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华夏国学智慧 > 第57章 虚实之间:德业双修的根基与境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7章 虚实之间:德业双修的根基与境界

“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声闻,便成伪果。讲道修德,念念要从虚处立基;若稍计功效,便落尘情。”这句古老箴言如一面明镜,照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实”与“虚”的深邃智慧。它揭示了一个完整的人格修养与事业成就的辩证法则:在功业领域需脚踏实地,在道德领域则需虚怀立基;前者避伪,后者脱俗。这两者看似相悖,实则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理想人生的坚实架构与高远境界。

建功立业必定要从“实地着脚”开始,这强调的是在行动层面上的务实精神。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如同垒土之台一样,需要从一捧一捧的泥土堆积而起,九层之高的楼台也绝非一日之功就能建成。所谓的“实地”,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坚守实践过程,摒弃那些华而不实和急功近利的行为。

回顾历史,昔日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并没有凭空想象,而是立足于蜀地的水情实际,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水流特点,采取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策略,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最终成就了这座千年不朽的水利丰碑。

然而,如果一个人心中充满了对虚名的迷恋,那么他就如同在道路上修筑房屋一样,四处征求意见却始终无法下定决心,这样一来,他所追求的事业最终只能沦为“伪果”——外表看似光鲜亮丽,内里却空洞无物。

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崇尚速成,许多人都盲目地追逐各种所谓的“风口”,却忽视了事业的根基。他们急于求成,只看重表面的成果,而忽略了内在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这样的行为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一旦遇到风吹草动,事业的大厦就会在瞬间崩塌。这也正应验了那句“少慕声闻便成伪果”的警训,提醒我们在追求事业成功的道路上,切不可被虚名所迷惑,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然而,要想真正地讲道修德,就必须从“虚处立基”。这里所说的“虚”,并不是指虚无或空洞,而是一种心灵的状态,一种无滞无碍、广阔包容的境界。它代表着超越功利计算的精神空间,是一种纯粹的、高尚的精神追求。

当我们将道德修养与实际功效的核算纠缠在一起时,我们就会立刻陷入“尘情”的束缚之中,失去道德原本应有的纯洁和崇高。就像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道德的本质。真正的道德是发自内心的善,而不是为了追求外在的回报。

颜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但他却能保持内心的快乐和满足。他的道德之所以能够建立起来,正是因为他超越了物质的计较,达到了一种“虚”的境界。这种“虚”,实际上是精神上的丰盈和自由,是道德行为的真正源泉。

只有在这种“虚”的状态下,我们才能真正地领悟道德的真谛,才能在行为上做到真正的善。因此,我们在讲道修德时,应该注重培养这种超越功利的精神追求,让自己的心灵在“虚处”立基,从而实现道德的升华和人生的价值。

从更深入的层面来看,“实”与“虚”并非彼此割裂、相互独立的存在,而是人生这一整体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脚踏实地去经营的事业,是道德得以展现的外在载体。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去践行道德准则,才能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和成果,从而让道德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彰显。

而虚怀若谷、以道德为基石的心态,则是事业不至于偏离正轨的内在罗盘。一个人如果内心没有道德的指引,那么他的行为很可能会失去方向,甚至走向错误的道路。

王阳明所倡导的“知行合一”理念,正是为了阐明内在的德性与外在的事功之间的统一性。他认为,没有实际行动支撑的知识是空虚的,而缺乏知识指导的行动则是盲目的。

曾国藩的一生就是这种“知行合一”理念的生动体现。他不仅建立了非凡的功绩,还修养了醇厚的品德。在他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实际事务的精细考量,以及对道德品质的虚心追求。

正因为他能够在复杂的世事中既脚踏实地地去做事,又不斤斤计较一时的功效,所以他才能够把握好“实”与“虚”之间的微妙平衡,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在当代社会,这种虚实辩证法更具启示意义。物质繁荣易使人沉迷“实地”而遗忘“虚处”,功绩主义驱使一切活动皆求即时回报。但人若仅困于功利世界,生命必将干涸。我们需要在创造实在价值的同时,守护那片心灵的“虚处”——那里有对意义的追问、对美的感受、对道德律的敬畏。如古人云:“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唯有虚灵之心,能照见真实之道;唯有踏实之行,能成就恒久之业。

最终,人生的艺术在于既能脚踏实地行走于大地,又能虚怀若谷仰望星空。当实与虚这两种力量在我们的生命中有机融合,我们便既能创造功业之“果”,又能体悟道德之“情”,从而在尘世中实现一种既入世又出世的平衡与和谐。这或许就是中国智慧给予现代人的最重要启示:在虚实之间,找到安身立命的支点,方能既成就事业,又安顿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