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福豁出去了,他膝行几步,抱住楚威的小腿,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起来道:
“陛下!您糊涂了啊!”
“您想啊,池尚书是您的人,那些今日冒头的官员,他们也是您治下的臣子!”
“他们以前不听话,各自为政,结党营私,那是因为他们有别的山头可靠!”
“可现在呢?”
王德福猛地抬高了音量,眼中闪烁着一种狂热的光芒道:
“现在那些人的靠山,都没了!”
“大皇子,二皇子,还有之前结党营私,贪赃枉法的几位尚书,关的关,死的死!”
“这些人,他们现在没了别的路可走,他们唯一能寻的靠山,就只剩下九殿下了!”
“可九殿下是谁?他是您的儿子啊!他孝顺您啊!”
“他的人,那不就是您的人吗?!”
“而且是比以前那些朝臣,更加听话,更加忠心,只认您这一座山头的自己人啊!”
这一番颠倒黑白却又逻辑自洽的歪理,如同一道惊雷,在楚威混乱的脑海中炸响。
他怔住了。
对啊……
那些人,以前是世家的,是太子的,是二皇子的……
现在,他们都被那个逆子用手段,用利益,捆绑到了一起。
而那个逆子,是自己的儿子。
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孝顺”自己。
杀北蛮蛮王,斩大周镇北将军,让大周下罪己诏割地赔款!
自己觉得林啸天有威胁,儿子就打压林啸天。
瞧瞧,我儿子多“孝顺”啊!
所以……
朕的朝堂,不是被他渗透了。
而是被他……替朕给清洗了一遍?
诶,不对,好像是又清洗了一遍。
他把那些不听话的,有二心的,全都换成了只听他话的。
而听他话,不就等于听朕的话吗?
朕有烦恼,自己儿子就替自己解决,儿子的这些人就去干活跑腿。
那不就是朕有麻烦,这些人就替自己跑腿干活么!
还效率比以前高!
一个荒谬却又极具诱惑力的念头,从楚威心底疯狂滋生。
他看着哭得稀里哗啦的王德福,眼神渐渐从癫狂和绝望,转为一种奇异的亢奋。
“你的意思是……”
楚威的声音依旧沙哑,却多了一丝颤抖的激动道:
“休儿他……他这是在帮朕……集权?”
王德福看到皇帝的表情变化,心中大喜。
他知道自己赌对了!
他知道自己能活了!
他连忙点头如捣蒜,用一种无比崇敬的语气高呼道:
“陛下圣明!”
“九殿下这哪里是结党,这分明是在为您披荆斩棘,重塑朝纲啊!”
“他把所有权力,都从那些世家门阀手里,给您老人家夺了回来!”
“以后这朝堂之上,就只有您一个人的声音了!”
“您看,今日朝堂之上,冯尚书他们想挑事,可结果呢?”
“这满朝文武,有多少人都异口同声,全都在称颂您的功德,称颂大夏的丰年!”
“这是何等的盛景!这是开国以来都未曾有过的盛景啊!”
“这都是因为您教子有方,九殿下才能有如此经天纬地之才,为您分忧啊!”
“陛下,您赢了!您赢麻了啊!”
“哈哈……哈哈哈哈!”
楚威的胸膛剧烈起伏,最终,他仰天大笑起来。
笑声初时还带着一丝压抑,但很快就变得畅快淋漓,充满了失而复得的狂喜。
他扶着龙椅,缓缓站直了身体,重新找回了那种君临天下的感觉。
对!
朕是皇帝!
那个逆子再厉害,也是朕的儿子!
他做的一切,最终的荣光,都属于朕!
他不是在架空朕,他是在用他的方式,给朕铺就一条通往千古一帝的康庄大道!
楚威只觉得浑身舒泰,之前那股足以将他吞噬的恐惧和无力感,被一股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掌控欲所取代。
他甚至有些飘飘然了。
有这么一个“孝顺”又能干的儿子,似乎……也不错?
就在这时,一个不好的念头似乎要冒出来。
却被他给极力压制了。
楚威努力的去想着自己在“孝子”的孝心下,成为了千古一帝的美好画面。
别的什么都不想,不敢想,也不愿想!
就在楚威沉浸在这种自我构建的“胜利”之中时。
一名小太监快步地跑了进来,神色慌张到了极点,快速道:
“陛下!急报!八百里加急!”
楚威刚刚舒展的眉头,瞬间又拧成了一团。
难不成又是那个逆子?
他又搞什么幺蛾子了?
“念!”
“是!”小太监展开手中的军报,声音发颤地念道:
“启奏陛下,大元帅林啸天麾下三千玄甲军,日夜兼程,已至京畿三百里外。”
“然……然大军沿途采买粮草、马料、军械用度,皆……皆不可得。”
“各地州府商行,皆称木料、粮草已被‘大夏农兴社’提前预定,无一存货。”
“玄甲军……玄甲军如今人困马乏,已在原地驻扎,寸步难行!”
“什么?!”
楚威的瞳孔猛地一缩。
他刚刚建立起来的心理防线,瞬间崩塌了一角。
他想起来了,他下旨给林啸天撑腰,找那个逆子麻烦来着!
那个逆子,不会因为这个跟他翻脸吧?
下一瞬,楚威手猛地攥成了拳头。
原来,那逆子不是只在京城搞事!
他的那张利益大网,不光铺满了整个京畿!
连京畿之外,都伸出了可怖枝络!
林啸天的玄甲军,大夏最精锐的骑兵,竟然……竟然被他用商业手段,活活困死在了路上?
还没等楚威从这巨大的震惊中回过神来。
又一名传令官,从殿外飞奔而入,高举着一份文书道:
“启奏陛下!户部尚书池文博大人,有紧急奏报!”
楚威身体一颤。
池文博也来急报?
这,这又发生什么了?
王德福连忙接过奏报,呈了上去。
楚威颤抖着手展开,那上面是池文博清秀而有力的字迹。
内容很简单:
“户部下辖“大夏农兴社”,感念皇恩浩荡,心系边防将士。
闻大夏王师归来,鞍马劳顿,特备足了粮草、马料、金疮药、以及修缮军械所需的全套木料铁锭。
愿无偿捐献给玄甲军,以慰劳王师,以彰陛下仁德!”
奏报的最后,池文博还“贴心”地加了一句:
“恳请陛下下旨,允许农兴社为王师开路,让王师早日面圣,以解陛下思贤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