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朕听说,你们叫我大明一月皇帝? > 第235章 盛世根基 暗流渐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泰昌二十三年,春。

皇帝的西巡銮驾于去岁寒冬返回京师,带回了边塞的风霜与一路的见闻,更带回了对帝国未来走向的深刻思量。煌煌盛世的表象之下,朱常洛比任何人都清楚,打江山易,坐江山难。帝国的巨轮在经历了一段高速扩张后,必须进行一场更为精密的内省与调整,方能行稳致远。新的一年,重心悄然从开疆拓土,转向了内部的深耕、秩序的夯实与未来的布局。

紫禁城,乾清宫东暖阁。炭火已撤,换上清新的春茶,气氛却比以往任何一次御前会议都要凝重。朱常洛召集了内阁、六部九卿及枢密院核心成员,正式抛出了他酝酿已久的《泰昌新政十条纲要》。

这十条,直指帝国肌体的细微之处,更着眼于未来的宏大布局:

一、移藩实边,开拓海外:鼓励并强制要求部分宗室、勋贵,分封或率众开发新征服之疆域(如东瀛、南洋岛屿)及海外新土(探索中之新大陆),给予其高度自治权与初期的政策扶持,然其军事、外交需受中央节制,旨在为帝国开拓海外疆土,同时缓解内地宗藩压力。

二、整饬驿站,畅通政令:改革弊端丛生的驿站系统,厘清功能,明确驿递与军需转运的权责,严惩私用、克扣,确保帝国神经血脉的畅通。

三、规范边贸,以利固边:将北疆、西域成功的边贸市易司经验推广至九边及各口岸,官营主导,规范交易,使边贸之利真正滋养边疆,而非落入私囊或资敌。

四、优化移民,实边安民:总结西域、东瀛移民经验,制定更详尽的《移民安置条例》,强调前期勘察、分批迁徙、保障授田、减免税赋年限,并配属必要的医疗、农技支持。

五、深化军魂,忠君护国:在龙安新军试点基础上,于全军逐步推行“监军宣慰使”制度(弱化“政委”称谓,保留其思想教育、忠诚监督、士卒权益维护之职能),宣讲忠君爱国、护土保民之念,强化军队对皇帝与帝国的绝对忠诚,防范武将拥兵自重。

六、熔铸一体,振兴文教:于官学教育及官方文书中,摒弃狭隘的华夷之辨,倡导“天下一家”、“中华民族”之理念,强调无论汉、蒙、回、藏、女真乃至新附之民,凡认同大明、遵奉教化、履行义务者,皆为“中华民族”一员,共享盛世荣光,共担帝国重任。以此理念为核心,振兴文教,敦风化俗。

七、严核军功,抚恤伤残:建立更严格的军功审核与赏罚体系,杜绝冒滥;完善伤残士卒及阵亡者家属的抚恤制度,由朝廷专项拨款,确保落实。

八、肃贪倡廉,高薪养吏:加大都察院、锦衣卫巡查力度,严惩贪腐,同时参照龙安模式,尝试在部分新辟疆土及重要部门,提高中下层官吏俸禄,减少贪墨诱因。

九、厘定礼仪,节俭开支:简化宫廷、宗室、官府不必要的庆典、仪仗开支,将节省下的钱粮用于民生实事,以示天子与民更始之意。

十、精研格物,工惠天下:扩大格物院规模,鼓励州县设立“劝工所”,将龙安等地验证有效的农具、织机、水利技术向全国推广,并设立“皇家科技赏格”,重奖实用发明。

朱常洛逐条解释,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此十条,非为苛察,实为固本培元,开拓未来。帝国之盛,非仅疆域之广,更在于军民一心,文化昌明,技艺精湛,根基永固。望诸卿同心,将此十条细化为可执行之律例条陈,颁行天下。”

阁老重臣们屏息聆听,心中震撼。这十条,尤其是“移藩海外”、“深化军魂”、“熔铸一体”,其立意之深远,触及之深刻,远超以往。其推行之难,可想而知。但皇帝意志已决,无人敢在此时提出异议,唯有躬身领命,心中各自盘算。

新政纲要尚未正式明发,但其风声已如同惊雷,在京城,尤其是在勋贵宗室圈子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与彷徨。

“移藩海外”一条,让许多安享富贵的勋戚宗室如坐针毡。去那蛮荒未开化的海外或边陲之地?哪有留在京师繁华之地舒服!然而,圣意明确,且给予“高度自治”之前景,又让一些有野心或在京中不甚得意的子弟看到了机会。成国公府内,争论不休:

“这是要赶我们走啊!海外蛮荒,瘴气横行,岂不是送死?”

“倒也未必,听闻东瀛金银颇丰,南洋香料遍地,若真能得一岛自治,未必不是一番事业……总比在京城仰人鼻息,坐吃山空强。”

“可这‘军事、外交受中央节制’,怕是枷锁仍在……”

“总比削藩夺爵要好!皇上此举,怕是已下定决心要清理我等了,主动请缨,或可搏个前程,若等强制指派,只怕更不堪!”

密室内,不再是单纯的愤懑,更多了权衡与算计。一股夹杂着恐惧、犹豫与一丝野心的复杂情绪,在京师的权贵圈中弥漫。

与京师的复杂情绪相比,龙安工业区及毗邻的龙安新军大营,则更直接地感受到了新政的影响。

工业区内,水力锻锤、新式织机、实验高炉依旧轰鸣,格物之光不息。而在军营校场之上,除了常规的操练,每日必有固定时辰,由身着特殊文官服饰的“监军宣慰使”召集官兵,不再是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结合军史战例、身边事迹,深入浅出地宣讲“忠君爱国、护土保民、军纪如山”的道理,并设有“诉苦申冤”之箱,倾听士卒心声,监督军官不法。

一名年轻的宣慰使正站在台上,声音洪亮:“……吾等将士,手持利刃,身披重甲,非为一己之私,乃为护卫这煌煌大明,护卫这身后的父母妻儿,护卫这属于我们全体‘中华民族’的锦绣河山!无论你来自江南水乡,还是北地边塞,亦或是新附之土,既入此营,便是一家兄弟,共卫吾皇,共守此土!”

台下士卒,无论新老,皆凝神静听。这种持续不断、贴近实际的思想灌输,潜移默化地强化着军队的凝聚力与对中央的向心力。朱常洛深知,武力可征服土地,唯有思想与忠诚,方能真正掌控军队,巩固统治。

新政的焦点在内,但四方边疆依旧按既定方略运转,稳中有变。

· 北疆:朱由检严格执行“规范边贸”,官营市易司愈发繁荣。罗刹人骚扰依旧,但规模可控。北疆铁道继续缓慢而坚定地向草原深处延伸。

· 西线:卢象升维持着与波斯、奥斯曼的微妙平衡,商贸与文化渗透日深。西域官学堂内,不同族裔的学子开始共同诵读包含“中华民族”理念的新编蒙学教材。

· 南境:“镇海号”巨舰即将下水。王承恩与葡萄牙人的博弈仍在继续,对“新大陆”的渴望与日俱增。

· 东瀛:社会秩序进一步稳定,首次“移藩海外”的试点,很可能将在此地或邻近岛屿展开。张献忠与史可法开始筛选合适的宗室或勋贵对象。

夜深人静,朱常洛再次独自踱步。他知道,“移藩海外”会遭遇巨大阻力,“深化军魂”会触动武将神经,“熔铸一体”会引来保守文人的抨击。这远比打仗更加复杂和艰难。

但他目光坚定。他看到的,是一个必须打破内部僵化结构、必须牢牢掌控军队、必须构建超越族群认同的帝国未来。这些新政,是他为这个亲手创造的盛世,注入的能够延续生机的活力。

他回到书案前,在一份关于遴选首批“移藩海外”宗室名单的奏章上,批下了一个“速议”的朱批。

帝国的航船,在朱常洛的执掌下,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驶向制度变革与文明整合的深水区。前方必是惊涛骇浪,但他已然做好准备,为这煌煌盛世,奠定万世不拔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