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他对自己在《裂变》中处理的每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典章制度乃至器物考据,都极有信心。

这次研讨会,既是一次正面回应,也可能是一次借力打力、提升作品学术严谨形象的机会。

与此同时,《天龙八部》的剧情继续高歌猛进。

小说更新到了少室山大战,乔峰、虚竹、段誉三兄弟并肩作战,场面热血沸腾;

而阿朱之死的余波未平,阿紫的登场及其对乔峰扭曲而执着的依恋,又引发了读者新一轮的讨论热潮。

网络热度与《大秦帝国》面临的潜在学术争议,形成了奇妙的对照,也体现了斯语在不同创作领域游刃有余的能力。

他既能以《天龙八部》这样的武侠巨着引爆大众市场,也能以《大秦帝国》这样的严肃历史题材叩问专业领域的门槛。

就在《大秦帝国之裂变》内部研讨会日期临近,斯语为此做着精心准备之时,一个来自国际舞台的橄榄枝,为他繁忙的日程再添一抹亮色。

顾磊带着一份精美的信函和一份翻译件,快步走入书房,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

“老板,刚收到的消息!瑞诺威王国皇家科学院,正式邀请您出席下个月在斯特哥尔摩举行的‘世界文明对话论坛’,并作为文学界的代表之一,做一场关于‘东方叙事美学与世界文学’的主题演讲!”

瑞诺威王国的皇家科学院,其颁发的奖项在全球享有崇高声誉,斯语之前获得的“星云世界童话奖”便是由其下属机构评定。

而这个“世界文明对话论坛”,更是每两年才举办一次的高级别文化盛会,受邀者皆是各国在文学、哲学、史学、艺术等领域的顶尖人物。

斯语接过信函,扫过上面优雅的外文和清晰的翻译。

这无疑是一个极高的荣誉,也是一个将东方文化、尤其是他个人所倡导的融合了古典底蕴与现代视野的创作理念,推向更广阔世界舞台的绝佳机会。

“论坛主题是‘传统的再生’,”顾磊补充道,“这与您一直以来的创作实践,无论是《春江花月夜》的音乐改编,还是《大秦帝国》对古老历史的新叙事,都高度契合。”

斯语微微颔首。这确实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机会。“回复他们,我接受邀请。”

“另外,”顾磊继续说道,“瑞诺威方面还委婉地表示,鉴于您之前在《小王子》以及《哈利·波特》系列在国际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以及近期通过音乐会和诗词在更广泛文化领域展现的影响力,皇家科学院文学委员会,正在对您进行‘持续且高度关注’。”

这话虽然说得含蓄,但其中蕴含的意味,不言而喻。

斯语的名字,显然已经进入了某个更高层级国际文学奖项的考察视野。

这个消息即便以斯语的心境,也微微泛起一丝波澜。

这不仅仅是个人荣誉,更意味着他所承载的那些来自地球的文明瑰宝,正在这个平行世界获得最高级别的认可,其文化输出的战略意义非凡。

“演讲的主题,就定为‘从神话到人间:东方叙事美学的流变与当代回响’。”

斯语很快确定了方向,“我会从《洪荒》的构想、《大秦帝国》的实践,以及《天龙八部》的侠义精神等多个层面展开论述。”

这意味着,在准备《大秦帝国》研讨会的同时,他还需要精心准备这份关乎国际形象和文化阐释的重要演讲。

压力倍增,但斯语的思维却愈发清晰。

他将任务分解,高效安排时间。

白天,他继续打磨《大秦帝国之裂变》的最终书稿,反复核验关键史实和细节描写,为即将到来的研讨会做足功课;

夜晚,则着手构思和撰写斯特哥尔摩论坛的演讲稿,力图用精炼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向世界勾勒出东方叙事美学的独特魅力与发展脉络。

这两件事,一件关乎国内学术界的认可,一件关乎国际舞台的发声,看似不同,实则内核一致——都是对他创作理念和成果的检验与肯定。

在此期间,《天龙八部》的连载并未停歇,剧情已推进至乔峰追寻身世、阿紫痴缠、以及西夏招亲等错综复杂的阶段。

读者们为乔峰的命运揪心,也为段誉与王语嫣的感情走向争论不休,网络热度依旧居高不下。

斯语凭借其非人的掌控力,在不同的创作频道和现实事务间切换自如,仿佛一个冷静的指挥家,同时驾驭着多个声部的交响。

周明轩等人也得知了斯语将赴瑞诺威演讲的消息,纷纷发来祝贺。

“斯语兄,这可是为国争光啊!”周明轩在电话里笑道,“到时候需要我们这边提供什么支持,比如翻译、随行安排什么的,尽管开口!”

斯语谢过了他的好意。他清楚,这次出行,言究堂团队会做好万全准备。

终于,《大秦帝国之裂变》内部研讨会的日子到了。

会议地点选在了一家格调雅致的学术会馆。

出版方、以及斯语这边,与华章古籍出版社的刘启明副总编及其带领的两位资深编辑,分坐长桌两侧。

气氛略显凝重。

刘启明是一位戴着黑框眼镜、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的中年学者,气质严谨,甚至有些古板。

会议伊始,他果然率先发难,就书中几个关于秦军编制、爵位晋升细节以及某些器物出现的年代提出了质疑,语气虽然克制,但带着明显的考据癖特有的挑剔。

斯语耐心听完,没有直接反驳,而是示意顾磊将提前准备好的、厚厚一摞参考资料复印件分发给对方。

其中包括了相关的考古简报、学术论文引述,以及他自己在雍城、栎阳等地考察时记录下的与史料相互印证的地理、实物细节。

“刘副总编提出的几点,很有见地。”斯语语气平和,开始逐一回应。

他不仅引经据典,解释了书中如此描写的史料依据,更结合实地考察的感悟,阐述了在文学创作中进行适度艺术加工以增强表现力的必要性。

他的论述逻辑清晰,证据扎实,且对秦史的理解明显有着超越普通作家的深度。

——————

(从今天开始,日万改为日六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