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灶王爷的作业:双宝寻味记 > 第152集:为一口锅气,搬一座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2集:为一口锅气,搬一座城

老灶台的槐花开得正盛,细碎的白花落在排队的人头上,像撒了层雪。队伍末尾,个穿西装的男人举着地图,对着胡同口的路牌犯愁——地图上标的“翠花胡同”明明就在眼前,可拐了三回,还是绕回了原地。“这京城的胡同,比迷宫还绕!”他拽住个遛鸟的大爷,“劳驾,老灶台往哪走?”

大爷用鸟笼指了指巷深处:“闻着香味走呗!那灶膛里的烟火气,比导航准!”

男人叫周明远,从广州飞来的,手里还拎着个行李箱,拉杆上贴着张打印的菜单——“老灶台必吃:葱烧海参、醒狮酥、芥末方糕”,每个菜名旁都画了个星星。他挤进院子时,正撞见炎耀往砂锅里倒花雕酒,酒香混着红烧肉的甜,勾得他直咽口水。“终于找着了!”他把行李箱往墙角一扔,直奔柜台,“所有招牌,一样来一份!”

这顿饭,周明远吃得差点把舌头吞下去。葱烧海参的酱汁挂在唇齿间,浓得化不开;醒狮酥的酥皮掉在西装裤上,他都捡起来塞嘴里;最后咬了口芥末方糕,辣得直飙眼泪,却举着空盘喊:“再来一块!”

炎昭给他递酸梅汤时,发现他行李箱上贴满了各地美食的贴纸。“您这是……美食探店?”周明远擦着眼泪笑:“我是做建材生意的,走南闯北,就好这口烟火气。但说实话,没哪家能像你们这样,把家常菜做出魂来。”他指着窗外的胡同,“您看这墙根的青苔,门口的老槐树,连空气里都带着股踏实劲儿,比广州的摩天楼让人舒服。”

谁也没料到,三天后,周明远竟带着老婆孩子出现在老灶台门口,身后跟着搬家公司的卡车。“我们搬来京城了!”他老婆抱着个青花瓷碗,碗里是刚从广州带来的腊肠,“周明远说,为了这口热乎饭,值当!”

更离谱的是,一周后,周明远的建材公司分公司在胡同附近的写字楼开张了。剪彩那天,他特意请炎昭炎耀去剪彩,剪刀“咔嚓”剪断红绸时,他举着话筒喊:“这家分公司,一半是为了生意,一半是为了老灶台的红烧肉!以后员工餐,就定这儿了!”

消息像长了翅膀,飞遍了京城的胡同。有人说这老板疯了,为口吃的搬家;周明远却不这么觉得——每天中午,他都带着员工来老灶台排队,捧着搪瓷碗蹲在槐树下吃,看炎昭颠勺时的锅气,听李奶奶念叨“慢点开吃,别烫着”,觉得比在广州的星级餐厅里拘谨着吃饭舒坦百倍。

他最爱看京城的清晨。五点多的胡同,油条摊的油香混着豆浆的甜,遛鸟的大爷提着鸟笼哼小曲,王铁柱蹬着三轮车送外卖,车铃“叮铃铃”响,惊飞了檐下的鸽子。“这才叫日子,”他举着手机拍朝阳,“广州的早茶再精致,也没这股子活泛劲儿。”

炎耀给周明远的公司加了道“京城限定”——炒肝配包子。深褐色的炒肝里,肝片嫩得像豆腐,淀粉勾的芡汁稠得能挂住勺;刚出炉的包子褶子捏得像朵花,咬开时,猪肉大葱馅的油汁顺着指缝流,得赶紧吸溜一口。周明远的广东员工起初吃不惯,后来个个捧着碗喊:“再来一勺!”

有回公司团建,周明远包下了老灶台的院子,请大伙吃“京城全席”。炎昭做的炸酱面,黄酱是用六必居的,拌着黄瓜丝、萝卜丝、豆芽,码得像幅彩虹;炎耀烤的芝麻烧饼,外酥里软,夹着酱肘子吃,香得人直跺脚。周明远的儿子拿着个糖火烧,追着院里的三鹅跑,糖渣掉了一路,引得鹅“嘎嘎”叫着啄。

“你看,”周明远举着酒杯,对着胡同里的月亮,“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意在,家人在,能蹲在树下吃口热乎的,抬头能看见月亮,低头能踩着泥土,比啥都强。”

网红把周明远的故事拍下来,标题叫“为老灶台搬家的老板:京城的烟火气,能治矫情”。视频里,他蹲在槐树下吃炒肝的样子,员工们抢包子的热闹,还有儿子追鹅的疯跑,看得网友直羡慕。“这哪是为了吃,是为了这日子啊”“我也想搬到胡同里去”的评论刷满屏幕,播放量蹭蹭往上涨,转眼就破了百万。

周明远的分公司生意越来越好,有人说是沾了老灶台的“烟火气”。他听了哈哈笑,给炎昭炎耀送了块牌匾,上书“人间至味是寻常”,挂在老灶台的门楣上,和“国际认证”的牌子并排,倒也不违和。

深秋的一天,周明远带着全家来吃贴秋膘的炖肉。砂锅端上来时,五花肉颤巍巍的,酱油的香混着八角的暖,炖得酥烂的萝卜吸足了肉汁,甜得人眯眼睛。他儿子啃着排骨,突然问:“爸,我们还回广州吗?”周明远往儿子碗里夹了块肉:“不回了,咱在京城扎根,让你天天吃老灶台的肉。”

窗外的槐树叶子落了满地,像铺了层金毯。炎昭往灶膛里添了块柴,火苗舔着锅底,映得每个人脸上都暖融融的。或许,让人愿意扎根的从来不是一座城的繁华,而是街角那口冒着热气的锅,是院里那片能让人蹲下来吃饭的树荫,是那些为了一口熟悉的味道,愿意把他乡变故乡的、实实在在的暖。

而老灶台的烟火,还在每天清晨准时升起,像个温柔的约定,等着每个奔忙的人,推门进来,说声:“老板,来份家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