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烽火诸侯:春秋与战国 > 第197章 暗潮汹涌(公元前577年 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97章 暗潮汹涌(公元前577年 夏)

西河战事的暂时平息并未带来安宁,反而如同暴风雨前的片刻死寂,让各方势力得以喘息并加速暗中布局。晋国内部的裂痕、秦楚联盟的稳固、越国的野心以及海外的准备,都在这个盛夏悄然滋长,酝酿着更大的风暴。

龙门大捷的功绩并未让赵朔的处境好转,反而刺激了郤克等人更强烈的忌惮。他们无法在战场上击败赵朔,便转向了更阴险的政治构陷。

夏日朝会,郤克一党突然发难。一名御史出列,手持一份“密报”,弹劾赵朔心腹、西河之战立下大功的魏颙,在追击秦军过程中“纵兵抢掠边民,杀戮过甚,有损国体,更恐失边地人心”。奏章写得绘声绘色,仿佛亲见,并暗示魏颙如此跋扈,皆因背后有赵朔纵容。

此计甚毒。若坐实,不仅可打击魏颙,削弱赵朔臂膀,更能污蔑赵朔治军不严,甚至影射其有不臣之心。

朝堂之上顿时哗然。赵朔面色铁青,正欲开口驳斥,一向持重的韩厥却抢先一步出班。

“君上,臣有本奏!”韩厥声音洪亮,目光直视那名御史,“魏颙将军为国血战,破敌于龙门,保全西河,此乃大功!如今却有人以莫须有之罪弹劾功臣,其心何在?所谓‘密报’,来源何处?证人何在?可有边民具状上告?若无实据,仅凭风闻构陷大将,此风一开,日后谁还敢为我晋国效死疆场?!”

他转向郤克,语气沉痛:“郤中军佐,您总揽部分军务,当知将士用命之不易。如此行事,岂不令前线将士寒心?”

韩厥的仗义执言,有理有据,既驳斥了构陷,又将问题提升到了影响军心士气的高度,更隐隐点出郤克身居要职却行此不义之举。他的声望和立场,使得这番话分量极重。

晋景公见状,心知此事难以深究,更不愿在此时引发朝堂剧烈动荡,便和稀泥道:“韩大夫所言甚是。魏颙将军有功于国,不可轻辱。然边民之事亦需查证。此事交由司寇府细查,在未得实据前,不得妄议功臣。”

一场风波暂时压下,但郤克与赵朔之间的矛盾已彻底公开化、白热化。韩厥虽暂时维护了赵朔,却也更深地卷入了这权力漩涡的中心。

西河受挫,秦桓公虽恼,却也见识了“武卒”之锐,暂息了立刻大举东进之心。而楚庄王熊侣通过“北狩”成功牵制晋国南线后,与秦国使者再次密会,调整了策略。

“晋国赵朔尚在,其‘武卒’精锐难破,西河一时难图。”楚庄王分析道,“然晋国内耗已起,赵朔与郤克势同水火。我等可暂缓正面强攻,转而东向,谋图郑、宋!此二国乃晋之羽翼,断其羽翼,则晋国孤立,届时再寻机与赵朔决战不迟!”

秦使深以为然。郑国地处中原腹心,宋国乃交通要冲,若能控制此二国,不仅能切断晋国与东方诸侯的联系,更能直接威胁晋国本土。且郑、宋国力远不如晋,较易得手。

新的盟约细节达成:秦国继续在西线保持压力,牵制晋军部分主力;楚国则准备主力东进,寻找时机对郑、宋用兵。同时,双方加强情报共享,尤其是关于晋国内部动向及“武卒”调动的情报。

秦楚联盟的目标,从直接的军事突破,转向了更为深远的战略包围与孤立。

楚越秘密盟约的渠道内,越王勾践再次派出了使者。此次,使者携带了更为谦卑甚至堪称卑微的国书,面见楚庄王。

国书中,勾践极尽恭维之能事,称颂楚庄王雄才大略,痛陈越国贫弱、备受晋国威胁之苦,并表示越国愿永世奉楚国为盟主,在东南全力策应楚国行动。最后,笔锋一转,恳求楚国“念及盟好,垂怜小邦”,援助一批“废旧”军械,尤其是弓弩与甲胃,以武装越国士卒,“俾得自保,并为大王屏藩东南”。

使者更是私下对楚令尹子重表示,越国愿在楚国对郑、宋用兵时,在后方袭扰与晋国交好的小邦,或伪装水匪劫掠晋国沿海粮道,以作策应。

楚庄王与子重商议后,认为勾践姿态放得极低,所求不过是一些“废旧”军械,成本有限,却能借此牢牢拴住越国,使其在东南牵制晋国部分注意力,并在未来可能的大战中作为奇兵使用。遂应允了越国的请求,拨付了一批淘汰下来的旧式弓弩和皮甲,数量虽不多,但对极度缺乏军工能力的越国而言,已是雪中送炭。

勾践收到这批军械,如获至宝,立即分发至秘密营地,加紧操练。他的谦卑与隐忍,再次为他换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安居”岛上,范蠡的视野则完全超越了中原的纷争。他站在一处新选定的天然良港湾口,这里背靠山岭,面向深水,易守难攻。

“此地,当为我等海上基业之核心。”范蠡对随行的弟子与工匠首领道,“于此兴建船坞、仓廪、工坊、营寨,不仅要能修造大海船,更要能驻泊、维护我们日益壮大的船队。此地,便命名为‘舟城’。”

“舟城”计划是范蠡海外布局的关键一步。他不再满足于零散的据点和岛屿,而是要建立一个功能齐全、能够自给自足并支撑远洋探索与贸易的海上枢纽。大量的物资和人力开始向此地集中,来自“金明”据点提纯的金锭,为这座“舟城”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同时,范蠡下令,基于现有海船,设计建造更大、更坚固、能装载更多货物和人员、并能适应更恶劣海况的新型船只。他要求新船不仅要速度快,更要具备一定的武装,以应对可能的海上威胁。

“中原之乱,非一日可平。无论将来局势如何变化,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进可介入,退可自保,远可拓殖。此乃万世之基也。”范蠡望着碧波万顷的大海,心中规划的,是一个超越当下诸侯争霸格局的、更为宏大的未来。

暗潮在朝堂、在盟国、在边陲、在海外汹涌澎湃。表面的平静之下,力量在重新积聚,矛头在悄然转向,根基在深深筑牢。下一次爆发的,将不再是边境一城的攻防,而是足以影响整个天下格局的滔天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