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绍辉在车间边的观察台上停下来,示意旅长靠近那些平板终端。
研究员把几张编制图和部署草案滑到前面,屏幕上标注着白点与箭头,显示着一个标准合成旅的编制调整分布。
“我们打算把这些装备先配给特殊编制的‘先锋营’。”
林绍辉说,“每个合成旅按作战需求会编制一到两个先锋营。一个先锋营的规模不大,但攻坚能力和续航能力都比传统合成营强很多。”
“一个先锋营含两个中队的‘无畏三型’外骨骼,每队配置六到八套重型外骨骼;再配一辆‘黄河象’为支援;另外配备两辆轻型悬浮补给车,以及三到四架中高航程无人机。”
“先锋营不是独立作战的孤岛。它们是合成旅的突破尖刀,负责攻破敌方第一道防线、开辟前沿阵地并为随后的主力部队清理周边区域。”
“它与旅里的无人侦察、电子战和工程队形成联动。整个体系按模块化方式设计,便于在不同战场组合调配。”
“必要时,可以调集数个‘先锋营’来组成突破梯队,攻克敌人防守严密的区域。”
“当然,这只是军事委员会刚刚商议出的草案,到真正落实,还需要你我多多努力,提供建议与反馈。”
旅长看着那张表,脑中开始推演:“一个合成旅配一两个这样的营……这意味着后续部队依然是常规的装甲部队。在恶劣环境下,很可能无法配合先锋营的攻势。”
“没错,这是我们现在遇到的主要问题。”
林绍辉不回避,“‘我们在武器装备部和装备科研院之间成立了联合小组,专门攻关悬浮系统与微型聚变反应堆的小型化和可靠性问题。”
他转到另一页,上面写着几项技术目标与时间表。
“缩小反应堆体积,提高能量密度,改进热管理;降低反重力模块的功耗,提升抗干扰能力;建立标准化能量接口和快速更换机制,同时把维护复杂度降到战场可接受范围内。”
“我们要把悬浮装甲车辆变成能像传统履带式车辆那样大规模部署的通用战术平台,而非只有‘黄河象’这样的攻坚利器。”
林绍辉说,“这意味着未来行军速度、地形适应性和两栖能力都会提升。履带和轮式车的局限会被逐步打破。”
“不过再怎么小型化,装甲车辆在未来仍会比现在体积大很多。热量、护盾、装甲以及武器的能量需求决定了最小化有下限。”
“你不能把一台能发射等离子轨道炮的系统压缩到一辆轻型装甲车那样小。”
“这么大的改动……”旅长把手搭在栏杆上,“我怕我这边的压力会很大。”
“新装备的适应不可能一蹴而就,更别提适配这些装备的战术体系。”
“嗯……短期看产能和技术,还有人员培训都是难点,我们这边也一样。”
林绍辉直说,“我们这边正在推行几条并行路线来进行适配,一是改造现有工厂,提高反应堆与悬浮模块的产能;二是通过模块化设计,把复杂部件标准化,便于快速替换和并行生产;三是建立战场级维护点,减少长距离运输维修的需要。”
“不过长远看我还是乐观的——新的‘门’大概率不会明天就开启,我们还有时间把队伍和产线一并拉起来。”
“军事委员会的态度也差不多,他们不会给你们施加太大的压力。”
旅长听着,嘴角微动,打了个岔:“那是不是意味着我可以松口气了?”
林绍辉摇头,语气里带着提醒:“并不。工作量不会少,反而更重。你要把训练、条令、后勤全盘考虑进去。别以为等装备来了就完事了。”
“知道了,知道了。”
旅长敷衍了一下,但他的内心还洋溢着激动。
能有新装备用,哪怕是累死在办公桌上,都值回票价了。
他想到。
————————————
从试验场回到旅部已是傍晚,天空压着低云,广场上的旗帜在风里无声摆动。
旅长下车后没有回宿舍,而是径直走进指挥楼。
他的脚步在空旷的走廊上回响,心里盘算着那一套未来要真正落到每名士兵身上的新装备。
办公室的灯一亮,他把军帽随手扔在一旁的桌角,拉开文件抽屉,取出全旅的编制表与当前战术条令。
他沉默片刻,翻出一本厚厚的作战笔记本,用笔在扉页写下几个字:先锋营战术草案。
桌面铺开三份材料,林绍辉留下的草案、旅部当前战术条例、还有各种新装备的技术细节。
先锋营不是传统的合成营,它装备着全东协最先进的装备,担负着最艰巨的任务,面对着陌生的环境和敌人。
他一边写,一边在脑中模拟战场:
外骨骼班如何先行渗透?
黄河象什么时候介入火力开路?是在交战前“一炮定乾坤”,还是突入关键区域后提供持续火力压制?
无人机,对应目标侦察与火力指引,是否应直接并入先锋营,而非归属于旅侦察连?
补给线如何跟上悬浮装备的速度?是否要拆分出“战术能源组”,专门负责储能、冷却液与光栅石补给?
通信链,尤其是跨“门”行动时,现有地面频段能否维持战术网络稳定?是不是需要卫星和量子通信节点参与?
他写得很慢,却没有停。
这份草案要送到军事委员会,不仅是执行指导,也会影响其他合成旅的整编与训练方式。
如果稍有不慎,未来真正战场上的失败,就会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来偿还。
而且,对于面对极端恶劣环境的先锋营来说,失败的代价只会更为惨痛。
夜深了,窗外训练场的灯还亮着,远处偶尔传来机械噪音。
他揉了揉眉心,站起身走到地图前。那是旅部战情室的高墙地图,被灯光照得发白。他抬手在地图上比划了一条假想突击路线,再回到桌旁继续写。
笔尖落下,他加了一行字:
“先锋营不是装备先进的小部队,是拿来开路的——开出去之后,必须还能守得住。”
他停了停,又写:
“条令必须考虑损耗、断供、通信阻断时仍能独立维持战斗,不依赖海空支援。”
这一夜,他没有回宿舍。
凌晨时,桌上已经摊开三页密密麻麻的草稿。
他合上笔记本,把它放进公文袋,封好,准备送往联合作战办公室。
天色微亮,旅部的营区里军号响起,早些时间安排的换装已经开始。
希望小伙子们看到那些新装备不会惊掉下巴。
他笑了笑,提起公文袋,把军帽扶正,推门而出。
下一步,是整编、训练,还有无数次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