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玄幻魔法 > 蚀灵玄途 > 第602章 藤下童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清明的雨洗过百草谷,藤架下的青苔泛着水润的光。传习处的窗棂上,新糊的藤叶纸还带着草木香,纸上却已爬满孩童的笔迹——是七州送来的“藤叶信”,稚嫩的字迹里满是对藤艺的好奇。

“沈先生,北州军寨的孩童问,为啥铁线藤煨过之后会变硬?”小满捧着摞成小山的信笺进来,最上面那封画着个歪歪扭扭的煨炉,炉里的藤条冒着卡通火苗,“他们说想自己做小藤甲,却总把藤条烤焦。”

沈砚接过信,指尖拂过孩童用红笔圈出的“疑惑处”,忽然听见传习场传来欢笑声。推窗一看,十几个七州的孩童正围着林辰,手里都举着自制的藤制玩具:北州的孩子举着藤弓,南州的孩子晃着藤编拨浪鼓,西州的孩子提着藤制小灯笼,草原的孩子抱着藤编小羊。

“林爷爷,这藤弓总断!”穿北州短打的男孩噘着嘴,手里的藤弓果然在弓弦处裂了道缝。他的辫梢系着根铁线藤,是按父亲教的“保平安”习俗缠的。

林辰接过藤弓,指着断裂处:“你用的是当年生的新藤,太嫩啦。得选两年生的铁线藤,皮要带点褐色,像这样——”老人从腰间解下段藤条,柔韧性极好,“先放在温水里泡半个时辰,让它变软,弯弓时才不会裂。”

南州的小女孩举着拨浪鼓跑过来,鼓面的水绫藤编得松松散散,铃铛响起来有气无力。“我娘说编鼓面要‘密如蛛网’,可我总编不匀。”她的发间别着朵藤编小花,是沈砚去年教的“迎春结”。

“来,爷爷教你‘十字编’,”林辰拿起两根水绫藤,“一根横,一根竖,像画十字,每次交叉都要压在下面的藤条上,这样编出来才紧实。”老人的手指虽布满老茧,却灵活得很,三两下就编出片细密的藤网,“你看,这样铃铛一响,整个鼓面都会震,声音才脆。”

西州的小男孩提着灯笼转圈,灯笼的骨架却歪歪扭扭,藤条接口处用麻绳胡乱缠着。“我想让灯笼像西州的星星一样圆,”他指着灯笼上画的星图,“可这藤条总不听话。”

苏文正在画孩童们的玩闹场景,闻言放下画夹,取来几根云雾藤:“用‘三股拧’做骨架就不会歪了,”他示范着将三根藤条像编辫子似的拧在一起,“这样的骨架又圆又硬,接口处用藤条本身打个结,比麻绳结实。”

草原的小牧童抱着藤编小羊,羊腿的藤条松了根,耷拉着像断了腿。“阿古拉爷爷说,这羊要能站稳,才能当‘牧羊犬’的伙伴。”他的羊皮袄上绣着沙棘藤花纹,是阿妈连夜缝的。

沈砚捡起根沙棘藤,用牙齿咬掉多余的枝节:“得用‘锁边结’把腿固定住,”他让小羊的四条腿呈正方形站立,“每根藤条都要绕着相邻的腿缠一圈,像给羊系了腰带,这样就稳啦。”

孩子们学得认真,传习场很快成了“藤艺小课堂”:北州男孩泡好藤条,正在弯弓;南州女孩练着十字编,鼓面渐渐紧实;西州男孩的灯笼骨架有了雏形;草原牧童的小羊重新站直了腿。苏文的画纸上,这些场景都被细细描摹下来,孩童们的笑脸比春日的藤花还灿烂。

午后,七州的教书先生们结伴而来,带来了各校的“藤艺课本”。北州军寨的课本上画着藤甲的制作步骤,配着儿歌:“铁线藤,硬邦邦,泡软煨硬做甲强,保家卫国守边疆。”南州渡口的课本则是“藤渡谣”,每句都带着水绫藤的意象:“水绫藤,软悠悠,编个渡桥连两头,你来我往乐心头。”

“我们想在各校开‘藤艺课’,”北州的教书先生翻着课本,“不光教手艺,还想让孩子们知道,七州的藤就像七州的人,各有各的本事,凑在一起才厉害。”

林辰摸着课本上的插画,忽然对沈砚说:“该编本《童蒙藤艺》,把简单的编法、实用的技巧都写进去,配着儿歌和图画,孩子们才爱学。”老人指着玩得正欢的孩童,“你看他们现在编的是玩具,将来编的就是七州的藤路、藤甲、藤渡,这才是最好的传承。”

傍晚的炊烟混着藤叶的清香飘满谷,孩子们的藤艺作品渐渐像样了:北州男孩的藤弓能射出石子,南州女孩的拨浪鼓响得清脆,西州男孩的灯笼照得老远,草原牧童的小羊站得笔直。他们把作品摆在传习场的石桌上,像在举办小小的“作品展”。

“沈先生,我们能把作品寄给七州的笔友吗?”穿北州短打的男孩举着藤弓,眼里闪着期待,“我想让南州的孩子知道,北州的藤能做这么厉害的弓!”

“我要在拨浪鼓上编个‘相见结’,”南州女孩把鼓面贴在脸颊上,“让西州的笔友知道,我盼着她来百草谷玩。”

沈砚望着孩子们认真的模样,忽然觉得《童蒙藤艺》的开篇有了着落——就写“藤是草木,亦是信使;艺是手艺,亦是心意”。他让小满取来七州的藤叶纸,孩子们趴在石桌上,在作品上写下稚嫩的祝福:“北州的藤,南州的你,我们都是藤朋友”“西州的星,草原的羊,藤条连起我们家”。

暮色中,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往藤路走去,灯笼的光像串移动的星子。林辰坐在藤椅上,听着远处传来的欢笑声,忽然对沈砚说:“你张爷爷当年总说,藤长得最快的时候,是没人盯着的时候。孩子们现在学的这点手艺,将来说不定就能长出七州的新藤路呢。”

传习处的烛火亮起来时,沈砚在《童蒙藤艺》的书稿上写下第一句:“七州有藤,藤下有童,童手编藤,藤连七州。”窗外的跨州藤新苗在夜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应和这稚嫩却坚定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