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徒步记录者 > 第176章 内蒙古 · 河套沃土——黄河臂弯里的塞外江南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6章 内蒙古 · 河套沃土——黄河臂弯里的塞外江南2

我们让楚凡在巴彦淖尔多停留一日,去感受这片“塞外粮仓”在丰收景象之外,那些沉淀在岁月与土地深处的细腻纹理。

昨日的巴彦淖尔,是丰饶的、田园的,充满了黄河的恩泽与丰收的喜悦。楚凡决定,今天他要暂时放下那些宏大的水利工程与壮观的葵海,像一株麦苗,扎根在这片沃土,去倾听它更细微的脉搏。

6. 清晨的“巴盟酿皮”与粉汤

楚凡在临河区的一家老店里,品尝了巴彦淖尔(旧称巴盟)最具代表性的早餐组合——酿皮和粉汤。那酿皮筋道爽滑,面筋吸饱了汤汁,配上辣油和醋,酸辣开胃。旁边的粉汤,则是用本地羊肉汤打底,加入粉条、肉片等,鲜香暖胃。

“这是我们从小吃到大的味道,”同桌的一位大姐看他吃得香,热情地介绍,“别看简单,离开这儿,还真吃不到这个味儿。”

7. 阴山岩画:石头上的远古密码

他驱车前往阴山山脉的支脉,探寻那些刻在岩石上的远古印记——阴山岩画。狩猎、舞蹈、祭祀、星辰……数千年前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与信仰,以最质朴的方式凝固在石头上。

一位负责看护岩画点的蒙古族老人,用手轻轻拂去岩石上的浮尘,对楚凡说:“这些画,比任何书本都老。它们告诉我们,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放牧、敬拜长生天。我们是后来者。”

8. 河套非遗“爬山调”

在陕坝镇的一个文化大院,楚凡有幸听到了被誉为“河套文化活化石”的“爬山调”。那高亢嘹亮、自由奔放的唱腔,歌词即兴编创,充满了浓郁的河套乡土气息。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艺人唱罢,喘着气说:“这调子,是在地里干活时喊出来的,是心里话。现在年轻人会唱的不多喽,但这是咱河套人的魂儿,不能丢。”

9. 农家院落里的“丰收”

下午,他再次拜访那户农家。女主人正在院子里晾晒红辣椒和枸杞,一片火红,是独属于河套农家的绚丽色彩。男主人则带着他去看自家新收的蜜瓜,随手劈开一个,瓜瓤金黄,汁水淋漓,甜得粘手。

“我们这儿,日照长,温差大,黄河水浇着,”男主人憨厚地笑着,“长出来的东西,就是甜!”

10. 最后的凝望:长河落日

傍晚,楚凡再次来到黄河边。落日熔金,将宽阔的河面染成一条流动的锦缎,归巢的水鸟掠过水面。对岸的沙漠在夕照下显得温柔而静谧。他想起白天的岩画、爬山调、晾晒的辣椒和蜜瓜的甜香,所有这些,都源于眼前这条沉默流淌的大河。

当楚凡背起行囊,准备北上满洲里时,他发现巴彦淖尔的形象已无比丰盈:

· 它不仅是三盛公枢纽的宏伟,也是农家院里晾晒的辣椒。

· 它不仅是乌兰布和的治沙传奇,也是阴山岩画的古老低语。

· 它不仅是五原葵海的壮阔,也是一碗酿皮的酸辣。

· 它不仅是黄河水的慷慨,也是爬山调里的乡土情怀。

这座城市,就像河套平原的性格,踏实、内敛、知足。它不追求惊天动地,只是年复一年,在这片被黄河祝福的土地上,春种秋收,生生不息,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楚凡的背包里,多了一包本地枸杞和一瓶巴盟产的老陈醋。他带着满身的瓜果甜香与对这片沃土的深深眷恋,踏上了北上的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