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长子李琨的降生,如同在永徽盛世的锦缎上绣下了最坚实的一针。秋去冬来,春逝夏至,转眼间,便到了永徽八年九月,小皇子即将迎来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仪式——周岁诞辰,亦即“周晬”。
这日的大明宫,装饰得比往日更为庄重喜庆,却又不同于万国来朝时的外放辉煌,更添了几分皇家的温馨与内敛的威仪。麟德殿内,红毯铺地,宫灯高悬,御座之旁,特意设了一张紫檀木嵌螺钿的如意桌,上面却空无一物,引人遐思。李恪与崔芷柔端坐其上,帝后皆着吉服,李恪眉宇间是为人父的宽和与隐隐的期待,崔芷柔则目光温润,含笑注视着被乳母抱在怀中、身着小龙袍的儿子。小李琨已满周岁,眉眼长开许多,继承了父母的优点,粉雕玉琢,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正好奇地打量着周遭。
殿内,宗室亲王、公主、高位妃嫔、以及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徵、李积等核心重臣皆依序在列,气氛肃穆中透着几分难得的轻松与喜悦。
吉时一到,司礼太监高唱:“周晬之礼,启——!”
首先进行的是“祭告先祖”。由礼官宣读告文,将皇长子诞生、成长及今日行周晬之礼,禀告于列祖列宗,祈求庇佑。庄重的乐声中,李恪与崔芷柔率众遥拜太庙方向,神情虔诚。
礼毕,便是最引人瞩目的 “抓周” 之戏。两名身着彩衣的宫女,手捧巨大的朱漆托盘,款款行至如意桌前,将盘中物件一一取出,摆放整齐。只见那盘中琳琅满目,皆有其深意:
一方小巧玲珑的玉玺(仿制),象征着无上权柄,承继社稷;
一册精装的《尚书》,代表着文治教化,圣贤之道;
一柄装饰华美的木剑,寓意着武功军威,开疆拓土;
一杆精致的象牙秤,意味着公平交易,理财安民;
一套微缩的笔墨纸砚,寄望着文采风流,着述立说;
一枚温润的羊脂玉环,祈愿着品性高洁,温良如玉;
甚至还有一柄小巧的金算盘,呼应着新政对实学的重视,暗含经济之道。
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了被乳母轻轻放在桌边的小李琨身上。小家伙坐在柔软的锦垫上,看着眼前一堆从未见过的稀奇物件,眨了眨大眼睛,似乎有些茫然。他伸出胖乎乎的小手,先是无意识地拨弄了一下近处的玉环,发出咿呀之声。众人屏息。
随即,他的目光被那册《尚书》吸引,小手拍了拍书册的封面。几位文臣眼中已露喜色。然而,他并未抓起,反而扭动身子,转向另一边,一把抓住了那柄木剑,挥舞了几下,似乎觉得颇为有趣。武将们见状,嘴角微扬。
就在众人以为小皇子偏好武事时,他却放下了木剑,目光在玉玺和金算盘之间游移片刻,最终,两只小手竟一齐伸出,一手牢牢抓住了那方小小的玉玺,另一手则攥住了那枚温润的玉环!
一手持玺,一手握环。
此景一出,殿内先是一静,随即,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众臣齐齐躬身,高声贺道:
“恭喜陛下,恭喜皇后娘娘!皇子殿下抓得玉玺,乃承社稷之重,握玉环,乃秉温良之德!此乃天意,佑我大唐,得嗣明君,德器双辉!”
李恪与崔芷柔相视一笑,眼中皆有欣慰与了然。李恪朗声道:“此子之志,在乎江山,亦在乎仁德。朕心甚慰!”他亲自起身,从乳母怀中接过儿子,高高举起,接受群臣的朝拜。小李琨在他怀中,丝毫不怯,反而咯咯笑了起来,清脆的笑声回荡在殿宇之中。
抓周礼成,盛宴开启。 觥筹交错间,其乐融融。李恪当众宣布,为贺皇子周岁,赐宴百官,赦免天下轻罪,减免赋税一月,与民同乐。诏书传出宫外,长安城再次陷入欢庆的海洋。
宴席间隙,崔芷柔抱着已有些倦意的李琨,轻轻拍抚。李恪来到她身边,看着儿子沉睡的恬静面容,低声道:“琨儿,琨,乃美玉之意。朕望他,能如秋霜般清冽明察,如美玉般温润坚贞。这江山,将来交到他手中,朕方能安心。”
崔芷柔将脸轻轻贴在孩儿额上,柔声道:“大家为他取名‘琨’,寄意深远。臣妾只愿他平安喜乐,勤勉好学,不负大家期望,不负这万民生计。”
琨玉秋霜,周岁呈祥。
一场周晬之礼,不仅是皇室的庆典,更是一次无声的政治宣告。它昭示着国本已定,传承有序,帝国的未来有了清晰而明亮的寄托。在文武百官与天下万民心中,这位抓得玉玺与玉环的小皇子,已然承载起对下一个盛世的无限憧憬。永徽的辉煌,正稳健地迈向它的下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