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即,他便带着一众心情复杂、却也未敢逃离的下属,跟随在李铁柱身后,向着那座刚刚经历战火与混乱,此刻正被大夏军队接管的新生之城走去。
进入城中,眼前的景象果然如李铁柱所言,混乱已被迅速遏制。
街道上,大队的大夏士卒军容严整,步伐铿锵,正在分区巡逻,维持秩序。
另有一些士卒则在组织民夫清理街面上的瓦砾和尸体,用水冲洗着暗红的血迹。虽然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硝烟和血腥气,但一种新的、井然有序的氛围正在取代之前的恐慌与无序。
看着这一切,堵天颜不禁由衷感叹:“大夏王师之效率,真令人感慨万分!这才片刻功夫,竟已将偌大府城完全掌控,平息骚乱,实非常军可比!”
李铁柱只是微微一笑,并未多言,但眉宇间的自信却显而易见。
一行人来到府衙,只见衙门内外亦有夏军士兵守卫,但秩序井然。
进入大堂,看到那些装着文书档案的箱子皆已贴好封条,摆放整齐,账目清晰,李铁柱见状,心中对堵天颜的配合与操守更为赞赏。
在府衙坐定,李铁柱立刻开始发号施令,他先是命令文吏起草安民告示,迅速张贴全城,告知百姓战事已息,大夏王师入城,将保境安民,同时宣布即刻于城内几处必经路口开设粥棚,赈济因战乱受困的贫民。
接着,他传令第三镇将领周应为和高昌平,率领所属部队及部分水师战船,迅速南下,拿下隶属于郧阳府但尚未攻克的两县——房县和保康县。
并特命高昌平,在控制保康县后,立刻于其边境险要处设立营寨,构筑防线,防备可能从湖广腹地而来的明军反扑。
安排完军务,李铁柱邀请堵天颜一同巡视城内,走在渐渐恢复生机的街道上,看着来回巡逻、对百姓秋毫无犯的夏军士卒,再看到那些在粥棚前排起长队、终于能喝上一碗热粥的面黄肌瘦的民众脸上露出的希冀之色,堵天颜心中最后的一丝犹豫和纠结,似乎在慢慢消散。他亲眼目睹了什么是真正的王师,什么是高效的治理。
巡视约一个时辰后,他们返回府衙。
此时已近午时,李铁柱便留堵天颜在府衙一同用饭,亲卫端上饭菜,堵天颜看了看李铁柱桌上的菜式,又悄悄瞥了一眼旁边书记官和护卫们桌上的饭菜,发现竟别无二致,都是简单却分量十足的三菜一汤,并无特殊优待,这让他再次感受到大夏军中与明军截然不同的风气。
而且,这饭菜的质量,也远非明军可比,在崇祯年间的明军,尤其是普通士卒和底层官员,伙食极其恶劣。
所谓的军粮常常是掺杂沙石、发霉变质的陈米糙米,菜蔬罕见,肉食更是奢望,能有一碗不见油星的咸菜汤下饭已是难得。
而眼前大夏的伙食:一大碗掺杂了些许小米、豆类的白米饭,一盘清炒时蔬,一碗能看到油花的肉汤,一盘腊肉干菜,虽然白米饭并非全然精米,但这已是堵天颜在明军体系中难以想象的待遇。
关于米饭掺杂粮,源于张行穿越前的知识——长期只吃精米可能导致维生素b1缺乏引发脚气病,故在大夏军中推行主食掺杂部分粗粮,以保障士兵健康。
而加深印象则是源于二战中小日子士兵光吃精米,最终引发脚气病,死亡几万人的事,当时给张行都看笑了!
所以穿越后,为了避免此类事,军中的白米饭中都会掺杂杂粮,同时,军中已开始尝试配给数量稀少的水果罐头,以补充维生素。
默默吃完这顿令他感触良多的午饭,李铁柱要了两杯清茶,递了一杯给堵天颜,然后神色郑重地开口道:“堵大人,半日所见所闻,不知有何感想?
本将再次诚心相邀,不知堵大人可愿放下前朝官职,入我大夏效力,为这郧阳百姓,也为天下苍生,继续施展抱负?”
他目光诚恳地看着堵天颜,“若堵大人心中仍有疑问,或秉持忠臣不事二主之念,本将也绝不勉强,可赠予盘缠,礼送大人离去。”
堵天颜捧着那杯温热的茶,氤氲的水汽模糊了他的视线,回想起城头起义士兵的怒吼,想起街道上夏军肃然的纪律,想起粥棚前百姓期盼的眼神,想起这顿平等而足量的饭菜,再对比明廷治下的腐败、倾轧与民生凋敝……
良久,他缓缓放下茶杯,站起身,整理衣冠,对着李铁柱,也是对着西安的方向,深深一揖到底,声音清晰而坚定:
“李总兵,堵某……愿降,愿入大夏,效犬马之劳,为我华夏再造盛世,略尽绵薄之力!”
李铁柱见堵天颜终于应允归顺,心中大喜,抚掌笑道:“好!甚好!以堵大人之才学与操守,入我大夏,定能为华夏重光添砖加瓦,实乃郧阳百姓之福,亦是我大夏之幸!堵知府能以天下苍生为重,摒弃虚名,李某佩服!”
他随即正色道,“至于官职,眼下局势未稳,仍需借重大人威望安定地方,大人依旧暂代郧阳知府一职,处理日常政务,配合我军安民。
后续正式任职,则需由吏部呈报,由大王亲自斟酌裁定。”
堵天颜拱手应下,随即面露一丝好奇,问道:“李将军,方才听您言及,会向兵部推荐我的人事任用,莫非……大夏兵部亦有职权任命地方官员?”
他毕竟是传统文官出身,对这类涉及职权划分的问题颇为敏感。
李铁柱闻言哈哈一笑,解释道:“堵大人误会了,我大夏制度,文武殊途,泾渭分明,兵部自然无权干涉地方官吏任免,方才所言,是指何良俊等立功之士加入军队系统,其军职升迁需经兵部核定。
至于如大人这般的地方父母官,任免之权尽在吏部与大王手中,与旧明同样,由吏部上呈后,再由大王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