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乡野奇途 > 第194章 檐下晒酱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檐下的竹匾里,豆瓣在日头下晒得发亮,裹着盐粒的外壳微微开裂,透出点暗红的油光。哑女戴着草帽,用长柄木勺轻轻翻动,勺底划过竹篾的“沙沙”声,混着檐角麻雀的叽喳,像支细碎的曲子。

“这酱得晒足四十天,”小虎蹲在门槛上编竹篮,篾条在他手里翻飞,“去年晒到三十天就急着开封,结果酸得倒牙,你还说有股清冽味。”他抬头看她,竹篾的影子落在脸上,像幅淡墨画。

哑女嗔怪地瞥了他一眼,木勺往匾里重重一磕,溅起几粒豆瓣。去年的酱确实酸,她却舍不得说不好——那是他蹲在灶前守了三个时辰,用新收的黄豆慢慢熬的,额头的汗珠子掉进酱盆里,他都没顾上擦。

“今年听张婶的,加了把花椒籽,”她用木勺划开酱层,底下的豆瓣红得更深,像浸了酒的玛瑙,“说这样能去涩,还香。”

小虎手里的篾条顿了顿,编好的篮底忽然歪了个角。他挠挠头,拆了重编:“昨儿去镇上,见杂货铺有卖酱引子的,掌柜的说撒一把,晒出来的酱能甜三分。”

“不用,”哑女把木勺放进旁边的瓷盆,“咱自己做的,就按老法子来。”她记得娘说过,好酱得靠日头晒、夜风凉,急不得。就像院里的石榴树,去年遭了虫灾,以为活不成,今年开春却冒出新芽,如今枝头的花苞都攒着劲地长。

日头爬到头顶时,酱香味渐渐浓了,带着点发酵后的醇厚,钻进隔壁李婶的院子。李婶挎着菜篮过来,站在篱笆外嗅了嗅:“你家这酱晒得地道,比去年的香多了。”

“等好了给您装一坛。”哑女笑着应,手里的木勺没停。李婶的目光落在竹匾旁的布包上,那是小虎前几日从山里采的野蜂蜜,用它拌酱,能添层润甜。

“小虎这竹篮编得越发好了,”李婶又夸,“上次见他编的筐,方方正正,比集上卖的还周正。”

小虎手里的篾条忽然滑了手,差点戳到指尖。他嘿嘿笑:“瞎编的,能装东西就行。”说着加快了速度,竹条碰撞的“哒哒”声也跟着急了些。

哑女看着他泛红的耳根,嘴角悄悄翘起来。她记得他初学编竹器时,手指被篾条划得全是小口子,却非要跟张叔学,说“以后编个大筐给你装衣裳”。如今他编的竹篮,不仅能装衣裳,还能装下她晒的酱菜、腌的青梅,满满当当的,都是日子的模样。

傍晚收酱时,哑女往匾上盖了层细纱布,防着夜里的露水和虫儿。小虎把编好的竹篮递过来:“装酱菜正好,你看这格子,透风,不容易坏。”篮子不大,却编得紧实,提手处还特意缠了圈软布,怕硌手。

哑女接过来,指尖抚过软布,温温的,是他用前几日做鞋剩下的棉布缠的。她忽然想起去年冬天,他给她编的暖手笼,竹骨歪歪扭扭,却塞了厚厚的棉絮,暖得很。

“明儿去摘些辣椒,”她把竹篮挂在房梁上,“切碎了拌进酱里,等秋收时配玉米饼子吃。”

小虎正在劈柴,斧头落下的“砰砰”声顿了顿:“我去摘,后山的野辣椒红得正好,够辣。”他记得她爱吃辣,去年秋天摘的辣椒晒成干辣椒,至今还剩小半串挂在灶边,炒菜时捏两个,香得能多扒半碗饭。

夜里起了风,吹得窗纸“扑扑”响。哑女起身去看檐下的酱匾,月光落在纱布上,像撒了层霜。小虎跟在她身后,手里拿着件厚褂子,轻轻披在她肩上:“夜里凉,别冻着。”

酱香混着夜风里的桂花香飘过来,哑女裹紧褂子,忽然觉得这日子就像这坛正在发酵的酱,初时带着生涩的咸,慢慢晒着、晾着,就酿出了醇厚的香,藏着阳光的暖,夜风的清,还有两个人手心的温度。

“等酱晒好了,”她轻声说,“给张婶、李婶都送点。”

“嗯,”小虎应着,伸手替她把被风吹乱的头发别到耳后,“再留些,冬天炖肉时放一勺,准能多炖出两碗汤。”

月光淌过檐角,落在他们交握的手上,像撒了把碎银。竹匾里的豆瓣还在悄悄发酵,等待着四十天后,那坛藏着日月精华的酱香,在烟火里,酿成更绵长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