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能为国家粮食安全出一份力,我们义不容辞。”

回到“家和院”,全家围坐在餐桌旁,分享着一天的收获。母亲端上晚饭——玉米排骨汤、炒青菜、玉米发糕,还有刚榨的玉米汁。双胞胎兴奋地讲着升级灌溉系统的过程:“爸爸,我们的系统现在能自动避开雨天和强光,王老师说要推荐参加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小电拿出记录满满的田间记录本:“‘西坡1号’亩产1580斤,明年就能大面积推广,老乡们再也不用愁玉米产量了!”

苏晚晴笑着说:“职校的实训也很顺利,学生们学得认真,技术骨干们教得用心,以后这些孩子就能撑起乡村产业的技术大梁。”林凡点点头:“国家级玉米种质资源共享平台要建立了,‘西坡1号’的成功只是开始,以后我们要培育更多优质品种,让中国的玉米产业越来越强。只要我们坚持科技赋能农业,扎根乡村、服务老乡,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夜色渐深,“家和院”的灯光暖得像一团火。远处的试种基地里,“西坡1号”玉米在晚风里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职校的实训车间里,明天要用的农机已经整齐摆放;乡村小学的科技活动室里,升级后的灌溉系统静静地待在种植园里。“你看,”苏晚晴轻声说,“科技让农业更有希望,教育让乡村更有力量,这样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了。”

林凡握紧她的手,目光望向星空:“是啊,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乡村振兴是时代使命。以后,还要让更多优质玉米品种走向田间,让更多技术人才扎根乡村,让国家的种质资源越来越丰富,让咱们的国家越来越强,让乡村的未来越来越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