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朕,朱厚照,开局大杀四方 > 第385章 圣威难撼强领旨,西陲赈济启新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85章 圣威难撼强领旨,西陲赈济启新篇

“为什么?陛下!这是为什么啊!”

王缜第一个反应过来,声音里带着哭腔。

“噗通” 一声,他跪倒在地,膝盖重重砸在青石板上,疼得他龇牙咧嘴,却顾不上揉。

他身后的二十多位官员也跟着跪了一地。

刚才的义正词严早已荡然无存。

一个个脸色惨白,眼神里满是恐惧和不解。

“云南、贵州是烟瘴之地啊!苗民凶悍,瘟疫横行,多少官员去了就没能回来!陛下!臣等…… 臣等是言官,不善领兵平乱啊!”

刘大谟趴在地上,声音颤抖着,再也没有了之前 “铁面无私” 的模样。

“不善领兵?”

朱厚照冷笑一声,走到王缜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

“刚才是谁说‘愿学魏征死谏’?是谁说‘为了社稷万死不辞’?”

“现在不过是让你们去安抚边疆,就怕了?”

他转身回到龙椅上坐下,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声音陡然拔高。

“贞观初年,河北道民变四起,人心惶惶,魏征主动请缨前往安抚,仅凭一张嘴就说降了数十万乱民,稳定了河北局势!”

“宋仁宗时期,辽国边境挑衅,包拯奉命出使辽国,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逼得辽国不敢越雷池一步!”

“你们一个个自诩魏征、包拯,把‘忠直’挂在嘴边,难道只敢在朝堂上耍嘴皮子?遇到真刀真枪的事,就吓得腿软?”

王缜张了张嘴,想辩解什么,却发现自己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陛下说的是事实,魏征和包拯确实不止会 “直谏”,更会办实事、担重任。

可他们怎么能和魏征、包拯比?那些人是千古名臣,他们不过是想借着 “直谏” 博名声啊!

“陛下!臣等…… 臣等不是怕事,是真的不熟悉边疆事务啊!”

张泰磕着头,额头很快就红了。

“臣等常年在京城任职,对苗民习性、边疆地理一无所知,去了也是徒劳无功,反而会耽误大事啊!”

“耽误大事?”

朱厚照挑了挑眉,眼神里满是嘲讽。

“刚才你们递奏疏的时候,怎么不说自己不熟悉后宫事务?怎么不说自己对皇后的情况一无所知?”

“那时候你们不是挺有把握的吗?不是敢凭着几句流言就妄议宫闱吗?怎么现在就说‘不熟悉’了?”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冰冷。

“朕看你们不是不熟悉,是根本不想去!只想在京城舒舒服服地当‘清流’,博一个‘忠直’的名声,然后升官发财!”

官员们的脸 “唰” 地一下变得通红,羞愧和恐惧交织在一起,趴在地上不敢抬头。

朱厚照看着他们的样子,心里的火气消了一些,却依旧冷着脸。

“张永!”

“奴婢在!”

张永连忙躬身应道,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笑容。

“你去告诉《大明民报》和《大明军报》的主编。”

朱厚照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把王缜、刘大谟这些‘贤臣’的事迹,好好写写!”

“就说他们主动请缨,要去云南、贵州安抚百姓、平定叛乱,是我大明的‘魏征再世’‘包拯重生’!”

“要让全天下的百姓都知道,朕的朝堂上,有这么一群忠君爱国、勇于担当的好官!”

张永笑眯眯地躬身。

“奴婢遵令!保证把各位大人的‘英勇事迹’写得淋漓尽致,让天下人都知道他们的忠心!”

他心里乐开了花 —— 皇爷这招太狠了!

要是真把这些人的 “事迹” 登在报纸上,他们要是敢不去,或者去了之后办不好事,就成了全天下的笑柄,“沽名钓誉” 的帽子就再也摘不掉了!

王缜听到这话,浑身一僵,彻底绝望了。

他最怕的就是这个!

要是真的被登在报纸上,他就算是死,也得去云南、贵州了!

否则不仅自己身败名裂,连家人都会被人戳脊梁骨!

他猛地抬起头,脸上满是悲壮,咬着牙道。

“陛下!臣等并非怕事,只是云南、贵州之事重大,仅凭臣等二十多人,恐怕难以胜任!”

“臣恳请陛下派一员武将随行,再拨一些粮草兵马,臣等必当竭尽全力,平定叛乱!”

朱厚照看着他,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容。

“哦?你还要兵马?还要粮草?”

“魏征去河北安抚乱民,陛下给了他多少兵马?包拯出使辽国,他们的皇帝给了他们多少粮草?”

“他们靠的是自己的智慧和忠心,不是靠兵马和粮草!”

他往前探了探身子,眼神里闪过一丝凌厉。

“怎么?到了你们这里,就需要兵马粮草了?难道你们所谓的‘忠心’,是要靠朝廷的兵马撑着才能体现?”

“还是说,你们根本就是沽名钓誉,连魏征、包拯的万分之一都比不上?”

“沽名钓誉” 四个字,像一把尖刀,刺穿了官员们最后的防线。

他们最在乎的就是名声,要是被陛下扣上 “沽名钓誉” 的帽子,这辈子就彻底完了!

王缜的身体剧烈颤抖着,嘴唇哆嗦着,却说不出一句反驳的话。

朱厚照的眼神越来越冷,像寒冬腊月的冰锥,扎得他们浑身发疼。

官员们知道,陛下这是铁了心要让他们去云南、贵州了,再反抗下去,只会落得更惨的下场。

张永看在眼里,适时地呵斥道。

“你们这群糊涂蛋!皇爷给你们立功的机会,你们还推三阻四!”

“皇爷的圣旨都下了,难道你们要抗旨不尊?”

“还不赶紧领旨谢恩!难道要皇爷亲自请你们去吗?”

官员们互相看了看,都从彼此的眼睛里看到了绝望。

他们慢慢直起身,整理了一下凌乱的官袍,然后齐齐跪倒在地,声音里带着哭腔,却又不得不强装镇定。

“臣…… 臣等遵旨!谢陛下恩典!”

那声音,悲戚得像是死了爹妈,没有一丝一毫的喜悦。

朱厚照摆了摆手,语气里带着一丝不耐。

“行了,滚吧!三日内启程,要是敢拖延,朕定不饶你们!”

“臣等告退!”

官员们躬身行礼,然后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三回头地走出了暖阁。

走到门口时,他们还能听到暖阁里传来朱厚照冰冷的声音,吓得他们加快了脚步,几乎是逃了出去。

暖阁里终于安静了下来。

朱厚照靠在龙椅上,冷哼一声。

“真把他们惯坏了!以为朕和先帝一样,会任由他们拿捏?”

“一个个拿着‘直谏’当幌子,实则沽名钓誉,这样的人,就该让他们去边疆好好历练历练,看看民间的疾苦,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忠君爱国’!”

张永连忙上前,递上一杯热茶,谄媚地说道。

“皇爷说得对!这些人就是被先帝惯坏了,不知道天高地厚!”

“皇爷这招太高明了!既惩治了他们,又给了他们一个‘立功’的机会,就算他们心里不满,也说不出什么来!”

“而且登报宣传他们的‘事迹’,更是断了他们的后路,让他们想逃都逃不了!”

朱厚照喝了一口热茶,心里的郁气消散了不少。

他想起了李梦阳,要是没有李梦阳严格筛选奏疏,这些人的荒唐奏疏早就递到他面前了,到时候他还得费更多的心思去处理。

“张永。”

朱厚照放下茶杯,说道。

“你去趟奏疏房,告诉李梦阳,他最近做得不错,让他继续好好干。”

“另外,再赏他一百两银子,算是朕的嘉奖。”

“奴婢遵令!”

张永躬身应道,心里暗自佩服 —— 皇爷这是恩威并施啊!既敲打了李梦阳,又给了他甜头,让他更加死心塌地地干活。

张永离开后,朱厚照拿起桌上的奏折,继续批阅。

他知道,处置了这些言官,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他还要处理邵太妃的事,还要盯着安化王和宁王的动向,还要整顿吏治,推行新政。

大明的江山,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去做。

三日后,京城的城门处,二十多位官员背着简单的行囊,脸色惨白地登上了前往云南、贵州的马车。

他们都是七品、八品的小官,平日里在朝堂上也没什么存在感,如今离开京城,自然也没人关注。

只有几个相熟的官员前来送行,脸上满是同情,却没人敢替他们求情 —— 陛下的旨意已下,谁求情谁遭殃。

马车缓缓驶离京城,朝着烟瘴弥漫的西南边疆而去,车厢里传来官员们压抑的哭声。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宁夏,黄沙漫天,烈日炎炎。

一支队伍缓缓驶入宁夏城,为首的是一位身着绯色官袍的官员,面容清瘦,眼神却格外坚定,正是奉命前来赈灾的欧阳铎。

他刚一进城,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 街道两旁,挤满了衣衫褴褛的灾民,他们面黄肌瘦,眼神空洞,有的甚至躺在地上,气息奄奄。

几个灾民看到欧阳铎的官袍,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纷纷围了上来,哭喊着。

“大人!救救我们吧!我们快饿死了!”

“大人!安化王不管我们,您一定要为我们做主啊!”

欧阳铎的心里一沉,他知道宁夏的灾情严重,却没想到会严重到这种地步。

他跳下马车,对着灾民们拱手道。

“诸位乡亲放心!皇上派我来,就是为了赈灾救民!我欧阳铎在这里发誓,一定会让大家有饭吃,有衣穿!”

说完,他转身对着身后的随从道。

“立刻开箱!把朝廷带来的粮草,先分下去,让灾民们先吃一顿饱饭!”

“另外,去通知宁夏府的官员,半个时辰后,在府衙议事!”

随从们齐声应道,连忙开箱取粮。

灾民们看到粮草,顿时爆发出一阵欢呼,眼里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

欧阳铎站在人群中,看着眼前的景象,眼神变得更加坚定 —— 他一定要办好这次赈灾,不辜负陛下的信任,更不能让灾民们失望。

他深吸一口气,朝着宁夏府衙走去。

一场艰巨的赈灾之战,从这一刻,正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