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朕,朱厚照,开局大杀四方 > 第367章 守仁君前窥圣意,三策定计解宗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67章 守仁君前窥圣意,三策定计解宗忧

暖阁的朱漆门被小太监轻轻推开。

一道清瘦的身影缓步而入。

王守仁身着藏青色的兵部侍郎官服,头戴乌纱帽,腰间系着玉带。

他步履沉稳,每一步都踩得极稳,没有半分仓促。

他走到殿中,对着龙椅上的朱厚照躬身行礼。

动作标准而恭敬。

声音清朗:“臣王守仁,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厚照坐在龙椅上,目光落在王守仁身上。

这位兵部侍郎虽面色略显清癯,却双目炯炯,透着一股读书人特有的沉稳与锐利,与那些只会趋炎附势的官员截然不同。

“起来吧。”

朱厚照的声音带着几分随意。

他指了指龙椅旁的锦凳:“赐座,张永,给王爱卿倒杯茶。”

“谢陛下。”

王守仁起身,侧身坐在锦凳边缘,腰背依旧挺直,没有丝毫懈怠。

张永端着一杯热茶递到王守仁面前,躬身退到一旁,低着头,大气不敢出。

他知道皇爷要和王守仁谈大事,这种时候,多听多看少说话才是本分。

朱厚照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上的三份奏报,开门见山:“王爱卿,召你过来,是有件大事要和你商议。”

他拿起江西和湖广的奏报,递了过去:“你先看看这两份奏报,说说你的看法。”

王守仁双手接过奏报,快速浏览起来。

脸上神色没有丝毫变化,只是偶尔会微微点头。

半柱香后,他将奏报放回御案,躬身道:“陛下,鄱阳湖水匪为宁王府所属,宁王朱宸濠借朝廷剿匪之令,纵匪流窜湖广,妄图收买民心、扩充实力,其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朱厚照挑了挑眉:“哦?你仅凭这两份奏报,就断定宁王有不臣之心?”

“臣不仅断定宁王有不臣之心,还知道宁夏的安化王朱寘鐇,也有同样的心思。”

王守仁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

“臣在浙江整顿卫所时,曾收到过宁夏卫的密报,安化王私给军饷、拉拢边军,与蒙古部落暗通款曲,其野心与宁王如出一辙。”

朱厚照的眼睛瞬间亮了。

他没提安化王,王守仁却主动说了出来,还拿出了 “密报” 的佐证,看来这位兵部侍郎,早就暗中关注着藩王的动向。

他身体微微前倾,沉声道:“既然王爱卿看出二王有不臣之心,那依你之见,该如何处置?”

王守仁拱手道:“回陛下,二王虽有不臣之心,却不足为惧。”

“安化王盘踞宁夏,虽为九边重镇之一,但其麾下兵力不过两万,且多为边军,常年与蒙古作战,对朝廷忠心尚可。”

“陕西布政司与宁夏接壤,秦肱大人治军严谨,麾下有三万卫所精兵,再加上宁夏总兵姜汉的牵制,安化王若敢谋反,不出一月,必被陕西官军剿灭。”

“至于宁王,虽在江西经营多年,私兵数千,又有水匪为羽翼,但江西巡抚孙燧刚正不阿,江西总兵俞谏骁勇善战,麾下兵力远超宁王府私兵。”

“且江西地势险峻,宁王府若起兵,不出半月,必被围困在南昌,插翅难飞。”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臣以为,陛下真正想解决的,并非宁王、安化王这两个跳梁小丑,而是他们背后的宗室问题。”

“轰!”

这一句话,如同惊雷,在暖阁内炸响。

朱厚照猛地坐直身子,眼中闪过一丝震惊,随即化为浓浓的欣赏。

他心里的盘算,连张永都没看透,却被王守仁一语道破!

“好小子,果然有水平!”

朱厚照在心里暗赞,脸上却不动声色,故作疑惑地问道:“王爱卿何出此言?朕只是想问问你如何处置二王,怎么扯到宗室问题上了?”

王守仁没有丝毫慌乱,从容道:“陛下,臣查阅过户部的卷宗,太祖爷开国之时,宗室不过数十人,每年俸禄不过万石,对朝廷财政毫无压力。”

“可到了永乐年间,宗室增至数百人;弘治年间,增至数千人;如今正德元年,宗室人口已逾三万,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 各级宗室的俸禄加起来,每年高达千万石,占朝廷岁入的三成还多!”

“更别提宗室还占有全国近一成的良田,免税免役,各地藩王府邸修缮、婚丧嫁娶,皆由地方官府承担。”

“去年南直隶大旱,朝廷赈灾需银五十万两,户部却拿不出,只因大半财政都用在了宗室俸禄上。”

他抬眸看向朱厚照,目光恳切:“陛下登基以来,屡次下旨提高边军军饷、减免灾区赋税,足见陛下心系天下。”

“以陛下之英明,定然早已注意到宗室问题的严重性。”

“如今朝廷尚且能勉强支撑,可再过百年,宗室人口恐增至十万、数十万,到那时,就算天下风调雨顺,朝廷也会被宗室俸禄拖垮,一旦遭遇天灾人祸,必生大乱!”

朱厚照彻底坐不住了,猛地站起身,走到王守仁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激动:“王爱卿!你说到朕的心坎里了!”

他回到龙椅上,重新坐下,却再也没有了之前的随意,神色凝重:“朕确实想借二王之事,彻底解决宗室问题,可宗室遍布天下,牵一发而动全身,朕迟迟没有下定决心,就是不知道该从何下手。”

“王爱卿,你有什么好办法?”

张永站在一旁,早已听得目瞪口呆。

他跟着皇爷这么久,只知道皇爷想收拾二王,却没想到皇爷的目标是整个宗室!

而王守仁竟然能看透皇爷的心思,还拿出了这么多数据佐证,这份见识,真是绝了!

王守仁躬身道:“陛下,解决宗室问题,不可操之过急,需循序渐进,分三步走。”

“第一步,推行宗室考核之制。”

“规定所有年满十六岁的宗室子弟,无论亲王、郡王还是将军、中尉,每年都需参加朝廷组织的考核,考核内容分为经史、实务两科。”

“经史考《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实务考地方治理、农田水利、军事策略等实用之学。”

“考核分为三等:上等者,可由朝廷任命官职,或获得额外的俸禄赏赐;中等者,维持原有的俸禄待遇;下等者,削减三成俸禄,连续三年下等者,革除宗室身份,贬为庶民。”

“考核的时间、内容、评判标准,皆由朝廷说了算,这样一来,既能选拔出宗室中的贤能之士为朝廷效力,又能名正言顺地削减不合格宗室的俸禄,还能激励宗室子弟勤学务实,避免他们沦为只会享乐的废物。”

朱厚照眼睛一亮,拿起笔在纸上写下 “宗室考核” 四字,点头道:“好办法!这样一来,削减俸禄就有了由头,那些宗室也说不出什么!继续说!”

“第二步,清理不法宗室。”

“陛下可下旨,命各地巡抚、按察使,联合锦衣卫,暗中调查各地宗室的不法行为。”

“比如强占民田、欺压百姓、贪墨地方财政、私藏兵器等,一旦查实,从严处置。”

“对罪大恶极者,直接革除藩位,贬为庶民,没收全部财产;对情节较轻者,削减俸禄、收回部分良田;对安分守己者,不仅不处置,还可适当表彰,给予少量赏赐。”

“这样一来,既能清理掉一批危害地方的宗室败类,腾出朝廷的财政空间,又能安抚那些安分守己的宗室,让他们与不法宗室划清界限,减少改革的阻力。”

朱厚照的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写下 “清理不法”,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这个办法好!宁王、安化王就是最好的例子,正好借他们的案子,杀一儆百!”

“第三步,放开宗室择业限制。”

“太祖爷规定宗室不得从事士农工商,只能靠朝廷俸禄生活,这才导致宗室子弟大多游手好闲,坐吃山空。”

“陛下可下旨,逐步放开宗室的择业限制。”

“允许宗室子弟参加科举、经商、务农、行医,除了不能担任地方军政要职、不能私自离开封地外,其他职业皆可从事。”

“对从事士农工商且有成就者,朝廷还可给予表彰:科举中举者,与平民子弟一视同仁,授予官职;经商纳税多者,赐予牌匾;务农产量高者,给予粮食奖励。”

“这样一来,宗室子弟就能自食其力,不再完全依赖朝廷俸禄,朝廷的财政压力自然就能减轻,久而久之,宗室问题就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王守仁说完,躬身站在原地,等待着朱厚照的决断。

暖阁内一片寂静,只有朱厚照笔尖划过纸张的 “沙沙” 声。

他看着纸上的 “考核、清理、放开” 六个字,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这三个办法,层层递进,既有短期的应急措施,又有长期的根本之策,完美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朱厚照放下笔,抬起头,看着王守仁,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王爱卿,你的这三个办法,真是……”

他话还没说完,殿外突然传来小太监的声音:“皇爷,户部尚书韩文求见,说有赈灾粮草调运的急事禀报!”

朱厚照眉头微皱,看了一眼王守仁,沉声道:“让他在殿外稍等!”

他转向王守仁,压低声音:“王爱卿,你的三个办法,朕觉得可行!只是这其中的细节,还需要好好商议。”

“比如考核的具体内容、清理不法宗室的范围、放开择业的步骤……”

王守仁躬身道:“臣愿为陛下分忧,随时听候陛下传唤,商议具体细则。”

朱厚照点点头,刚要开口,殿外的声音又传了进来:“皇爷,韩尚书说事情紧急,关乎数十万灾民的性命,不能耽搁!”

朱厚照无奈地叹了口气,对王守仁道:“看来只能下次再议了。你先回去,把这三个办法的具体想法写下来,明日呈给朕。”

“臣遵旨。”

王守仁躬身行礼,转身缓步走出暖阁。

看着王守仁离去的背影,朱厚照拿起纸上的 “三策”,嘴角勾起一抹笑容。

有了这三个办法,再加上王守仁这样的贤臣辅佐,解决宗室问题,定能水到渠成!

他对着殿外高声道:“传韩文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