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小城股神:从家园到世界 > 第369章 灌溉系统升级成 农企合作促增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69章 灌溉系统升级成 农企合作促增收

第三百六十九章 灌溉系统升级成 农企合作促增收

“家和院”的清晨总浸在玉米豌豆粥的清香里。母亲站在智能灶台前,正用勺子轻轻搅动锅里的粥——嫩豌豆剥了绿衣,混着细玉米粉熬得软糯,还加了少许冰糖,甜而不腻,既能给双胞胎补充维生素,又能给小电调研路上垫肚子。“晴晴,快把宝宝的平板装进书包,今天要去学校测试远程控制功能,别忘带充电线。”母亲回头喊,目光落在爬爬垫上的两个小家伙身上,哥哥正用平板连接智能灌溉系统,妹妹蹲在旁边盯着屏幕,嘴里脆生生喊着“远程”“信号”。

苏晚晴笑着走过去,帮双胞胎把平板和充电器收好:“都备齐了,王老师说学校装了5G信号放大器,远程控制肯定不卡顿。”她舀了一勺温凉的粥,喂给妹妹,小家伙张嘴就含,小嘴巴动得飞快,还不忘伸手去指平板:“点这里……浇水!”哥哥点点头,在平板上按下“启动”键,院子里的迷你喷灌头立刻喷出细密水珠,两人一起拍手欢呼。

“爸爸!爸爸!”小电背着双肩包从房间跑出来,手里拿着调研问卷和“西坡1号”的生长数据报表,“今天农业科技社团要去下河村、青山村调研,我要带着数据跟老乡们讲解‘西坡1号’的优势,争取让更多人种植!”林凡刚洗漱完,手里拿着农数科技的推广方案,摸了摸小电的头:“咱们小电越来越像农业技术员了!今天农数科技要和100个村签订种植协议,爸爸得去合作社盯着,中午在合作社汇合,一起吃你奶奶做的玉米豆沙包。”小电眼睛一亮,抓起两个豆沙包就往外跑:“太好了!我要把问卷填详细,看看老乡们最担心什么,帮他们解决顾虑!”

送完小电到调研集合点,林凡直奔村合作社。刚到门口,就看见农数科技的工作人员已经摆好了咨询台,墙上挂着“西坡1号”玉米的生长对比图和测产数据,老乡们围在台前,议论纷纷。强子正拿着话筒讲解:“大家看,‘西坡1号’亩产1580斤,比普通玉米高300斤,抗虫耐旱,农数科技提供免费技术指导,成熟后还保底收购,大家种着放心!”

李叔拄着拐杖走过来,脸上带着顾虑:“林总,我家那两亩洼地,以前种玉米总涝,‘西坡1号’真能耐涝?”林凡笑着说:“李叔,您放心!‘西坡1号’在试种时特意做了耐涝测试,积水3天也不影响生长,农数科技还会派技术员给您的地挖排水沟,保证高产。”说着,他让工作人员拿出耐涝测试视频,李叔看完,当即签订了种植协议:“那我就放心了!明年我家两亩地都种‘西坡1号’!”

与此同时,乡村小学的科技活动室里,双胞胎正和同学们测试升级后的智能灌溉系统。哥哥用平板远程登录系统,点击“浇水”按钮,校园种植园里的喷灌头立刻启动,妹妹在旁边用湿度计测量土壤湿度:“哥哥,湿度达到60%了,自动停止了!”指导老师王老师笑着说:“远程控制成功!而且还能通过App查看实时数据,你们的系统不仅精准,还特别方便,完全能推广到更多校园种植园!”

突然,平板上的信号闪烁了一下,喷灌头停了下来。哥哥皱起眉头:“怎么回事?信号断了?”王老师检查了一下网络:“是校园网切换导致的,咱们给系统加个断网记忆功能,断网后能按之前的设定继续运行,联网后同步数据就行。”双胞胎立刻拿出工具,在技术员的指导下修改程序,半小时后,断网记忆功能测试成功,系统运行稳定。

小电的调研也进展顺利。在下河村的玉米地旁,他拿着“西坡1号”的生长数据报表,给老乡们讲解:“大家看,这是灌浆期的湿度需求,咱们这里早上浇水最合适;这是抗虫对比图,‘西坡1号’基本不用打农药,既省钱又环保。”一位老乡问:“种子多少钱一斤?会不会比普通种子贵很多?”小电笑着说:“农数科技给老乡们补贴,种子按成本价,一亩地才50块钱,比普通种子还便宜,而且亩产高,算下来特别划算!”当天,小电就收集了30多份有效问卷,帮助15户老乡签订了种植协议。

中午,林凡在合作社等着小电,苏晚晴也带着双胞胎赶了过来。母亲特意送来一保温桶玉米豆沙包和玉米粥,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上午的收获。小电兴奋地说:“爸爸,老乡们最担心的是耐涝、种子价格和技术问题,我都帮他们解答了,还记录了10户老乡的特殊地块情况,让农数科技针对性提供方案。”双胞胎拿着系统测试报告,骄傲地说:“爸爸,我们的系统加了断网记忆功能,王老师说要推荐参加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下午,智车生态科的技术人员来到乡村物流站点,给20台物流智能车升级溯源功能。“林总,升级后,每一件农产品都有专属溯源码,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种植、加工、运输的全过程,还能查看检测报告。”技术人员演示着,用手机扫描一个玉米包装箱上的溯源码,屏幕上立刻显示出种植户信息、施肥用药记录、运输路线。

顺丰的李总笑着说:“林总,有了溯源功能,消费者更放心,咱们的乡村特产销量肯定能再涨!现在已经有不少城市超市联系我们,想批量采购带溯源码的‘西坡1号’玉米。”林凡点点头:“这就是‘乡村特产直供’的核心,既要让老乡卖得好,也要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后续我们会把溯源功能推广到所有乡村产品,包括编织品,让‘西坡品牌’更有竞争力。”

傍晚,农数科技的推广会圆满结束,共与100个村签订了种植协议,推广面积突破10万亩。全家围坐在“家和院”的餐桌旁,分享着一天的收获。母亲端上晚饭——玉米排骨汤、炒青菜、玉米发糕,还有刚榨的玉米汁。小电拿出调研问卷,认真地说:“爸爸,我打算写一份《乡村玉米种植需求调研报告》,给农数科技的推广提供参考,让‘西坡1号’惠及更多老乡。”双胞胎拿着省级科创大赛的报名表,兴奋地说:“妈妈,我们要继续优化系统,争取拿金奖!”

苏晚晴笑着说:“编织联盟也接到了带溯源码的订单,消费者想知道编织品的制作过程,我们打算拍短视频,记录老乡们的编织过程,让产品更有温度。”林凡点点头:“溯源功能不仅是保障,更是信任的桥梁。‘西坡1号’的推广、物流的升级、孩子们的科创,都是在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只要我们坚持科技赋能、诚信经营,就一定能让乡村产业越来越强,让老乡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夜色渐深,“家和院”的灯光暖得像一团火。远处的田野里,“西坡1号”的种子已经运到各个村,等待着明年的播种;乡村物流站点里,升级后的智能车整齐排列,准备着明天的配送;乡村小学的种植园里,智能灌溉系统静静地守护着蔬菜苗;合作社的院子里,签订的种植协议整齐地堆放在桌上。“你看,”苏晚晴轻声说,“信任在传递,希望在生长,这样的日子,满是奔头。”

林凡握紧她的手,目光望向星空:“是啊,乡村振兴不是孤军奋战,是每个人的努力汇聚成的力量。孩子们的科创、老乡们的信任、企业的担当,都是前行的动力。以后,还要让‘西坡1号’走遍更多田野,让智能技术服务更多乡村,让咱们的国家粮食更安全,乡村更繁荣,人民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