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魏砥 > 第538章 内固外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

武耀三年的春天,来得比往年更忙碌一些。冰雪消融,汉水涨溢,正是春耕的关键时节。襄阳周边广袤的屯田区内,无数军民在官府的组织下,抢抓农时,翻土播种,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陈砥几乎每日都要巡视各处屯田,协调耕牛、种子分配,解决引水灌溉的纠纷,确保这关系到来年粮仓充盈、民心安稳的头等大事顺利进行。

然而,一片欣欣向荣之下,暗流依旧涌动。

这一日,陈砥正在城北屯田区视察,一名亲卫快马赶来,低声禀报:“太守,兵曹抓获几名形迹可疑之人,在其身上搜出密信,似乎与……与申耽将军部下有关。”

陈砥目光一凝,面上不动声色,吩咐左右继续巡视,自己则立刻翻身上马,返回城中。

太守府刑房内,几名被抓获的探子垂头丧气。搜出的密信内容隐晦,但指向明确——有人在暗中联络申耽旧部,试图煽动不满,甚至提到了“里应外合”的字眼。信末没有署名,但传递的渠道,似乎指向北方。

“申耽本人态度如何?”陈砥沉声问负责此事的兵曹掾吏。

“申将军闻讯后,主动前来府衙,言辞恳切,发誓绝无二心,并交出了所有印信,请求太守彻查。”掾吏回道,“观其神色,不似作伪,更像是……惶恐。”

陈砥沉吟片刻。申耽新降,其部众鱼龙混杂,被魏国细作渗透利用,并不意外。此事若处理不当,极易引发对新附降将的猜忌链,甚至可能逼反申耽。

“将这几人分开,详细审问,务必撬开他们的嘴,查出上线和具体计划。但注意,不得用刑过度,我要活口和确凿证据。”陈砥下令,“加强对申耽所部的监控,但要外松内紧,不必让其察觉,以免寒了真心归附者的心。同时,将此事密报赵牧守。”

他处理得冷静而周全,既展现了查究到底的决心,又避免了对降将群体的过度刺激。

赵云得知消息,立刻召见陈砥与黄忠。

“司马懿贼心不死,沙场失利,便行此龌龊伎俩!”黄忠怒气冲冲,“要我说,直接把申耽那帮人看起来,宁可错杀,不可错放!”

赵云看向陈砥:“叔至,你意下如何?”

陈砥从容道:“黄爷爷息怒。此事,堵不如疏,压不如导。申耽若真有异心,不会主动交印示诚。此乃魏国细作利用降卒心中忐忑,以及部分人对现状不满,行离间之计。若我等反应过激,大肆清洗,正中其下怀,恐使荆北人心动荡,屯田、防务皆受影响。”

“那难道就置之不理?”黄忠皱眉。

“自然不是。”陈砥眼中闪过一丝锐光,“孙儿以为,可借此机会,行‘清壁固本’之策。”

“其一,明察暗访,揪出内鬼。利用抓获的探子,顺藤摸瓜,彻底清除潜伏的魏国细作网络,断了北边的黑手。”

“其二,安抚降将,以示坦诚。可请赵牧守亲自召见申耽、吕常等降将,将此桉开诚布公,表明信任,同时申明法度,告诫其严格约束部下。并可适当提升其部分可靠部将的职位,或将其部分家眷迁至襄阳居住,既是荣宠,亦是‘质子’,安其心,亦固其志。”

“其三,整顿内部,强化认同。在各军、各屯田区,加强宣讲,阐明吴公国政令之优、抗魏大义,对比曹魏之苛政。同时,严格军纪,赏罚分明,尤其对降卒与我军老兵一视同仁,令其渐生归属之感。可遴选表现优异之降卒,给予嘉奖,树立榜样。”

他最后总结道:“唯有内部铁板一块,方能无惧外部分化。此事若处置得当,非但可化解危机,更能借此整合力量,使荆北根基更为牢固。”

赵云听罢,眼中赞赏之色愈浓:“叔至所虑,深远周详。便依此策!汉升,清查细作、整顿内部之事,由你负责,务必雷厉风行!叔至,安抚降将、宣导政令之事,由你主持,务必稳妥人心!”

“诺!”黄忠与陈砥齐声领命。

黄忠的作风,向来是说到做到。他亲自坐镇,调动军中老卒与忠诚可靠的降卒代表组成联合稽查队,以抓获的探子为突破口,在襄阳乃至房陵、魏兴等地,展开了一场迅疾而隐秘的大清洗。

数日之内,数十名潜伏较深的魏国细作被挖出,几条秘密联络渠道被斩断,甚至顺带揪出了几个与细作有勾结、试图倒卖军资的本地胥吏。黄忠毫不手软,涉案者无论背景,一律按军法严惩,悬首示众。一时间,隐藏在暗处的魑魅魍魉为之丧胆,荆北内部的隐患被迅速肃清,风气为之一肃。

而陈砥这边,则采取了更为和风细雨却直抵人心的方式。他陪同赵云,设宴款待申耽、吕常等降将,席间赵云推心置腹,既肯定了他们的归顺之功,也明确指出了魏国细作挑拨离间的阴谋,希望他们能与江东同心,共保荆北安宁。

陈砥则与这些降将逐一深谈,倾听他们部下的实际困难,比如军饷发放是否及时、屯田分配是否公平、与江东旧部相处是否融洽等,并当场承诺解决。他还提议,由申耽、吕常等部抽调部分精锐,与苏飞、傅肜等部进行混编操练,增进了解,消除隔阂。

同时,陈砥亲自撰写了多份文告,以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吴公国“平定乱世、与民休息”的宗旨,对比曹魏后期赋役繁重、世家垄断的情形,派能说会道的吏员到各军营、屯田点宣讲。并大力表彰了一批在屯田、作战中表现突出的降卒,给予物质奖励和公开荣誉。

这一刚一柔,一张一弛,如同精准的外科手术,既切除了毒瘤,又抚平了创口。申耽等人感受到尊重与信任,心中那点因细作事件而产生的惶恐与隔阂渐渐消弭,转而更加用心地整饬部下,效忠新主。普通降卒也通过实际待遇和宣传,对吴公国产生了更强的认同感。

蜀使樊岐,全程旁观了荆北应对此次内部危机的过程。他看到的是赵云、黄忠、陈砥三人之间默契的配合,是吴公国机器高效而有序的运转,是危机被迅速化解并转化为凝聚力的能力。

尤其是陈砥,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让他印象极为深刻。这个年轻人,不仅能在战场上出奇谋,更能在复杂的政治局面中,准确把握分寸,刚柔并济,将一场潜在的叛乱危机,消弭于无形,甚至反过来加强了统治。

“此子……已具人主之相。”樊岐在离开襄阳前,写下最后一封密报,心情沉重,“非独骁勇,更兼权谋,善于笼络人心,明察秋毫。江东得此继承人,如虎添翼。丞相,我季汉当深戒之!”

他带着满腹的忧思与对荆北崭新气象的震撼,登上了返回成都的船只。他知道,自己带回的消息,必将引起丞相诸葛亮更深层次的思虑。

内部危机的顺利平息,标志着荆北的统治真正开始走向稳固。外部军事压力暂时缓解,内部隐患得到有效清理,人心逐渐归附。

春耕顺利进行,绿油油的禾苗覆盖了曾经的荒芜之地。市集更加繁华,商旅往来不绝。军营中,操练的号子声更加整齐响亮,来自不同出身的士卒,在共同的旗帜下,开始慢慢融合。

陈砥站在修缮一新的襄阳城头,眺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经过内政外交、军事谋略的一系列考验,他感觉自己对“治理”二字的理解,更加深刻了。砥柱,不仅要能抵御外部的惊涛骇浪,更要能化解内部的暗流旋涡,将各方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坚不可摧的根基。

他想起父亲信中的叮嘱,想起赵叔父、黄爷爷的信任与扶持,想起那些为他挡箭、为他奋战的将士,想起那些在田间辛勤劳作、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的百姓。

责任如山,但他甘之如饴。

“禀太守,”亲卫队长上前低声报告,“细作桉首犯‘灰隼’的行踪,有线索了,似乎……往西去了。”

西?陈砥目光一凝,望向汉水上游,那是蜀汉的方向。看来,风波并未完全平息,只是转入了另一个层面。

他嘴角微扬,露出一丝冷峻的笑意。无论风雨来自何方,他都将在这荆北大地之上,铸就属于自己的不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