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华夏国学智慧 > 第54章 超越鱼雁:论书信之礼与真情之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4章 超越鱼雁:论书信之礼与真情之契

观中国自古通讯之难,有“鱼腹雁足”之喻,道尽传递之艰;察世间往来书信之繁,多见“一纸八行”之式,尽显寒温虚文。故昔人有“嵇康不作,严光口传,豫章掷之水中,陈秦挂之壁上”之叹,直指人际交往中形式与实质的深刻矛盾。此非仅古人之处境,实为贯穿古今的人类沟通之永恒命题:当交流被形式所缚,真情实感何在?当礼节沦为虚文,心灵尚能相通否?

“一纸八行,不遇寒温之句;鱼腹雁足,空有往来之烦”,此语道破了传统书信文化中的异化现象。古代书信固有固定格式,起承转合皆有法度,寒暄问候已成套路。如此“八行书”,虽笔墨琳琅,却往往真情隐匿,徒剩空壳。而鱼雁传书,过程艰难,历尽周折,最终所得或仅为无关痛痒的虚礼客套,岂不令人怅然?这里的“寒温之句”,非指问候本身之不当,而是指那种缺乏真情实感的程式化表达;这里的“往来之烦”,非指沟通之不必,而是指那种徒具形式而无实质的无效交流。

正是由于对这种异化现象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才使得历史上众多的贤人高士们选择了超越和反叛传统的书信形式。他们以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个性和态度。

比如,嵇康与山涛之间的绝交,他并没有像常人那样通过普通的书信来传达自己的意思,而是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尽管这封信的言辞颇为激烈,但其中所蕴含的真情实意却表露无遗。

再看东汉时期的严子陵,他选择避世隐居,拒绝接受光武帝的诏书。他宁愿通过口传心意的方式与他人保持交往,以保持这种交流的本真。这种做法虽然看似有些特立独行,但却体现了他对真实和纯粹的追求。

还有豫章太守陈蕃,他特意悬挂起一张床榻,等待徐孺子的到来。当徐孺子送来书信时,他竟然将书信扔进了水中。这种看似不近人情的举动,实际上是他用行动而非虚文来表达对贤人的敬重之心。

此外,后汉的陈寔和秦昭也有类似的举动。他们将书信挂在墙壁上,以此来表明彼此之间的相知之情,而并不追求经常互通音信。

这些特立独行的行为,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实际上它们都是对虚伪礼法的一种反抗,是对真诚交流的强烈渴求。这些贤人高士们冲破了形式的束缚,直接指向了交往的本质——心与心的真实相遇。

此种对形式主义的批判,对真情实感的追求,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源远流长。庄子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醒人们不要执着于言辞表面,而要领会其后的真意;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警惕那些过度修饰的言辞背后可能隐藏的虚伪。魏晋名士之所以风流为后世景仰,正是因为他们打破了汉代以来的礼教束缚,追求任情率性的真实人生。“竹林七贤”中人多不拘礼法,正是要以真性情对抗虚礼仪。

反观当下,我们虽处信息爆炸时代,通讯技术之发达远非古人所能想象,然“鱼雁空烦”之困境非但没有解决,反而以新的形式变本加厉。今人有微信、短信之便,沟通瞬间可达,然其中多少是“不遇寒温之句”的群发祝福?多少是“空有往来之烦”的无效社交?朋友圈点赞如云,真知心者几人?群聊热闹非凡,具实质者几何?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沟通手段,却可能陷入了更深层的交流困境——形式越便捷,内容越空泛;联系越频繁,理解越浅薄。

在此情境下,古人的智慧愈发显得珍贵。他们提醒我们,真正的沟通不在形式之繁简,不在往来之频疏,而在是否发乎真心,是否富有实质。不必全盘否定礼仪形式,但须警惕其沦为虚文;不必拒绝通讯技术,但须避免被其异化。重要的不是我们使用了何种方式沟通,而是沟通中是否有真实的自我呈现,是否有对他人的真诚关切。

昔人已逝,风范长存。当我们今日提笔作书(或按键发送)之际,不妨自问:此中有几分真情?几分实意?能否超越“鱼雁空烦”之困,达到“得意忘言”之境?诚能如此,则虽隔千里,犹若比邻;纵少往来,心常相通。此乃沟通之真谛,亦是人类交往之永恒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