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华夏国学智慧 > 第53章 破关之悟:未历而先知的境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3章 破关之悟:未历而先知的境界

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将“经历”视为自己的老师,将“体验”奉为至高无上的准则。似乎只有当我们深陷困境时,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通达;只有当我们年老体弱、疾病缠身时,才会开始思考死亡的真正意义。这种后知后觉的方式,虽然是大多数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但却也让我们的生命陷入了被动的颠簸之中。

就如同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只,往往要等到风浪汹涌时,才会匆忙地寻找掌舵的方向,然而这时往往已经太晚了。而真正的智慧,应该是在还没有看到波涛汹涌的时候,就先修好船只的桨楫;在还没有遭遇困境的时候,就先培养好自己的胸怀。

中国古代的士人非常注重“慎独”和“格物”,这正是他们在平静的生活中锤炼自己心性的方法,目的是为了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主宰。诸葛亮在茅草屋中,就已经定下了天下三分的策略,哪里还需要等到临阵磨枪呢?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倡导“致良知”,正是要人们发掘内心原本就具足的智慧,而不需要向外去寻求。这种“主持之局已定”的境界,是对内在力量的深刻自信,是心灵自主性的高度张扬。

“穷通之境未遭,主持之局已定;老病之势未催,生死之关先破。”此语如古寺晨钟,沉沉叩击着每一个寻求生命真谛的灵魂。它揭示了一种超越寻常经验的生命智慧——非待遍尝世间滋味而后悟,乃能于风平浪静时先定内心之锚;不俟老病相侵方才惶惑,而在生机蓬勃之际已窥破生死玄关。此种未历而先知的觉悟,在当今这个崇尚实证、溺于体验的时代,几成空谷足音,问诸天下,竟似无人堪与语此。

世人大多将“经历”奉为导师,将“体验”视为准则。似乎只有亲身陷入困境,才能领悟到何为通达;非得等到年老体弱、疾病缠身,才会开始思考死亡的真正含义。这种后知后觉的方式,虽然是大多数人成长的必经之路,但也会让生命陷入被动的起伏之中。就好比船只在海上航行,非要等到风浪汹涌时才匆忙寻找方向,往往已经太迟了。

然而,真正的智慧并非如此。它在于在还未见到波涛汹涌之前,就先修好船只;在尚未遭遇困境之前,就先涵养胸怀。中国古代的士人非常注重“慎独”和“格物”,这正是在平静的状态下锤炼自己的心性,以便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主宰。

诸葛亮在茅草屋中,就已经定下了天下三分的策略,又何须等到临阵才去磨枪呢?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倡导“致良知”,正是要人们去发掘内心原本就具足的智慧,而无需向外去寻求。这种“主持之局已定”的境界,体现了对内在力量的深刻自信,是心灵自主性的高度张扬。

至于“生死之关先破”,这无疑是一种超越凡俗的大勇猛和大清醒。芸芸众生往往对死亡心生畏惧,对生存充满贪恋,总是习惯性地回避和遗忘死亡的存在,仿佛只要不去想它,它就不会来临。然而,当无常突然降临,死亡的阴影笼罩眼前时,人们才会惊慌失措,不知所措。

然而,真正的彻悟者却与众不同。他们在生命力最为旺盛的时候,就敢于直面死亡的思考,将生命的有限性视为一种创造的动力。孔子曾说过:“未知生,焉知死。”但实际上,如果不了解死亡,又怎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呢?只有将死亡纳入生命的视野,生存才会获得其深刻的内涵和紧迫感。

蒙田在他的《随笔集》中多次谈论死亡,他认为“哲学即是学死”。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对死亡的思考和探讨,我们可以在生命的过程中消解对死亡的恐惧,从而更加充实地生活。这种先生到死的观照方式,并不会给人带来消极的影响,反而会激发起最昂扬的生命热情。因为既然我们最终都无法逃避死亡,那么为何不全力以赴地去生活呢?

反观当下社会,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人普遍存在一种现象:他们过于追求经验的广度,而忽视了心灵的深度;热衷于外在的物质获取,却对内心的探索充满恐惧。我们就像在信息的海洋中随波逐流的浮游生物,在物质的盛宴中不断流转,却很少有人能够在这喧嚣的世界中坚守内心的平静,如同定海神针一般稳定。

所谓的“主持之局”往往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左右,名利、舆论、潮流等都可能成为我们的主宰。我们在这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下,失去了自我,变得盲目跟从。而对于死亡这个话题,现代文化更是将其视为最大的禁忌,人们避而不谈。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竭力延长人类的寿命;消费文化则大肆鼓吹青春永驻,共同营造出一幅永远不会落幕的生命幻象。

然而,当危机和衰老突然降临,个体往往会陷入茫然失措的崩溃状态。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虚假的生之幻象中,没有真正面对过死亡,也没有培养出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来应对生命中的变故。在这样的背景下,那种“未遭而已定”、“未催而先破”的预见性智慧几乎已经销声匿迹,成为一种稀缺的品质。

然而,正是这个迷失于表浅的时代,呼唤着深度的觉醒。我们需要在承平之日修得内心的 resilience(韧性),于青春之时参悟生命的有限。这不是悲观,而是最深刻的乐观;不是逃避生活,而是以更大的热情投入生活。当我们内在的“主持之局已定”,便不再随波逐流,而能在外境的穷通顺逆中保持从容与尊严;当我们心灵的“生死之关先破”,便能超越对消亡的恐惧,将每一天都活出生命的强度与光华。

至此,回望“谁堪语此”之间,答案或许已不言而喻:并非无人能语,而是此语需要心灵的共鸣而非耳朵的听闻。这种未历而先知的智慧,终究属于那些勇于向内探索、敢于直面终极议题的灵魂。他们在一片喧嚣中选择沉思,在无限延宕中选择决断,最终在未经历风雨时已修得内心的宁静与强大,在生命之花最灿烂时已结果永恒的智慧之实。这,正是人类精神所能抵达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