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放下碗,长叹一声,才开口道:“将军太过客气了,堵某些许虚名,不过是尽职本分罢了,实在愧不敢当。
身为郧阳知府,却不能保境安民,致使城池遭此兵祸,百姓流离,内心实在有愧于圣贤教诲,更有愧于郧阳的父老乡亲啊。”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诚恳,“反观大夏,政通人和,百姓富足,军纪严明,待卒以诚,实乃历代少有之景象,令人敬佩。”
李铁柱正色道:“堵大人万万不必如此过谦,您的贤名,湖广百姓有口皆碑,我大夏亦深知之,乱世之中,能恪守本心,为民请命者,尤为可贵。
如若堵大人不弃,本总兵愿以性命担保,向我家大王保荐,请大人仍留任郧阳知府,甚至……以大人之才,日后在我大夏,必能更进一步,真正施展抱负,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堵天颜闻言,端着碗的手微微一顿,目光望向城内逐渐平息的烟尘,以及身边那些捧着姜汤、脸上重新焕发出生气的起义士兵,陷入了沉思。
看着陷入沉思的堵天颜,李铁柱没有选择打扰他,而是将目光转向何良俊,放轻声音问道:“不知道何管队,对未来有何打算?
大王已有令下,我大夏即将在湖广开始征兵,组建第七镇。
以你主动起义、诛杀刘道、打开城门的功劳,若你有意,可直接加入即将组建的第七镇,为我大夏效力!”
说完,他又看向其他眼巴巴望着他的原明军士卒,朗声道:“诸位勇士也是一样的!尔等今日义举,助我王师顺利入城,皆有功劳!如若没有更好的去处,愿意从军报国者,同样可入我大夏军中效力!
若不愿再披甲执锐,也可选择携带赏银,返乡与家人团聚,做个安分守己的良民,我大夏律法自会庇护于你!”
何良俊还未答话,他身后的那些士兵已经激动地七嘴八舌问起来:
“将军!您说的是真的吗?我们……我们这些降卒,真的能加入大夏军中?”
“听说大夏军饷足,吃得饱,是真的吗?”
李铁柱肯定地点头,声音洪亮:“我李铁柱说话,向来算数!以诸位今日展现的勇毅果敢,正是我大夏军队需要的人才!只要遵守我大夏军纪法度,刻苦训练,奋勇杀敌,前途必然光明!”
一众士卒闻言,顿时喜形于色,互相看着,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此时,何良俊也压下心中的激动,上前一步,抱拳躬身,声音洪亮地回道:“多谢李总兵看重!良俊愿意加入大夏王师,誓死效忠!”
李铁柱满意地摆摆手:“不用谢我,这一切都是你应得的,不知何管队,可曾识字?”
何良俊脸上露出一丝赧然:“回总兵话,幼时家中尚可,曾读过几年学堂,只是后来家道中落,无力继续,便出来谋生,这才投了军。”
“读过书便好!”李铁柱眼中赞赏之色更浓,“你本为管队,又立下此等起义首功,待第七镇建立,我会向兵部及募兵官推荐,以你之功,至少可任哨长一职。
若时机得当,运气好些,直接任一营营长,也并非没有机会。”
对于大夏的军制,通过听风司近段时间长期的宣传,何良俊也有所了解,哨长之上便是营长,营长已属中级军官,再往上便是参将、总兵,可谓前途无量。
即便只是哨长,也比他现在明军的官职要高出一截,更何况大夏军纪严明,晋升途径相对公平透明。
他强忍住内心的激动,再次深深一揖:“多谢总兵大人栽培!良俊定不负厚望!”
李铁柱坦然受礼,继续安排道:“待城内一切安定后,便会于城郊校场开设征兵点,届时你持我手令前去即可,对你的承诺,本官之后自会行文告知负责此地的募兵官。”
陈石头再次谢过。
至于为何不是李铁柱负责募兵,这里便涉及到大夏军制设计。
大夏新兵的招募,并非由前线将领直接负责,流程通常是夏王张行做出战略决策后,下达给兵部,兵部再与相关地区的巡抚衙门协调,根据该地区青壮人口数量核定征兵名额。
随后,由兵部委派专门的募兵官,前往指定地区负责征募事宜。
新兵征募完成后,会集中进行基础训练,随后根据训练表现和文化考核,从中择优选拔什长等最基层的军官。
而哨长、营长等更高级别的军官,则通常由兵部从其他各镇中,挑选凭借战功和能力获得晋升的将领来担任。
这套制度的核心目的,在于兵将分离,防止将领利用征兵的权力培植私人势力,形成尾大不掉的藩镇局面,这也是吸取了唐末五代乃至明末军阀割据的历史教训。
朝廷通过控制军官的任命和调动,确保军队始终掌握在朝廷手中。
当然,规则之外亦有例外,像何良俊这样,在未正式加入大夏军队之前,便已立下显着功劳的特殊人才,其晋升路径便会灵活许多,不受新兵晋升制度的常规限制,可以直接凭借功劳获得相应职位,以示褒奖与激励,这也体现了大夏制度在原则性之外的灵活性。
就在此时,一名传令兵快步跑来禀报:“启禀总兵!城池四门已完全被我军控制,城内各处骚乱均已平息,我军正在清理街道,安抚百姓!”
李铁柱立刻起身,对何良俊等原明军士兵道:“诸位勇士,城池已定,多亏了你们!还是那句话,愿意参军者,登记过后,等待数日之后的新兵招募即可!
不愿者,可前往府衙,凭身份领取赏银,日后遵从我大夏法纪,安心生活即可!”
随后,他转向仍在沉思的堵天颜,语气恭敬道,“堵大人,府城已定,乱象已平,我们进城吧?”
堵天颜从纷乱的思绪中被惊醒,连忙整理了一下衣冠,对李铁柱点头道:“将军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