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未散,农信坊地窖深处,火光如豆,在青砖墙上投下摇曳的影子。
陶明月跪坐在窑口前,额角沁着细汗,指尖微微发颤,却稳稳托起最后一枚诏盒底印。
那是一块不过掌心大小的素胎陶片,胎骨细腻如玉,表面尚未施釉,却已嵌入七十二枚微缩印模——皆是当年曾为北舆军粮押运、战报签押、屯田备案的地方官私印复刻。
每一枚都由她亲手拓来,耗时三月,藏于暗格,今日终得归位。
“双釉夹心,外层封秘,内层载真。”她低语,声音沙哑如古井回音,“火漆一融,釉裂见字——若有人强开,盒自焚毁。”
她说的不是比喻。
这釉料里掺了特制糯米浆与朱砂粉,遇高温则外层爆裂,内层字迹随陶胎碳化成灰,不留一字。
唯有以恒温三十七度养足九十日,再以信义酱汁滴于表面,方可使隐文浮现。
而这温度,恰好是苏晚晴酿造头道酱曲时最稳定的发酵区间。
——想找证据?
先学会种地、会酿酱、会看天候农时。
否则,连打开的资格都没有。
苏晚晴就站在她身后,一身粗布短打,袖口卷至肘间,指节因常年劳作略显粗糙。
她手中捧着四件铁证,轻得几乎不压手,重得足以掀翻整个朝廷。
《天机录》残卷——记载玄圭会操控粮价、制造饥荒以敛财的密档;
《北舆册》原本——记录谢家三代为边军供粮百万石而不取分毫的账本;
《厌胜图》拓片——绘有太师府地下祭坛方位,其格局竟与当年北舆城陷落之夜天象完全吻合;
还有那一册《归魂名册》正本,纸页泛黄,墨迹斑驳,每一页都写着一个被抹去的名字,一句未说完的话。
她低头看着这些,忽然笑了,笑得极淡,也极冷。
“这不是告状。”她声音不高,却像刀锋划过铁石,“是还债。百姓欠英雄一顿饭,朝廷欠天下一句实话。”
话音落时,陶明月将最后一道秘釉浇上陶胎。
赤焰腾起,窑门闭合,火势渐猛,映得整座地窖通红如血。
与此同时,谢云书倚在廊下,背靠一根老槐树干,面色苍白如纸,唇无半点血色。
他昨夜连施三针镇痛,才撑着把消息借裴小砚的琵琶曲路传出去。
那支《思归引》早已不只是哀歌,而是暗语密谱——每一段变调对应一人联络,每一个转音藏着一处据点坐标。
此刻他提笔蘸墨,指尖仍缠着银针,写下的三行字看似寻常诗句:
“春深不见梨花开,旧雁归来绕寒台。莫问故园何处是,一盏孤灯照棺材。”
实则是用谢氏家传“星纹码”所书:第一句指燕北辰旧部集结于梨山隘口;第二句示忠良遗族已迁至云台谷避难;第三句直指太师寿椁中藏有弑君铁证。
他吹干墨迹,交给早已等候的小春子。
小春子接过纸条,眉心紧锁:“若被截获?”
“那就让他们看看,”谢云书抬眼,眸光如刃,唇角竟勾出一抹冷笑,“一张纸也能压塌金殿。”
风掠过屋檐,吹动他单薄衣袍,瘦削身影几乎要被晨雾吞没。
可那双眼,清明如镜,藏锋于静,蛰伏多年的一局棋,终于开始落子。
而在宫墙之外,禁军文书房外,陆沉独自伫立。
手中那份“缉拿令”墨迹未干,纸页冰冷如铁。
名单首位,赫然是三个字:苏晚晴。
他盯着那名字看了许久,久到呼吸都变得滞涩。
他知道这道令出自谁手——那位高坐庙堂、满口仁义的太师,正是当年调兵围剿谢府的幕后黑手。
而这份公文,不过是清洗行动的开端。
接下来,是查封农信坊,是掘堤查碑,是焚书灭证,是让所有“不该存在”的记忆再次归于虚无。
可他的手,终究没有递出。
转身走入库房,推开层层铁柜,从最底层的私匣中取出一枚褪色腰牌。
铜质已黯,边缘磨出毛刺,背面刻着五个小字:谢家粮,活万人。
那是兄长出征前留给他的唯一信物。
当年北舆大旱,流民百万,朝廷闭仓不赈,唯谢家开仓放粮,以三年积蓄换十万百姓性命。
兄长说:“执法之人,若只为权贵清路,不如早死。”
如今,权贵依旧高坐,而忠良尽诛。
陆沉咬牙,将腰牌塞进奏报夹层,低声自语:“你清君侧,我清良心。”
他走出库房时,天光仍未破晓,但东方已有微明滚动,似有雷霆酝酿于云海之下。
而在杏花村外,晚晴长堤静静横卧于荒河之上,新泥未干,草芽初萌。
石基错落,严丝合缝,每一块都被糯米灰浆牢牢粘合,仿佛大地本身生长出的脊梁。
无人知晓,那些看似普通的石缝之间,究竟埋藏了多少细如发丝的铜片,多少不肯消散的名字。
更无人知晓,一场风暴,正随着一封封密信、一曲曲悲歌、一枚枚火漆诏盒,悄然逼近王朝的心脏。
只待午时,第一拨巡查兵踏足堤岸。
午时,烈日当空,热浪蒸腾着杏花村外的荒河滩。
晚晴长堤如一条沉睡的青龙,横卧于干涸龟裂的河床之上,新泥未干,草芽初生,仿佛大地刚刚愈合的伤疤。
蹄声由远及近,尘土扬起,一队巡查兵策马而来,铠甲森冷,刀柄高悬。
为首校尉冷笑一声:“奉上命查堤——此堤私筑无批,疑有悖文刻石,掘!”
士兵跳下马来,铁镐挥落,直劈石缝。
可那基石层层叠叠,严丝合缝,皆以糯米灰浆黏合,坚逾磐石。
一镐下去,非但未开,反震得虎口发麻。
老兵皱眉再凿,脚下忽地一陷——半尺基石竟微微松动,堤体深处传来低沉闷响,宛如地脉呻吟。
“住手!”老卒惊退,额角渗汗,“这结构牵一发动全身,再挖,整段要塌!”
众人心惊,纷纷后撤。
恰在此时,几个村中孩童在远处追逐嬉笑,一个扎羊角辫的小丫头蹦跳着喊:“阿娘说啦,这下面是英雄的名字,谁敢挖,大水就要冲了村子哟!”
笑声清脆,却像一根针,刺进每个官兵耳中。
有人脸色骤变——北舆仓旧辖七州,十年九旱,唯靠此堤束洪蓄水。
若毁堤,汛期一至,百万亩良田将化为泽国,粮税尽失,朝中谁担得起这个罪?
消息快马加鞭送入京城。
相府内,萧老相猛地拍案而起,茶盏震翻,墨汁泼洒如血。
“苏晚晴!好个狡诈妇人!她修的不是堤,是民心碑!”
他双目赤红,手指颤抖,终是颓然跌坐。
不敢拆,也不能拆。
那道堤,早已不是土石堆砌,而是用百姓的命、饭、日子一层层垒上去的。
强拆?
等同于掀锅断粮,动摇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