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与此同时,他也没有完全放下《大秦帝国》。

历史的厚重与武侠的浪漫,在他脑中交替浮现,反而形成了一种奇妙的互补与平衡。

撰写朝堂博弈时,他会想到策略俱乐部里的推演;刻画江湖恩怨时,酒吧中观察到的复杂人性又会提供参考。

这种在不同题材、不同时空之间自如切换的能力,若是让外人知晓,恐怕会惊为天人。

但对斯语而言,这不过是高效利用自身“文化宝库”和观察积累的正常工作模式。

几天后,《天龙八部》更新了聚贤庄大战后的新章节。

乔峰带着阿朱离去,英雄落寞,读者们还沉浸在悲壮与感动之中,却不知更大的风暴与更虐心的情节,正在前方等待着他们。

而斯语,则在更新完毕后,再次将主要精力投向了那片烽火连天、正在经历深刻“裂变”的古老秦地。

键盘的敲击声在书房内规律地响起,如同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碾过岁月的尘埃,将一个伟大的帝国起源,娓娓道来。

他的都市生活,就这样与跨越时空的文抄创作紧密交织,在平静的表象下,涌动着影响整个文化界的巨大波澜。

无论是千年前的江湖豪情,还是即将到来的游戏浪潮,都只是他庞大文化蓝图中的一部分。

未来的路还很长,而他,正从容不迫地,一步步将其实现。

《天龙八部》的剧情在网络上持续引爆热议,乔峰的命运牵动着无数读者的心。

然而,斯语的工作重心,却悄然向另一个更为厚重、也更具野心的项目倾斜——《大秦帝国之裂变》的实体书出版筹备。

与依托网络平台快速连载、即时互动的《天龙八部》不同,斯语对《大秦帝国》系列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位。

这部耗费他大量心血进行实地考察、严谨考据并融入了个人对历史深刻思考的作品,他决定采用直接出版实体书的形式,跳过网络连载阶段。

这不仅是对作品质量的自信,也是为了塑造其更为严肃、深沉的格调,目标直指经典历史小说的殿堂。

云顶苑的书房里,斯语刚刚审阅完出版社发来的《大秦帝国之裂变》初版封面设计稿和排版样章。

封面设计采用了沉稳的玄黑底色,上方是暗金色的青铜巨鼎纹样,鼎身隐约有裂痕,象征着“裂变”主题,下方是铁画银钩的书名,整体风格厚重、大气,充满历史感。

“封面可以,内文排版再疏朗些,注释部分用不同的字体区分。”斯语通过邮件回复了修改意见。

他追求的是极致的阅读体验和文本的权威感。

顾磊站在一旁,汇报道:“老板,三大主流文学评论杂志的主编都对我们提前送阅的样章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部作品‘格局宏大,笔力千钧,开历史小说新气象’,表示会在新书发布时配发重磅书评。

几家重要的线下连锁书店也愿意给出最好的展位。”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裂变》的出版俨然是水到渠成之事。

然而,就在这个当口,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却通过周明轩,传到了斯语耳中。

在一次小范围的聚会上,周明轩看似随意地提了一句。

“斯语兄,你最近是不是在筹备一本讲秦朝的历史书?我前两天在一个饭局上,听‘华章古籍出版社’的那位刘副总编,好像对你这部书有点……不以为然。”

华章古籍出版社,是大秦联邦内专注于历史、古籍类出版物的一家老牌权威出版社,在学术界和传统读者群中享有很高声誉。

斯语抬眼看向周明轩,示意他继续。

周明轩耸耸肩,“那位刘副总编大概意思是,说现在有些年轻人,仗着有点名气就敢碰历史题材,缺乏系统的学术训练,仅靠一点文学想象和田野考察就妄图重构历史,是‘浮躁学风’的表现,容易误导读者。

虽然没点名,但圈里人一听,就知道他暗指的是你。”

顾磊闻言,眉头微皱:“华章古籍……他们在传统史学界影响力不小。

如果他们公开质疑,可能会影响一部分高端读者和评论界对《裂变》的看法。”

这并非简单的同行相轻。

华章古籍代表的,是一种相对保守、注重考据严谨性的传统治史观念。

而斯语的《大秦帝国》,虽然也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上,但更强调文学性的重构、人物心理的刻画以及宏大历史场面的渲染,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现代叙事技巧。

这两种路径之间,天然存在着张力。

斯语神色未变,只是淡淡地问:“那位刘副总编,有什么代表作或者专攻领域吗?”

顾磊立刻拿出平板电脑查询了一下,回答道:“刘启明,华章古籍的副总编,主要研究领域是秦简牍和先秦官制,出版过几本学术专着,在业内以考据严谨、观点保守着称。”

斯语点了点头,没有立刻表态。

他并不在意个别人的质疑,但这种来自传统权威领域的潜在阻力,确实需要妥善应对,否则可能会给《大秦帝国》系列的长期口碑和文学地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几天后,斯语做出了一个让顾磊都有些意外的决定。

他让顾磊通过正式渠道,向华章古籍出版社发出了一份邀请函,邀请刘启明副总编,以及他们社里几位资深的历史编辑,参加一场小范围的《大秦帝国之裂变》内部研讨会,并表示希望聆听各位专家的宝贵意见。

“老板,这……”顾磊有些不解,“我们不是应该避开他们吗?万一他们在研讨会上发难……”

“堵不如疏。”斯语平静地解释,“与其让他们在背后非议,不如请到台前。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我们的书,经得起讨论。”

斯语深知,对于历史小说,绝对的“真实”是无法企及的神话,重要的是在尊重历史骨架的前提下,进行合理且动人的艺术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