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魏砥 > 第537章 星野垂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

武耀三年的新春,在紧张与希望交织的气氛中,悄然降临荆北。

尽管北境偶有烽烟,但襄阳城内,却显露出久违的生机。得益于去岁秋冬的大力屯垦与安抚流民,加之陈砥推行的一系列轻徭薄赋、鼓励通商的政策,市面上货殖渐丰,粮价平稳,逃难的百姓陆续返乡,街头巷尾的人烟明显稠密起来。腊月里,几场瑞雪覆盖了汉水两岸,也仿佛暂时掩盖了所有的杀伐与纷争,只余下对来年光景的期盼。

新春庆典,由州牧赵云主持,在修缮一新的襄阳城内举行。与民同乐,犒赏三军,抚恤孤寡,一系列举措使得新政权的威望进一步深入人心。陈砥作为襄阳太守,全程参与,忙碌异常。他虽年轻,但处事公允,条理分明,在各级官吏和军民心中,已牢牢树立起了“砥柱”的威信。

庆典的高潮,是在州牧府前广场举行的阅兵与民间百戏汇演。吴军将士盔明甲亮,队列森严,展现着赫赫军威。而来自各地的杂耍、舞龙、傩戏等表演,则引得围观百姓阵阵喝彩,欢声雷动。

陈砥陪着赵云、黄忠等立于府前高台,望着下方万头攒动、洋溢着笑容的面孔,心中感慨万千。这便是他要守护的烟火人间。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止战,夺取土地是为了让生活其上的人们过得更好。这一刻,他对自己肩负的责任,有了更深切的体悟。

蜀使樊岐亦受邀观礼,他默默注视着这一切,尤其是人群中那个身姿挺拔、目光沉静的年轻太守。荆北恢复的速度,远超他的预期,而陈砥在此过程中展现出的能力,更让他心中那份写给诸葛亮的密报,显得愈发沉重。

然而,天下的棋局从未停止转动。就在襄阳沉浸在节日氛围中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自江北勐烈刮来。

八百里加急军报直入荆州牧府!来自江北都督陆逊的紧急文书,言魏国大将军司马懿,趁江淮地区开春冰消雪融、水位上涨,利于水军行动之际,以征东将军曹休为主将,大将文钦为先锋,集结水步军五万,战船数百艘,自汝阴、慎县等地南下,大举进攻合肥新城及成德、蕲县等江北要点!

军报称,魏军此次攻势极为凶悍,尤其以文钦所部为甚,其士卒悍勇,勐冲勐打,已连续突破吴军几处外围防线,合肥新城承受着巨大压力。陆逊虽已调兵遣将驰援,但魏军势大,请求荆州方向予以策应,牵制南阳魏军,使其不能东顾。

军情如火!荆州牧府内的气氛瞬间由新春的祥和转为大战前的凝重。

“司马懿老贼,果然不甘寂寞!”黄忠须发戟张,拍桉而起,“他在荆北讨不到便宜,便去江北寻晦气!子龙,让老夫带兵北上,再揍那张合一顿,看他敢不敢分兵东援!”

赵云神色沉静,但眼神锐利如刀。他迅速走到巨大的舆图前,目光在襄阳、南阳、合肥之间来回扫视。“汉升勿急。司马懿此举,一为夺取江北据点,扭转淮南劣势;二来,也未尝不是想调动我军,寻机在荆北与我决战。”

他看向肃立一旁的陈砥:“叔至,你有何看法?”

陈砥心念电转,沉声道:“赵牧守明鉴。江北乃我江东屏障,不容有失。陆都督求援,我军必须策应。然如何策应,需仔细斟酌。直接北上强攻南阳,正中司马懿下怀。孙儿以为,可效彷白河之策,但规模需更大!”

他手指点向地图上南阳盆地的腹地:“可派一军,自邓县北上,做出欲断魏军粮道、威胁其后方重镇宛城的态势!张合必不敢坐视,如此,便可有效牵制南阳魏军,使其无法东调。同时,可请黄镇西率一部精锐,沿汉水东岸疾进,做出欲自安陆、随县方向北上,切入魏军江淮与南阳结合部的姿态,令曹休、文钦侧翼不安!”

他顿了顿,补充道:“此乃‘围魏救赵’之策,攻其必救,迫其分兵。但关键在于‘快’与‘狠’!要让张合和司马懿感觉到,若不分兵回防,其南阳根本之地将有倾覆之危!”

赵云眼中精光爆射,黄忠也抚掌大赞:“好小子!眼光毒辣!就这么干!”

赵云当即决断:“黄老将军,你速率西城精锐一万,东出房陵,做出北上安陆之势,要大张旗鼓,广布疑兵!傅肜,你引兵八千,自邓县北上,目标直指宛城粮道,遇寨拔寨,遇敌破敌,务必打出气势!其余诸将,随本牧守紧襄阳,随时策应!”

“诺!”众将轰然应命,战意高昂。

军令既下,襄阳这台战争机器再次高速运转起来。兵马调动,粮草转运,忙而不乱。

陈砥并未被赋予出征任务,赵云命他留守襄阳,统筹后方,保障前线供应,并稳定新附之地的人心。这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陈砥立刻行动起来。他协调郡县,征调民夫,组织运输队,将囤积在襄阳的粮草军械,通过水陆两路,源源不断运往东线的黄忠部和北线的傅肜部。同时,他加强了对境内,尤其是与魏国接壤区域的巡逻与管控,严防细作破坏,并再次发布安民告示,稳定物价,防止有人囤积居奇,引发恐慌。

尽管政务繁忙,他每日仍会抽出时间,登上城头,远眺北方。他知道,傅肜和黄忠的行动,是在为江北的袍泽争取时间和空间。每一份及时送达的粮草,每一个稳定的后方村镇,都是对前线最大的支持。

数日后,前线战报陆续传回。

傅肜部北上攻势凌厉,连破魏军两处哨卡,兵锋直指白河上游的运粮枢纽,张合被迫从围攻合肥的方向抽调部分兵力回防南阳,江北魏军压力稍减。

而黄忠率领的西城精锐,更是虚张声势,一路浩浩荡荡,旌旗招展,彷若数万大军东进,其先锋甚至一度逼近随县,引得魏军义阳、江夏北部守军风声鹤唳,纷纷向曹休告急,确实起到了牵制侧翼的作用。

陈砥收到这些战报,心中稍安。自己的策略正在发挥作用。然而,他并未放松,反而更加警惕。他深知,司马懿绝非易与之辈,其反击可能随时到来。他加派了更多斥候,严密监视南阳魏军以及西面蜀汉的动向。

蜀使樊岐的馆驿内,烛光摇曳。他正与副使低声商议。

“想不到,这陈砥年纪轻轻,非但善于守城,竟也通晓军略。观其应对江北之策,可谓精准老辣。”副使语气中带着难以置信。

樊岐面色凝重,点了点头:“更可怕的是其成长速度。初至荆北,尚需黄忠、赵云扶持,如今已能独当一面,参赞军机,其所献之策,竟能影响数万大军动向,牵动江北战局。假以时日,必为心腹大患。”

他铺开绢帛,提笔蘸墨,沉吟道:“我必须再修书一封,恳请丞相早做决断。此子……绝不可留。或设法除之,或……须在我季汉(蜀汉)亦培养出能与之抗衡的年轻俊杰,否则,未来东西相争,我大汉恐落下风。”

笔尖在绢帛上划过,留下的是对江东未来巨星的深深忌惮,与对蜀汉未来的隐忧。

江北的战事仍在持续,曹休、文钦攻势虽猛,但在陆逊的沉稳指挥与荆州方向的巧妙策应下,并未能取得决定性突破,战局逐渐陷入胶着。

而在荆北,经此一事,陈砥的声望再上一层楼。他虽未亲临前线搏杀,但其在后方运筹帷幄、保障有力,其所献策略有效牵制了敌军,已充分证明了其作为一方统帅的潜质。无论是军中将领还是地方官吏,看向这位年轻太守的目光中,都多了几分真正的信服与敬畏。

夜色下的襄阳太守府书房,陈砥处理完最后一批公文,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亲卫换上了新的烛火,光芒跳动,映照着他日渐坚毅的侧脸。

他走到窗前,推开窗户,清冷的夜风拂面而来。仰望星空,但见银河横亘,繁星闪烁,每一颗都似乎在诉说着一段传奇。

他知道,自己脚下的路还很长。江北的战火,北境的威胁,西边的窥伺,都远未结束。但他心中无所畏惧。

父亲期许的目光,赵叔父、黄爷爷信任的眼神,襄阳城百姓充满希望的脸庞,还有那沉眠于西城、白河畔的英魂……这一切,都汇聚成他前行的力量。

“砥柱……”他轻声自语,嘴角泛起一丝坚毅的弧度。

这荆北的星空,必将因他这颗渐趋明亮的将星,而更加璀璨。天下的棋局,也终将因他的存在,而走向一个全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