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 > 第85章 梵音东渐,海纳百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5章 梵音东渐,海纳百川

广文馆的设立与《永徽文典》的编纂,如同在帝国文治的画卷上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得永徽朝堂弥漫着一股前所未有的、兼容并蓄的开放气息。这股气息,不仅滋养着本土的实学英才,其声名也渐渐远播,吸引着四方的目光。

这年初夏,一支风尘仆仆、形貌迥异的队伍,历经数年跋涉,终于抵达了长安城外。为首的是一位身披陈旧袈裟、面容清癯却目光湛然的僧人,他身后跟着数名弟子,以及满载经卷的行囊与驮队。他们,正是自天竺取经归来的高僧——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十数载,遍访天竺名寺,精研佛法,辩才无碍,其事迹早已通过商旅往来,零星传回大唐。如今其载誉归来,立刻在长安引起了轰动。不仅佛门弟子翘首以盼,连士林官场,亦对此番西行所得充满好奇。

消息传入宫中,李恪正与魏徵、长孙无忌等商议广文馆下一步的规划。闻听此事,李恪眼中闪过一丝异彩。

“玄奘法师,不辞艰险,西行求取真经,其志可嘉,其行可佩。”李恪放下手中的奏疏,对众臣道,“佛法虽源自西域,然其慈悲济世、导人向善之旨,与我儒家仁爱、道家自然之道,未必不能融通。且法师远行万里,所见所闻,必不止于佛法,于西域诸国风土、地理、物产、技艺,定有广博见识。此正合朕‘海纳百川’之意。”

魏徵闻言,点头赞同:“陛下圣明。广文馆既以汇聚百家、振兴实学为任,玄奘法师带来的,不仅是佛法真谛,更是了解西方世界的一扇窗口。若能请法师将其见闻着述成书,或于广文馆中开设讲座,于我国子民开阔眼界、增益见识,大有裨益。”

长孙无忌虽对佛道涉猎不深,但也知此事关乎朝廷气象,便道:“陛下,玄奘法师乃得道高僧,声名远播。朝廷当以隆礼相迎,既可显我大唐兼容并包之胸怀,亦可安抚境内佛门信众之心。”

李恪从善如流,当即下旨:以极高的礼仪迎玄奘法师入京,敕住大慈恩寺,并择日于太极殿召见。

召见之日,太极殿内庄严肃穆。玄奘法师步入大殿,虽历经风霜,却步履沉稳,气度恢弘。他依礼参拜,不卑不亢。

李恪并未以帝王之尊居高临下,而是以探讨学问的姿态,详细询问了其西行见闻、天竺佛教流派、各国风情地貌,乃至天文、历法、医药、工巧等“外道”学问。

玄奘法师学识渊博,对答如流。他不仅阐述了佛法精义,更应皇帝要求,详细描述了沿途所见的雪山险隘、沙漠奇观、城邦建制、物产工艺,其言辞精准,条理清晰,仿佛在众人面前展开了一幅壮丽的西域画卷,令在座百官听得如痴如醉,惊叹不已。

“法师乃人中之龙,学问渊深,见识广博,朕心甚慰。”李恪由衷赞叹,“法师带回的数百部梵文经卷,乃无价之宝。朕意,于弘福寺设‘译场’,由法师主持,遴选天下精通梵汉、学识渊博之僧俗,全力翻译佛经,所需一切,由朝廷供给。”

他顿了顿,又道:“此外,朕恳请法师,闲暇之时,可将西行见闻,着为一书,详载西域、天竺之山川地理、风土人情、物产制度,书名……便叫《大唐西域记》如何?此书若成,不仅可补我中土对西方认知之阙,亦足可流传千古,启迪后人。”

玄奘法师闻此,眼中亦流露出感佩之色。他西行求法,本为寻求真理,弘扬佛法,如今见大唐皇帝不仅尊崇佛法,更胸怀天下,鼓励探求一切有益之学问,心中顿生知遇之感,深深一礼:“陛下胸怀四海,慧眼如炬,贫僧敢不竭尽驽钝,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亦不负此行万里艰辛!”

此事的余波,迅速扩散。 玄奘法师入住大慈恩寺,开设译场,一时间,精通梵文的僧人、学者云集,译经事业如火如荼地展开。而他在广文馆的几次讲座,更是座无虚席,不仅佛门弟子,许多官员、士子,乃至广文馆内的算学、医药、匠作大家,都前去聆听,试图从这位博学高僧的讲述中,汲取异域的智慧火花。

崔芷柔在宫中听闻玄奘法师讲述天竺医术与中原医理之异同,颇受启发,便命人将讲座要点记录下来,送至太医院供众医官参考。她感到,这股来自域外的清风,正为这鼎盛的大唐,注入新的活力。

李恪站在宫城高处,望着远处大慈恩寺的巍峨殿宇,心中豪情激荡。广文馆汇聚本土英才,译场引入天竺智慧,《永徽文典》总结前代精华……这一切,共同构成了永徽盛世宏大而多元的文化交响。

梵音东渐,非为取代,乃为丰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李恪深知,一个真正强大的帝国,不仅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更要有自信开放的文化心态和汲取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的胸襟。他正引领着大唐,走向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光辉灿烂的文明高地。这盛世的华彩,因这多元的交融,而愈发璀璨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