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徒步记录者 > 第177章 内蒙古 · 河套沃土——黄河臂弯里的塞外江南3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7章 内蒙古 · 河套沃土——黄河臂弯里的塞外江南3

让我们为楚凡的巴彦淖尔之行,添上这最后一片温柔而私人的印记。

在巴彦淖尔的最后一个上午,一种类似于归家的安宁感充满楚凡的心间。他不再刻意探寻,只是让自己的感官,最后一次沉浸在这片土地缓慢而温暖的节奏里。

11. 老街的“糖麻叶”与胡油香

他再次走入临河的老街,在一家炸货铺前停下。刚出锅的“糖麻叶”金黄酥脆,表面沾满了芝麻,内里是空心的,带着淡淡的甜味和胡麻油特有的浓香。这是许多河套人童年记忆里的味道。

就着一碗浓稠的豆浆,楚凡站在街角,看着早起的人们买菜、送孩子、开始一天的营生。这平淡而真实的市井画面,比任何风景都更让他动容。

12. 渠畔的垂钓者

他沿着一条干渠漫步,清澈的黄河水缓缓流淌。一位老人坐在马扎上,聚精会神地盯着水面上的浮漂。楚凡在他身边坐下,两人并无多话。

许久,老人收起鱼竿,只有寥寥几尾小鱼。他却并不在意,笑着对楚凡说:“钓的不是鱼,是这份清静。听着这水声,看着这庄稼,心里就踏实。”

13. 与“种子站”技术员的交谈

在一家种子站,楚凡遇到了一位年轻的农业技术员。他正在向农户推广新的蜜瓜品种,言语间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期待。

“我们河套的农业,不能光靠老经验,”技术员眼神坚定,“要引进新品种,用新技术,让‘塞外粮仓’的名号更响亮,让乡亲们的收入更高。”

14. 最后的午餐:肉焙子与面筋

临行前的午餐,他选择了最接地气的组合——一个夹满了熏肉的肉焙子,加上一碗调拌好的面筋。焙子的麦香与熏肉的咸香在口中交织,面筋的筋道与料汁的酸辣相得益彰。这是河套土地最直接、最热烈的味道表达。

15. 回望:麦田与长河

背上行囊,走向车站。巴彦淖尔的风带着泥土和庄稼的气息。他最后回望一眼,将所有的印象压缩成一个瞬间:

缓缓流淌的黄河,无垠的金色葵海,纵横交错的灌渠,阴山岩画的神秘线条,爬山调的高亢嗓音,老街糖麻叶的甜香,渠畔垂钓者的背影,以及种子站里那充满希望的目光……所有这些古老的与鲜活的,自然的与人为的,宏大的与微小的意象,最终都沉淀下来,化为一种名为“巴彦淖尔”的独特感受,沉甸甸地,温暖地装在了心里。

对楚凡而言,巴彦淖尔不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上的“塞外粮仓”。

· 它是一碗酸辣筋道的酿皮,是街头巷尾最鲜活的生命力。

· 它是一曲高亢自由的爬山调,是生长在田地里的艺术灵魂。

· 它是一缕浓郁独特的胡油香,是浸润在日常生活里的土地味道。

· 它是一幅由黄河水、灌溉渠、麦浪与葵海共同绘就的田园诗。

· 它更是一种深植于土地的、踏实而坚韧的生活哲学。

他带走的,不是沉重的特产,而是一小袋河套小麦磨的面粉,和满心被这片土地抚慰后的安宁与丰足。列车启动,载着他北上。内蒙古的旅程渐近尾声,但巴彦淖尔注入他灵魂的那份踏实与温暖,将如同那黄河水,在他生命的长河里,持续地、温柔地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