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唐:我教李世民治盛世 > 第98章 琨渐蒙学,仁心初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8章 琨渐蒙学,仁心初显

封禅之议的尘埃落定,并未在朝堂掀起持久的波澜,反而如同一阵清风吹散了最后一丝浮华,让永徽盛世的气象愈发显得沉稳内敛,返璞归真。帝国的车轮在既定的轨道上平稳前行,而时光,也在不经意间,悄然催生着未来的希望。

皇子李琨,自永徽七年秋日降生,至今已是永徽十三载。六载春秋,当初襁褓中粉雕玉琢的婴孩,已长成一个眉目清秀、眼神灵动的小小童子。他继承了父亲李恪的轮廓与母亲崔芷柔的温润,虽年纪尚幼,行止间却已能看出良好的教养与超越寻常孩童的沉静气度。

每日清晨,李琨便会由乳母陪伴,至立政殿向母后请安。崔芷柔往往会利用这短暂的时光,亲自教他认几个新字,或讲述一段先贤的小故事。随后,他便前往专门为他开设的“资善堂”进行启蒙。他的启蒙教育,由李恪与崔芷柔亲自过问,并非填鸭式的灌输,而是注重引导与熏陶。

资善堂内,并不总是正襟危坐的诵读。大儒讲授《千字文》时,会穿插讲述文字背后的历史与道理;有时,李恪处理完紧要政务,会信步走来,将小李琨抱于膝上,指着殿外洒扫的内侍或天空飞过的雀鸟,随口教导:“琨儿你看,众生皆有其职,亦皆有其乐。为君者,当使万物各得其所。” 小李琨似懂非懂,却会将父皇的话记在心里。

这一日,李恪在批阅关于淮南道蚕丝丰收的奏疏时,李琨正安静地在旁边临摹字帖。李恪放下朱笔,将他唤至身边,指着奏疏问道:“琨儿,可知这‘丝’从何而来?”

李琨仰着小脸,认真回答:“回父皇,母后说过,丝是蚕宝宝吐出来的,农人辛勤饲养,方能得丝。”

“嗯,”李恪颔首,又问,“那官府收购这些丝,制成锦缎,有何用?”

小李琨想了想,道:“可以做成漂亮的衣服,母后和儿臣穿。还可以……还可以像母后设立的‘平绸署’那样,帮助买不起好衣服的人。”

李恪眼中露出赞许之色,抚摸着他的头:“不错,知其来源,亦知其用度,更知其可惠及他人。琨儿能记住母后所做之事,甚好。”

在品性熏陶上,崔芷柔的言传身教更是无处不在。 她带李琨在御花园散步,会教导他爱护花草,不可随意攀折;用膳时,会告诉他“粒粒皆辛苦”,碗中米饭不可剩余;见到年老的内侍宫人,会让他主动问候,以示尊长。小李琨也的确心地纯善,见到小宫女不慎摔倒,会跑过去笨拙地想要扶起;得到美味的糕点,有时会悄悄留下,说要送给资善堂外站岗的、那个他觉得“很辛苦”的侍卫叔叔。

永徽十三载春,京畿一带略有旱情,虽不严重,李恪仍依例下令减免赋税,并关注平粜事宜。一日,小李琨在立政殿听到父母议论此事,他安静地听着。几日后,他郑重其事地捧着自己那个装满每年生辰所得金锞子、玉如意等赏赐的小锦盒,来到崔芷柔面前。

“母后,”他声音稚嫩却认真,“儿臣听说外面有些人家,因为天旱,日子难过。儿臣想把这些用不上的东西,换成钱米,送给那些吃不饱饭的小孩子,可以吗?”

他看着母亲,又补充道:“就像母后帮助别人那样。父皇也说,要使万物各得其所。”

崔芷柔看着儿子清澈的眼眸和那盒承载着他所有“财富”的锦盒,瞬间湿了眼眶。她将李琨轻轻揽入怀中,柔声道:“琨儿有此善念,母后心中甚慰。此事,母后与你一同来做。”

她并未简单地将事情包办,而是借此机会,引导李琨参与其中。她带着他,一起清点了锦盒中的物品,由内侍省依例折算成钱帛,然后亲自与李琨一同商议,决定在京郊受灾最重的两个里坊,增设蒙学堂,为贫家孩童提供识字启蒙的机会,这笔钱便用作最初的膏火之资。崔芷柔让李琨在一份简单的“谕令”上,用他尚且稚嫩的笔迹,写下了“助蒙学”三个字。

此事虽小,却很快传为美谈。并非因数额巨大,而是因这纯挚的仁心发自帝国最年幼的继承者,其象征意义深远。李恪得知后,良久无言,只是用力握了握崔芷柔的手,一切尽在不言中。他们知道,一颗以天下为念的种子,已在这幼小的心灵中,悄然破土发芽。

春风化雨,幼苗初萌。

李琨的成长,如同盛世画卷上最清新灵动的一笔。他的仁孝与聪慧,让帝国未来的轮廓显得愈发清晰与温暖。朝臣们看到了一位在仁德熏陶下成长的储君;百姓们听闻皇子善举,更觉这盛世气象,已深入皇家血脉,后继有人。

李恪与崔芷柔,依旧从容地治理着这个庞大的帝国,目光在掠过案牍与江山之余,更多了一份看着希望茁壮成长的安然与满足。他们为之奋斗半生的理想,不仅凝结在眼前的太平景象中,更已化作一颗生机勃勃的种子,在他们孩子的身上,沐浴着永徽的春光,悄然生长。这,或许是这个时代,最深沉、也最美好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