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玄幻魔法 > 蚀灵玄途 > 第552章 故地寻师证初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处暑的雨淅淅沥沥下了整夜,把京城的青石板洗得发亮。林辰拄着铁拐杖站在云云山的山门外,望着云雾缭绕的石阶,恍惚间仿佛又回到了五十年前——那时他还是个束发少年,背着药篓,跟着师傅云卿先生一步步登上这山,学辨药草,学写药账,学那句“医者仁心,不分三地”。

“林爷爷,您确定师傅他……”周小满的话被风吹得有些散,她手里捧着用油布包好的证据,包括《李氏药记》和焦黑的药渣,雨水打湿了她的鬓角,却掩不住眼里的忐忑。

林辰点点头,铁拐杖在湿漉漉的石阶上敲出笃笃的响:“师傅当年退隐后,就在这云云山的‘忘忧庐’修行,虽不问世事,却始终记挂着三地药田。李总管和刘院判的事,他或许早就察觉了。”

阿古拉山背着行囊走在最前面,里面装着草原的马奶酒和沙棘果干——按草原的规矩,见长辈要带最实在的礼物。“山路滑,您慢点。”他不时回头叮嘱,弯刀在行囊里轻轻碰撞,发出细碎的声。

苏文则提着个食盒,里面是江南的桂花糕和新茶:“老掌柜说,云卿先生最爱这口,当年在江南,总说‘桂花配茶,能忘俗事’。”

石阶蜿蜒向上,两旁的竹林被雨水洗得翠绿,竹尖的水珠滴落,像在说悄悄话。林辰的脚步虽缓,却异常坚定,每一步都踏在记忆的节点上——这里是他第一次辨识出“三色籽”幼苗的地方,那里是师傅教他编三色绳结的石头,时光仿佛在雨雾里倒流,把五十年的风霜都揉进了湿润的空气里。

忘忧庐藏在竹林深处,竹篱笆上爬满了牵牛花,紫色的花瓣上沾着雨珠,像极了百草谷的紫菀。一个青衣童子正在扫院,见了林辰,先是一愣,随即躬身行礼:“先生说,今日有故人来,已在堂内候着了。”

堂内弥漫着淡淡的药香,云卿先生坐在窗边的竹榻上,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手里正翻着本泛黄的药书,正是当年那本《药田杂记》。见林辰进来,他放下书,目光落在他的铁拐杖上,笑了:“你的腿,还是没好利索?”

“劳师傅挂心,不碍事。”林辰躬身行礼,眼眶有些发热,“当年若不是师傅教我‘以柔克刚’的道理,我怕是早就在草原的风雪里垮了。”

云卿先生摆摆手,目光扫过周小满、阿古拉山和苏文,最后落在他们手里的证据上:“我知道你们来为何事。李进忠(李总管)那孩子,早年确实聪慧,只是心术不正,我当年没少敲打他,没想到还是走了歪路。”

他从榻下取出个木盒,里面是几封旧信,信封上的字迹正是李总管的:“这是他刚进宫时写的,说要‘凭医术济世,不负所学’,后来……就渐渐变了。”先生的手指抚过信上的字,语气里满是惋惜,“他求的不是长生,是权力;刘启明贪的不是富贵,是捷径;而那所谓的‘长生丹’,不过是他们互相利用的幌子。”

林辰把焦黑的“三色籽”茎秆放在桌上:“他们为了这幌子,要毁了三地的药田,害了无数百姓!”

云卿先生拿起茎秆,指尖在粉边的痕迹上轻轻摩挲:“这苗是你和周丫、阿古拉其他们一手带大的,就像自己的孩子,怎么能眼睁睁看着被糟践?”他看向林辰,目光变得锐利,“但你们想过没有,扳倒李进忠和刘启明容易,可这‘长生’的执念,在宫里根深蒂固,今日扳了他们,明日还会有别人盯上这苗。”

周小满愣住了,手里的账册差点滑落:“那……那咱们该怎么办?”

“解铃还须系铃人。”云卿先生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的雨雾,“皇上痴迷长生,是因为畏惧衰老,若能让他看到,真正的‘长生’不在丹药里,而在百姓的安乐里,在三地药田的生生不息里,或许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他从书架上取下一幅画,画的是百草谷的紫菀架,架下围着三地的百姓,老人在喝茶,孩子在玩耍,药农在采收,一派安乐景象。“这是我去年画的,”先生指着画,“你把这画带去给皇上看,告诉他,这才是最该守护的‘长生’——百姓安康,药田丰茂,江山才能长久。”

林辰看着画,忽然明白了师傅的用意。他们追查的不该只是李总管和刘院判,更是那扭曲的执念;要守护的不只是“三色籽”的配方,更是三地百姓共生共存的根基。

“可皇上深居宫中,怎么会信一幅画?”苏文忧心忡忡。

“他会信的。”云卿先生从《药田杂记》里抽出一页,上面是当年皇上还是太子时,亲笔写下的“民为邦本”四个字,“他心里不是没有百姓,只是被丹药迷了心窍。你把这页字、这幅画,还有三地百姓的万民书一起呈上去,再让张大人和王侍郎从旁劝谏,或许能让他幡然醒悟。”

雨停时,阳光透过云层照进忘忧庐,在画上投下温暖的光斑。林辰把画和信小心地收好,向师傅深深鞠了一躬:“弟子明白了,真正的守护,不是堵住一条路,是让更多人走上正路。”

云卿先生笑着点头,把那本《药田杂记》递给林辰:“这书你拿着,里面记着的不只是药草,还有人心。无论遇到什么事,想想当初为什么要种这‘三色籽’,就不会迷路了。”

下山的路上,周小满捧着画,忽然哼起了百草谷的童谣,调子轻快,像雨后的溪流。阿古拉山的脚步也轻快了许多,嘴里哼着草原的调子,两种旋律混在一起,竟格外和谐。

林辰握着《药田杂记》,铁拐杖敲在石阶上,发出沉稳的响。他知道,接下来的路依旧难走,但他心里踏实了——师傅的话像盏灯,照亮了迷雾,让他明白,他们追查的从来不是某个人,而是那份让三地共生、让百姓安乐的初心,就像这“三色籽”,无论被埋得多深,总能顶破泥土,向着阳光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