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 > 第92章 法度昭彰,律疏定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2章 法度昭彰,律疏定鼎

皇子李琩周岁宴的喜庆余韵渐次沉淀为帝国日常的安稳。李恪并未因国本已定而有丝毫懈怠,反而愈发专注于将盛世的根基夯筑得更为坚实。他深知,武功可定疆,文治可化民,而要将这庞大的帝国有效地运转起来,使万民有所遵循,官吏有所约束,非赖一套严密、公正、且能与时俱成的法度不可。贞观年间虽有《贞观律》奠定基础,然时移世易,永徽新政带来的诸多变化,需在律法上予以明确和保障。

这一日,李恪召见了刑部尚书张允元——这位昔日的明法科头名,凭借其精湛的律学素养与刚正不阿的品性,已稳步晋升至司法最高长官之位。一同被召见的,还有以魏徵为首的数位精通律法的弘文馆、广文馆学士。

“张卿,魏卿,”李恪开门见山,指向御案上堆放的有关各地刑狱、吏治的奏报,“朕观近年刑名之事,虽大体平稳,然各地判罚标准仍存差异,对新政中出现的一些事务,律条亦显滞后。昔日先帝命长孙无忌等撰《贞观律》、《贞观令》,格局已成。然永徽以来,新政频出,譬如‘以工代赈’中钱粮贪墨如何定量?‘制科’取士若有舞弊该当何罪?广文馆所出新式器物图谱,其权益又该如何保护?旧律对此,或语焉不详,或全然空白。”

他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坚定:“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法度不明,则吏民惑焉;律条不修,则弊政生焉。朕意,以《贞观律》为基,综合永徽以来新政要义、各地判例得失,广纳诸家之言,重修律疏。不仅要解释律文,更需补充新例,统一尺度,务求其‘网罗训诂,研核丘坟’,成为一部真正‘典刑之明准,宪章之统辖’的集大成之作。此律疏,便命名为《永徽律疏》,由张允元总领其事,魏徵监修,诸卿协力。”

此议一出,张允元与魏徵眼中皆迸发出灼热的光芒。参与乃至主持编纂一部足以垂范后世的法律典籍,乃是所有法律学者梦寐以求的荣耀,更是实现其“以法度治国”理想的绝佳机会。

“臣等领旨!必当弹精竭虑,不负陛下重托!”张允元声音因激动而略显颤抖,魏徵亦肃然躬身。

编修《永徽律疏》的浩大工程,随即在刑部及弘文馆特设的“律疏馆”内悄然启动。 不同于广文馆的百家争鸣,这里的气氛更为严谨、缜密。张允元亲自制定了严格的编纂体例,要求对每一条律文的疏议,都必须引经据典,考辨源流,并结合永徽以来的实际案例,阐明其立法原意与适用边界。

编修过程中,争论在所难免。例如,关于官吏贪墨“以工代赈”款项,是依传统“监守自盗”加重处罚,还是需考虑其特殊性质单立条款?关于新出现的“商标”(源于广文馆器物图谱权益保护),该如何界定其权属与侵权责任?诸如此类的新问题,常常引发编修官们激烈的辩论。

有时,争论甚至会传到李恪耳中。他并不直接裁决,而是让双方将各自理由写成札子呈上,与魏徵、张允元等核心人物共同研议。他时常强调:“立法非为炫博,乃为实用。疏议之文,贵在明晰透彻,使愚夫愚妇皆知所避就,酷吏猾胥不得舞文弄法。”

魏徵则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洞察力,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争论的核心,引导众人回到“法意”本身。张允元则凭借其丰富的刑名经验,确保律疏条款在现实中具备可操作性。

立政殿内,崔芷柔亦关注着律疏的编修。 她深知此法关乎国本,更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她偶尔会通过马周夫人等命妇,了解一些民间对现行律法的困惑与期盼,并择其要点,以闲谈的方式向李恪提及,为其提供来自民间的视角。例如,她曾提及有商贾担忧货物在漕运中被损毁,索赔无门,李恪便命人将此情况反馈至律疏馆,促使他们在《杂律》中进一步完善漕运契约与赔偿的条款。

历时近两载,寒来暑往,《永徽律疏》的编纂终于接近尾声。其内容浩繁,结构严谨,律条与疏议浑然一体,不仅对《贞观律》进行了详尽透彻的阐释,更增设了许多适应永徽新政的条款,对官吏职制、户籍、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更为精密、公平的规定,尤其强调了对民生、对新兴事物的保护与规范。

永徽九年春,一部部以工楷誊写、装帧精美的《永徽律疏》草案,被郑重地呈送至李恪的御案前。李恪花费了整整十日,逐卷仔细审阅。他看到疏议中对“八议”的严格限制,体现了抑制特权之精神;看到对胥吏欺压百姓的加重处罚,彰显了保护弱者之原则;也看到了对商贸契约、工匠权益的明确保障,呼应了新政鼓励实务之导向。

“善!大善!”李恪合上最后一卷,抚案赞叹,“此律疏一出,我大唐法度,可谓昭彰如日月矣!传旨,将《永徽律疏》颁行天下,敕令各州县官吏熟读精通,以为断案之唯一准绳。并刊印成册,许士民传抄学习,使天下皆知法、守法!”

《永徽律疏》的颁行,如同在永徽盛世的肌体中注入了强健而稳定的血脉。 它使得帝国的治理更加规范化、透明化,极大地限制了官吏的恣意妄为,保护了庶民的基本权益,也为繁荣的商贸活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它与广文馆的实学振兴、科举新章的取士改革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永徽盛世最为坚实的制度根基。

法度昭彰,律疏定鼎。

这部凝聚了无数人心血智慧的鸿篇巨制,不仅成为大唐乃至后世中华法系的典范,更以其严谨与公正,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繁荣与安宁,将“永徽之治”的辉煌,牢牢地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