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赵大:我的水浒我的国 > 第163章 细论钱粮知重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萧嘉穗开口询问道:“闻先生,虽然我不该问这些东西,但是我也有点好奇,这每月军饷和军粮到底耗费多少?如今山寨还在源源不断地征召士兵,光是寨主的亲卫就足足有两千人,其他千户士兵就更不用说了。如今如果真的要起事,凭借我梁山现在的实力,想来拿下整个京东路已经不在话下了。”

乔道清也颇为好奇地看向闻焕章,他的安民处虽然也耗费不少钱粮……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钱财都是被用于开垦那些无人耕种的荒地,以及赈济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而流离失所的流民。然而,若是与军务处那如同无底洞一般的庞大开销相比,这些花费简直就如同九牛一毛般微不足道。

闻焕章轻轻地咳嗽了一声,随后缓缓地开口说道:“这事情呢,也不能说得太过详细,不过大致的情况还是可以讲一讲的。按照如今寨子里的规定,这军饷总共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千户军饷、军衔饷和功饷。”

这功饷是在战时或者特殊状况下额外进行分发的,其依据便是战功的大小来进行核定,具体分为奇功、大功、小功这三个等级。若是立下了奇功,便能够得到相当于平常三个月的军饷;立下大功的话,则可以获得两个月的军饷;而小功则对应着一个月的军饷。至于这功饷的核算方法,想必萧先生比我更加清楚,这里就不再过多赘述了。

至于这千户饷和军衔饷,它们是每个月都会按时发放的。其中,千户饷目前划分成四种不同的类别,也就是寨主的亲卫千户、马军千户、水军千户以及一般千户。每一个千户的基础饷银都是各不相同的,亲卫千户由于是寨主的亲军,所以待遇是最优厚的,每月的饷银为一贯五百文;马军千户的待遇次之,月饷为一贯二百文;水军千户的待遇和马军千户差不多,同样是一贯二百文;而一般千户的月饷则为一贯。

除此之外,还有安家费用、春冬衣赐等项目也各有差异,这样综合计算下来,一个一般千户每个月至少也会有一贯到两贯的费用支出。

而军衔饷才是其中的大头部分。寨子里有着明确的规定,一个普通的千户士兵,从进入千户编制开始,就处于最低的军衔等级,也就是兵衔下等,每月可以领取三百文的饷银;如果晋升为兵衔中等,饷银就会增加到四百五十文;兵衔上等的话,饷银则为六百文。就这样一层一层地递增上去,一直到顶级军衔,饷银也是随着军衔的提升而不断上涨的。

另外,将士们在阵亡之后还要再发放双倍的安家费用,对于伤残的将士,每个月会按照他们的军衔发放定额的补贴。这一项项算下来,再多的钱粮也只会像坐吃山空一样被迅速消耗殆尽。”

闻焕章并没有把所有的事情都完全说明白,但是萧家穗和乔道清都是极具才能的人,他们很轻易地就推算出如今梁山每个月在军饷方面的开销已经达到了一个天文数字般的程度。

“没想到寨主所制定的饷钱竟然如此高昂,恐怕比起那东京禁军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啊。怪不得我们梁山的将士们能够如此悍不畏死,在战场上奋勇争先。受到这般优厚的对待,哪个弟兄不愿意拼死效命呢?只是这笔庞大的开销,长此以往下去,确实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乔道清刚刚上山不久,还不太了解赵复为什么要制定这么高昂的军饷,不过他也没有过多地去细问。他只觉得这是赵复体恤将士们的表现,却不知道赵复这么做,实际上是借鉴了前世治军的方法,想要依靠丰厚的饷银打造出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悍的铁军。毕竟在这乱世之中,只有手中握有强大的军队,才能够站稳脚跟。

萧家穗看到二人神色凝重的样子,笑着说道:“二位也不必太过担忧啦,正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嘛。咱们在这里为钱粮的事情忧心忡忡,钱粮也不会因此变多呀,还不如抓紧时间把手头的事情做好呢。”

闻焕章瞪了他一眼,笑骂道:“你这个小子,合着你只管花钱不管赚钱,倒是轻松自在得很。可是这山寨上下数万张嘴还等着吃饭呢,军饷更是每个月都不能短缺,如果不想法子开源的话,迟早要坐吃山空的。依我看来,这精盐生意虽然断了晁盖那一路上的财源,但是在田虎那边或许还能再想想办法,或者我们自己寻找一些门路,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钱财只出不进吧。”

乔道清也点头附和道:“闻先生说得非常正确。现在山寨里的流民日益增多,虽然开垦了不少荒地,但是粮食产出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见效。如果能够找到稳定的财源,无论是购买粮食还是添置军械,都能够从容许多。”

萧嘉穗收起了笑容,神情严肃地说道:“二位请放心,这件事情我已经牢记在心了。等寨主回山之后,我会将此事详细地向他禀报,然后再做最终的决定。当前最要紧的任务,还是按照寨主的吩咐,继续监视晁盖等人的动向,同时加紧操练兵马,确保山寨的安全稳定,不会出现任何差错。”

三人又商议了一些有关军务和安抚百姓的琐碎事务之后,便各自散去了,只留下萧嘉穗独自一人对着桌子上的精盐钱款,眉头微微皱起,思索着日后的生计问题。

且说晁盖处,自吴用下山后,众人便开始紧锣密鼓地收拾行装。庄内大部分庄客愿意跟随晁盖前往关西,主要是晁盖此人义气为重,虽然给庄客待遇不是很高,但平日里待他们向来宽厚,从不轻易打骂责罚,逢年过节还会额外赏赐些米粮布帛,是以庄客们对他颇为敬重。那些不愿离去的庄客,晁盖也不强求,每人分了些银两和粮食,让他们各自归家另谋生路。

不多时,众人一一收拾完毕,晁盖骑马走在队伍最前方,回望了一眼生活多年的晁家庄,那熟悉的屋舍、院落此刻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心中百感交集。

此时忽然对面又来了三人,却是宋江带着朱仝、雷横三人前来相送。

“保正且慢!”宋江翻身下马,快步上前,脸上堆着惯有的和煦笑容,对着晁盖拱手道,“听闻保正欲要远行,小弟特地前来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