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重生之逆流职场 > 第176章 家中非遗角:把展厅的热闹带回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6章 家中非遗角:把展厅的热闹带回去

第一百七十六章 家中非遗角:把展厅的热闹带回去

周五傍晚,小张刚整理完学生们的“非遗探索卡”,办公桌上的工作微信就接连弹出消息——点开一看,全是城南小学孩子们发来的照片,附带的文字里满是雀跃,最上面一条是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朵朵发的,照片里摆着三张竹编挂饰:歪扭扭的小月亮是她白天编的,旁边两个稍整齐的小鲤鱼,一个染了粉色,一个缀了铃铛。

“小张老师!这是我教妈妈和奶奶编的竹编!奶奶说她好久没碰竹篾了,编的时候手都有点抖,但是特别开心!”朵朵还补了段小视频,镜头里奶奶正拿着竹篾,跟着朵朵的小手慢慢绕,妈妈在旁边举着手机,笑着帮她们递彩色麻绳,桌上还放着白天从博物馆带回来的简易步骤图,边角被小心地折了起来。

小张刚回复完朵朵,又刷到了那个画“彩虹老虎”的男生小宇的消息。照片里,小宇家的书桌被改成了“迷你非遗角”:左边摆着他拓印的十二生肖,有黄色耳朵的老虎、紫色尾巴的兔子;右边贴满了他新剪的剪纸,有带翅膀的小鲤鱼,还有驮着年画娃娃的小火车,最显眼的是一张纸条,上面是小宇爸爸的字迹:“每日非遗小任务,和儿子一起完成一个小作品”。

“老师,我爸爸以前总说剪纸是‘老太太做的事’,昨天我教他剪小鲤鱼,他剪坏了三张纸才剪好,现在天天追着我问,今天要做什么非遗手工!”小宇的话里满是得意,还发了张爸爸笨拙捏竹篾的照片,配文“爸爸的竹编初体验,比我第一次编得还丑”。

消息越刷越多,小张的心里暖暖的。有家长发了孩子教弟弟拓印的照片,两个小家伙的鼻尖都沾了颜料,像两只小花猫;有孩子拍了自己给爷爷奶奶讲“嫦娥奔月”的视频,手里举着博物馆的纹样卡片,讲得有模有样;还有个孩子把家里的旧灯笼找出来,用彩笔在上面画了年画纹样,留言说“要把灯笼挂在门口,让邻居家的小朋友也看看非遗”。

他把这些照片整理成文件夹,刚传到团队群里,刘老师就发来消息:“明天周末,咱们加开的亲子场,不如专门设个‘家庭非遗作品展’,把孩子们在家做的作品摆出来,让更多家庭看看,非遗不只是在博物馆里,还能在餐桌上、书桌上,在一家人的手里。”

小张立刻响应,他给每个发照片的孩子都回了消息,问他们愿不愿意把家里的作品带到博物馆展出。没过多久,就收到了所有人的回复,朵朵说要带奶奶编的竹编,小宇要带爸爸剪的剪纸,还有孩子说要把家里的旧灯笼也搬来。

第二天一早,小张刚到博物馆,就看见门口围了好多家庭。朵朵牵着奶奶的手,手里拎着一个小布包,里面装着三个竹编挂饰;小宇和爸爸一起扛着书桌前的“非遗角”展板,脸上满是期待。家长们凑在一起,互相聊着陪孩子做手工的趣事,孩子们则围着彼此的作品,叽叽喳喳地分享自己的想法,热闹劲儿一点不比开幕当天差。

当小张把朵朵奶奶编的竹编,和展厅里孩子们之前的作品摆在一起时,奶奶凑过来看了看,笑着说:“没想到我这老太婆编的东西,也能进博物馆。以前总怕这些手艺没人要了,现在看着孩子们喜欢,我们大人也跟着学,这下放心了。”

小张看着眼前的景象,忽然想起沈老爷子说的话——最好的传承,是大人带着孩子,慢慢做,慢慢懂。而现在,这份传承,已经从博物馆的展柜里,延伸到了一个个家庭里,延伸到了每个人的心里,像点点微光,慢慢汇聚成了一片明亮的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