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副院长掀起的舆论暗流与行政掣肘,如同窗外灰蒙蒙的雾霾,弥漫在龙泉市一院的空气中,带来一种无形的压抑。但在杂交中心工作站内,这种压抑被另一种更强大的力量隔绝在外——那是生命重启时,呼吸机规律节律被自主呼吸替代的声音。

“林主任,3床病人血氧饱和度出现波动,下降到90%!”清晨查房,护士长王兰敏锐地发现了异常,立刻向正在查看影像资料的林默汇报。

3床是位五十多岁的男性尘肺病患者,三天前刚接受了单侧肺单元功能性重塑手术。此前恢复一直平稳。

林默立刻走到床边。病人呼吸略显急促,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林默俯身,用听诊器仔细聆听患者的呼吸音,同时目光扫过床旁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

“张浩。”林默头也不回。

“在!”张浩立刻上前。

“术后第三天,血氧饱和度急性下降,考虑哪些可能?”林默的声音平静无波,如同在手术室里询问下一个步骤。

张浩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大脑飞速运转:“首要排除肺栓塞!其次,重塑肺叶区域可能出现肺泡漏气导致的气胸,或者痰栓阻塞气道。也可能是胸腔积液增多压迫肺组织,或者……感染。”

“概率排序。”林默追问,同时已经示意护士准备进行床旁血气分析。

“结合患者术后时间短、卧床,肺栓塞概率最高。其次是气道问题。”张浩回答得迅速而准确。

林默点了点头,对张浩的判断表示认可。“查体双侧呼吸音基本对称,气胸可能性降低。立即床旁超声,排查胸腔积液和肺滑动征。同时查血气,d-二聚体。”

指令清晰明确,团队立刻行动起来。马保国闻讯也赶了过来,参与到诊断中。

床旁超声很快排除了中大量胸腔积液和明显气胸。血气分析结果提示低氧血症,d-二聚体显着升高。

“高度怀疑肺栓塞。”马保国面色凝重,“需要增强ct肺动脉造影(ctpA)明确。”

“来不及了。”林默看着监护仪上缓慢下降的血氧饱和度,果断道,“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搬动风险高。根据病史、体征和高危因素,临床诊断肺栓塞成立。立即启动治疗。”

肺栓塞,尤其是术后肺栓塞,是心胸外科围手术期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死亡率极高。每一秒的延误,都可能意味着生命的流逝。

“肝素抗凝?还是溶栓?”马保国快速问道。抗凝是基础,但对于这种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溶栓治疗更快,但出血风险也更大,尤其是在术后早期。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林默身上。这个决策,关乎生死。

林默的目光扫过患者青紫的嘴唇和痛苦的神情,又看了一眼刚刚由陆青屿远程发来的、该患者术前凝血功能及手术中出血量的详细数据模型。

“患者术前无出血倾向,术中出血控制良好,术后引流不多。”林默的语速不快,但每个字都带着千钧之力,“评估出血风险可控。立即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标准剂量。同时备好鱼精蛋白和新鲜冰冻血浆,应对可能出血。”

这是一个大胆而精准的决策。基于对患者个体情况的精确掌握和对风险的冷静评估。

“明白!”马保国没有丝毫犹豫,立刻组织护士配置溶栓药物。

张浩紧紧盯着监护仪,手心因为紧张而微微出汗。这是他第一次亲身经历林默在如此危急关头做出如此高风险的治疗决策。

药物通过静脉泵缓缓注入患者体内。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监护室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所有人都屏息凝神,观察着患者最细微的变化。

五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后,患者急促的呼吸似乎缓和了一丝。

“血氧饱和度91%……92%……稳定在93%了!”王兰护士长带着惊喜的声音打破了沉寂。

患者胸口的起伏也变得稍微平顺了一些,脸上的青紫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消退。

“溶栓起效了。”马保国长长舒了一口气,看向林默的目光充满了敬佩。在巨大的压力下,做出最正确、最及时的选择,这就是顶尖临床大师的实力。

林默脸上依旧没有任何表情,只是仔细查看了最新的血气分析结果,确认氧分压正在回升。“继续监测,调整肝素用量,维持Aptt在目标范围。警惕延迟性出血。”

他交代完,便转身走向下一个病房,仿佛刚才经历的只是一次常规查房。

张浩看着老师的背影,内心受到巨大的震撼。外界的所有纷扰、打压和阴谋,在生死面前,都显得如此微不足道。老师用行动告诉他,作为一名医生,无论身处何种漩涡,守护好眼前的每一个病人,解决掉每一个具体的临床问题,才是永不偏离的航向。

他快步跟上林默,心中那份因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些许迷茫,此刻已烟消云散。

在另一间病房,一位经过肺重塑后恢复良好的患者,正在苏晚晴和胡一山的陪同下,接受一家国内权威健康媒体的采访。患者用质朴的语言,讲述着自己从呼吸艰难到如今能够自由行走、甚至计划着回归正常生活的巨大转变。

“……以前觉得这辈子就这样了,喘口气都费劲……是林默主任,是咱们国家的这个新技术,给了我第二条命……”患者说着,眼眶泛红。

苏晚晴适时地补充,阐述了技术虽然前期投入高,但远期效益和生命价值无法估量,并且团队正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降低成本,推动普惠。

这篇正面报道,如同在王副院长掀起的舆论阴霾中,投下了一道坚定的光。

医疗的进展,患者的康复,本身就是对一切质疑和攻击最有力的回击。

工作站外,风雨欲来;工作站内,呼吸之间,生命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