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林冲君 > 第426章 明理堂峻辨人禽 擎天一线路维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26章 明理堂峻辨人禽 擎天一线路维艰

刘混康千百化身于民间涤荡虚妄之举,虽惩处了不少奸佞,却也让他与朱熹更深刻地认识到,那些奉成功学为圭臬、为私欲找借口、表面仁义背后龌龊的流俗之弊,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如同蔓延的苔藓,渗透于社会的肌理之中,其危害之广、影响之深,远超朝堂之上所能想象。与流俗的斗争,绝非一时一世之功,而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

汴梁太学,明理堂。此地素为学术争鸣之所,今日更是气氛凝重。刘混康与朱熹联袂而至,召集了朝中重臣、太学博士以及各地有声望的学者,共同探讨对流俗之恶的认识与应对之策。

堂内灯火通明,诸生肃立。刘混康首先开口,声音沉静却带着千钧之力:“朕化身民间,所见流俗之妄,触目惊心。其害不在明目张胆之恶徒,而在那看似寻常、却使人沉沦麻木、失却本心之日常。此风不纠,则求真致新如同沙上筑塔。今日之会,望诸公畅所欲言,深究其源,共谋对策。”

众学者纷纷发言,或引经据典剖析流俗表现,或结合见闻痛陈其害,然多流于现象罗列,未能直指根本。

待众人议论稍歇,朱熹整衣冠,缓步至堂前。他面容肃穆,目光如电,扫过全场,朗声道:“陛下之忧,诸公之论,皆中肯綮。然欲正流俗,必先明其本质,知其所以为恶之甚!流俗之根,在于使人 迷失人禽之辨 !”

此言一出,满堂皆静。朱熹深吸一口气,开始了他的长篇演说,题为 《异于禽兽者》 ,声音洪亮,字字铿锵,力图为此番对抗流俗、重塑人心的宏大工程,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石: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君子存之则小人去之矣!”

(开宗明义,指出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仁义礼智信等),君子努力存养弘扬,则小人(指背离此道者)自然无立足之地。)

“害不在小人而在庶民也!”

(石破天惊之语!指出最大的危害并非来自那些明显作恶的“小人”,而是源于广大“庶民”的普遍沉沦!)

“小人之为禽兽,人得而诛之;庶民之为禽兽,不但不可胜诛,且无能知其为恶者;不但不知其为恶,且乐得而称之,相与崇尚而不敢逾越!”

(深刻揭示流俗的可怕之处:小人作恶如同禽兽,人人可谴责诛伐;而庶民(沉溺流俗的普通人)的禽兽化(指仅存生物本能),不仅无法全部惩罚,更可怕的是他们自己根本意识不到这是恶行,反而乐于称道,相互推崇,不敢超越这种低层次的状态!)

“但取十姓百家之言行而勘之,其异于禽兽者,百不得一也!”

(以严峻的现实观察为依据:若随机考察普通民众的言行,其中真正能体现人禽之别的,百里挑一都难!)

“营营终日,生与死俱者,何事?一人倡之,千百人和之,若将不及者,何心?”

(辛辣诘问:他们终日忙碌,与生死相伴的,究竟是些什么事?一人提倡某种低俗风气,成百上千人争相附和,唯恐落后,这又是何等心态?)

“乃其所以然者,求食、求匹偶、求安居,不则相斗已耳,不则畏死而震摄已耳。庶民之终日营营,有不如此者乎?”

(直指根源:他们之所以如此,不外乎求食、求配偶、求安居,不然就是相互争斗,不然就是怕死而恐惧屈服。普通民众终日忙碌,有几个能超出这个范畴?)

“二气五行,抟合灵妙,使我为人而异于彼;抑不绝吾有生之情而或同于彼。乃迷其所同而失其所以异,负天地之至仁以自负其生!”

(话锋一转,从天理高度审视:阴阳二气、金木水火土五行,奇妙结合,才使我们成为人而区别于禽兽;然而我们又未能完全断绝与禽兽相同的生物性情。流俗之人,正是迷惑于那点相同的生物性情,而丧失了所以为人的根本差异,辜负了天地造化赋予人的至高仁德,以此轻贱自己的生命!)

“此君子所以忧勤惕厉而不容已也!”

(这正是君子之所以要忧患勤勉、警惕自励而不敢有丝毫懈怠的原因啊!)

“明伦、察物、居仁、繇义,四者禽兽之所不得与。壁立万仞,止争一线,可弗惧哉!”

(最后,朱熹擎起人道大旗:明辨人伦、观察事理、存守仁心、遵循道义,这四点是禽兽绝对无法参与的。人道与兽性的区别,如同万仞悬崖,只在那一条细线之间,怎能不心存敬畏,怎能不奋力守护!)

演说毕,明理堂内鸦雀无声,旋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与深深的思索。朱熹此番言论,将对抗流俗提升到了扞卫“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高度,指出了其普遍性、隐蔽性与危害性,并明确了君子的责任与方向——即通过“明伦、察物、居仁、繇义”来守护那条区分人禽的“一线”。

刘混康静坐聆听,眼中光芒闪动。朱熹此论,与他的“求真祛妄”一脉相承,且更为深刻地触及了伦理根基。他深知,以此奠基,对抗流俗的长期斗争,才算真正找到了灵魂所在。

“朱子之言,震聋发聩。”刘混康起身,声音传遍明理堂,“守护此‘一线’,便是守护我人族精神家园。自今日始,太学、州县学乃至蒙学,皆需以此《异于禽兽者》为核心,明教化,正人心!此役,关乎文明存续,诸君共勉!”

一场以辨析人禽之别、守护人道尊严为核心的思想洗礼,由此在太学明理堂肇始,并将如星火般,渐成燎原之势,照亮与流俗漫长斗争的道路。那无形的人禽之界,因这场演说,在无数士人心中被清晰地刻画出来,成为他们未来对抗一切虚妄与沉沦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