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灶王爷的作业:双宝寻味记 > 第153集:灶台与课桌的双城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3集:灶台与课桌的双城记

老灶台的鸡刚叫第二遍,王铁柱就发现院里多了个“不速之客”——张大爷家的芦花鸡正蹲在醒狮酥的蒸笼上,鸡毛沾着层白花花的面粉,活像只刚从面缸里捞出来的落汤鸡。“你这祖宗!”他举着锅铲去赶,鸡扑棱着翅膀飞起来,撞翻了墙角的酸菜坛子,酸水淌了一地,引得三只白鹅“嘎嘎”叫着围上来,红绸子扫过满地酸菜,场面混乱得像场闹剧。

这时,炎耀背着书包从里屋跑出来,嘴里还叼着半块红糖馒头:“爸,我上学要迟到了!”他踩着满地酸菜渣往外冲,差点被芦花鸡绊倒,“张爷爷家的鸡成精了!”

校门口,四年级(3)班的早读课正闹得欢。炎昭刚把书包甩到桌上,同桌小胖就凑过来,神秘兮兮地掏出个油纸包:“昨天我爷排了三小时队,抢着的卤肉!给你留了块带筋的!”油纸包刚打开,卤香就飘了半间教室,后排的女生举着橡皮喊:“分我点!我用辣条换!”

班主任李老师抱着作业本进来时,正撞见炎耀把最后一块卤肉塞进嘴里,油汁沾得嘴角发亮。“炎耀同学,”李老师敲了敲他的课桌,“昨天布置的《我的理想》作文,你写‘想开家比老灶台还火的包子铺’,能跟我说说为啥吗?”炎耀抹了把嘴,认真地说:“因为包子褶子能捏出花样,就像醒狮酥的鬃毛,好看还好吃!”全班哄堂大笑,李老师也忍不住笑:“有想法,但先把作文里的‘肉包子打狗’改成‘肉包子待客’,不然你爸妈该伤心了。”

教室里的热闹还没散去,老灶台已经排起了长龙。周明远的员工们举着“建材公司”的牌子,和旅游团的游客挤在一起,导游举着小旗子喊:“各位团友!老灶台的醒狮酥是京城非遗,吃的时候注意,酥皮会掉渣!”排在队尾的老太太举着个搪瓷缸,里面是刚熬的绿豆汤:“给小师傅们带的,天热,解解暑。”

王铁柱和李秀莲忙得脚不沾地。王铁柱学着炎昭的样子炒肝,淀粉勾得太稠,像碗浆糊;李秀莲的荠菜馅调得太咸,被食客笑着说“像腌过的”。“不行,得找人帮忙!”王铁柱擦着汗,“俩孩子上学,咱老两口快扛不住了。”

消息传出去,老食客们主动请缨。老张以前是国营饭店的大厨,自告奋勇掌勺炒肝,“当年我炒的肝,能挂住筷子!”李奶奶的儿媳妇会做点心,带着缝纫机来改蒸笼布,“这布得用粗棉的,透气,蒸出来的馒头才暄软。”连周明远都派了两个员工来帮忙,一个负责洗碗,一个专门看住那只会捣乱的芦花鸡。

新厨师上岗那天,炎昭炎耀特意请假回来“验收”。老张的炒肝刚出锅,稠稀正好,肝片嫩得像布丁;李奶奶儿媳妇做的糖火烧,外皮焦脆,里面的麻酱流心,甜得恰到好处。“比我做的强!”炎耀咬着糖火烧直点头,引得众人笑。

最绝的是游客们的反应。有个法国姑娘举着醒狮酥拍照,酥皮掉在埃菲尔铁塔图案的t恤上,她都不擦,说要“带着京城的味道回家”;日本游客学着蹲在槐树下吃炸酱面,酱汁沾得满脸都是,对着镜头竖大拇指;连美国网红都开了直播,举着芥末方糕挑战:“这是东方的‘魔鬼甜点’,谁能吃完不流泪,我敬他是英雄!”

傍晚放学,炎昭炎耀刚拐进胡同,就听见院里的笑声。老张在教法国姑娘颠勺,锅铲敲得叮当响;李奶奶儿媳妇给日本游客包糖火烧,边包边讲“甜甜蜜蜜”的寓意;周明远的员工正追着芦花鸡跑,鸡飞进了张大爷的菜筐,撞翻了一筐西红柿,红汁淌了一地,像幅抽象画。

“这才是老灶台该有的样子。”炎昭往灶膛里添了块柴,火苗舔着锅底,映得每个人脸上都暖融融的。炎耀掏出作业本,蹲在灶台边写,铅笔头在纸上划过,写下“今天的炒肝比昨天的香,因为里面有老张爷爷的汗”。

网红的直播间里,粉丝数正疯狂跳动,转眼突破了百万。屏幕上,老张颠勺的身影、游客们抢食的热闹、还有那只总在捣乱的芦花鸡,构成了一幅活生生的“京城烟火图”。有人留言:“这哪是饭店,是人间天堂啊!”

或许,真正的红火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是老街坊的搭把手,是陌生人的笑脸,是孩子们蹲在灶台边写作业的踏实,是芦花鸡和白鹅每天准时上演的“闹剧”。就像老灶台的烟火,从来不是哪个人点燃的,是无数双手、无数颗心,一起添柴加薪,才烧得这么旺,这么暖,照亮了整条胡同,也照亮了每个奔向这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