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铸盾扩军固根基,借械练兵待时飞
云蒙山的防空警报又响了,尖锐的哨音刺破晨雾,惊得山雀扑棱棱飞满天空。高射炮阵地的战士们动作比上次快了一倍,搬炮弹的搬炮弹,校准炮口的校准炮口,汉斯趴在瞄准镜后,嘴里数着“一千五、一千二、八百米”,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三架日军轰炸机从云层里钻出来,机翼下的炸弹像吊死鬼似的晃悠。“放!”随着李明远一声令下,四门高射炮同时怒吼,黑色的炮弹在天空织成火网,一架轰炸机的机翼被打中,拖着黑烟栽向山谷,剩下的两架慌忙投弹,炸弹歪歪扭扭地落在山坳里,只炸起几团泥土。
“打得好!”战士们欢呼着拍巴掌,汉斯却把炮栓一摔:“太慢了!从警报响到开炮用了三分钟,要是来十架飞机,工厂早就炸成灰了!”
李明远没反驳,只是让人把炸坏的树苗扶正。“汉斯说得对,”他对围着的干部们说,“四门炮守不住五个工厂,就像五万人守不住晋省的山——防空要扩,部队也要扩,这是保命的本钱。”
扩军的命令像长了翅膀,传遍根据地的村村寨寨。报名点设在祠堂里,桌子刚摆好,就被黑压压的人群围住——有扛着锄头的农民,有背着书包的学生,甚至还有白发苍苍的老汉,攥着磨亮的柴刀说:“我打鬼子不用枪,这刀砍过野猪,也能砍鬼子!”
李明远定下规矩:“正规军从民兵里挑,民兵从报名的百姓里选。年纪十六到三十五,身体结实,家里没负担的,先去游击队练三个月,能打枪、能埋雷、能认路的,再进正规军。”
一时间,山坳里的练兵场多了成百上千的新面孔。他们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手里的武器五花八门——有的扛着祖传的土铳,有的拿着缴获的三八大盖,还有的握着削尖的木棍。教官是打过仗的老兵,教他们卧倒、瞄准、扔手榴弹,嗓子喊得比炮声还响。
“土铳别嫌弃!”陈二牛举着支老掉牙的鸟铳,对着靶子扣动扳机,铅弹在靶纸上打了个窟窿,“这玩意儿近距离一枪能把鬼子打穿!等你们练出准头,就给你们换中正式,再往后,就是咱自己造的半自动!”
民兵们听得眼睛发亮,训练更卖力了。白天在坡上练刺杀,晚上围着篝火听老兵讲战斗故事,有的孩子夜里睡觉都抱着枪,枪托磨得发亮。不到一个月,各村的“保家队”就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村口设岗哨,山上埋地雷,连老太太都知道见到陌生人要问“暗号”——“今天天气好”“适合打鬼子”。
扩军容易,武器难办。兵工厂的产量虽然翻了番,每月能造两千支半自动步枪,但架不住人多,新组建的十个团,一半人还拿着土枪和三八大盖。
“得找大鹰酱再支点‘家底’。”李明远看着武器清单,对孙茂才说,“就提加兰德半自动步枪,那玩意儿比三八大盖强十倍,能连打八发,火力猛得很。告诉约翰,用盘尼西林和罐头换,咱多给点,让他有面子跟上面申请。”
孙茂才这次没空手去。他带了五十箱新出的猪肉罐头,二十瓶高纯度盘尼西林,200瓶烫伤药膏,烫伤药膏才是大鹰酱急需的药品。还有一张钢铁厂的照片——高炉正在出铁水,火光映红了半边天。
约翰看到照片时,正对着太平洋舰队的药品清单发愁——硫磺岛战役伤亡太大,盘尼西林缺口能装下三个仓库。“李司令真是及时雨!”他拍着孙茂才的肩膀,“加兰德步枪有!我刚收到消息,有一批淘汰的m1要运回国销毁,我让人直接调给你们,五百支够不够?”
“不够。”孙茂才伸出一根手指,“最少一千支,再搭五十挺勃朗宁轻机枪。咱用一百瓶盘尼西林换,再送你们五千罐野菜罐头,让登陆的士兵换换口味。”
约翰犹豫了半天,咬着牙答应了。他知道,这批武器换回去的药品,能救上千美军士兵的命,划算。
半个月后,一千支加兰德步枪和五十挺轻机枪运到了云蒙山。战士们摸着崭新的枪身,拉着枪栓听那清脆的“咔嚓”声,眼睛都直了。
“这玩意儿比咱造的还顺手!”赵大山举着m1,对着靶子连打八发,弹孔全在靶心周围,“射程远,后坐力还小,要是早有这枪,上次打赵家峪据点能少牺牲三个弟兄!”
李明远把步枪分给新组建的“尖刀团”——全是从游击队里挑的精英,每人配一百发子弹,外加一把工兵铲。“给你们一个月时间,把这枪摸透了。”他看着战士们兴奋的脸,语气却很严肃,“别以为有了好枪就能轻敌,鬼子的歪把子和九二式也不是吃素的。要练到枪人合一,闭眼都能拆枪装枪,才算过关。”
尖刀团的训练堪称“魔鬼式”。他们每天背着枪跑十里山路,然后趴在泥水里练习瞄准,晚上还要学拆枪——汉斯特意画了分解图,连哪个螺丝该用多大的扳手都标得清清楚楚。有个战士拆枪时少装了个弹簧,被赵大山罚抄分解图五十遍,直到能闭着眼睛把枪装好。
与此同时,防空火力也在“鸟枪换炮”。汉斯带着工匠们,把高射炮从四门扩到十二门,还加装了简易测距仪——用两根竹竿和绳子做的,虽然简陋,却能算出飞机的大致高度。他还教战士们“梯次射击”:低处的炮打八百米,高处的打一千五,形成交叉火力网。
有次日军派来六架轰炸机,想偷袭钢铁厂。还没飞到厂区,就被高射炮揍下来两架,剩下的慌了神,炸弹全扔在了没人的山沟里。等它们掉头逃跑时,又被埋伏在山头的机枪扫下来一架——那是新组建的防空机枪连,用的是从美军那换的勃朗宁重机枪。
“现在咱的防空网,像个带刺的铁桶!”王铁柱站在炮阵地上,看着远处的工厂,得意地说,“鬼子再来,就是送菜!”
工厂的工人们也没闲着。他们成立了“护厂队”,拿着土铳和手榴弹在厂区巡逻,还发明了“假工厂”——用草席和木板搭的厂房,外面刷上黑灰,看着跟真的一样。有次日军侦察机来,果然把假工厂当成了目标,投下的炸弹炸了个空,护厂队的人在暗处看得直笑。
随着部队和防空火力的壮大,根据地的胆子也越来越大。正规军开始主动出击,端掉了几个离工厂近的日军据点;民兵则配合游击队,在公路上埋地雷,把鬼子的运输队搅得鸡犬不宁。有个叫狗剩的民兵,用土铳打伤了一个日军小队长,缴获了一把指挥刀,整天别在腰上,见人就炫耀:“这刀比我家劈柴刀快!”
这天,李明远在练兵场看尖刀团演练。战士们举着加兰德步枪冲锋,枪声密集得像炒豆子,轻机枪在侧翼掩护,火箭筒精准地炸掉了假碉堡。演练结束时,一千名战士齐声喊:“打倒小日本!保卫根据地!” 声浪震得山回声。
汉斯和约翰站在山坡上,看得连连点头。“李司令,你的部队像块好钢,越炼越硬。”约翰举着望远镜,“这火力,这气势,比我见过的很多美军部队都强。”
“还差得远。”李明远望着远处的群山,“五千人不够,五万人也不够。等咱有五十万大军,有一百门高射炮,有能造飞机坦克的工厂,才算真正立住脚。”
约翰愣了愣,随即笑了:“五十万?那得用多少盘尼西林换武器啊?”
“不用换。”李明远指着钢铁厂的方向,“等咱的工厂能造加兰德步枪,能造勃朗宁机枪,甚至能造你们的谢尔曼坦克,到时候,咱用自己的武器装备自己的兵。”
夕阳把战士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枪刺的寒光连成一片。李明远知道,扩军和加强防空,只是第一步。未来的路还很长,要造更多的枪,练更多的兵,修更坚固的工事,才能在这乱世里守住根据地,守住这些冒烟的工厂,守住老百姓碗里的安稳饭。
防空警报又响了,这次是演习。高射炮的轰鸣声在山谷里回荡,战士们的呐喊声此起彼伏,像一首充满力量的歌。李明远站在山坡上,看着这一切,心里格外踏实——他知道,只要这歌声不停,根据地就永远打不垮,中国人就永远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