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重生之逆流职场 > 第179章 灯海出圈:非遗声浪传远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9章 灯海出圈:非遗声浪传远方

第一百七十九章 灯海出圈:非遗声浪传远方

“非遗灯笼夜”的暖光还没在展厅里凉透,第二天一早就有媒体循着热闹找了过来——市晚报的记者扛着相机,一进门就直奔挂满灯笼的展厅,镜头对着墙上晃动的光影、展柜旁悬着的创意灯笼,连孩子们上次编的竹编荷花都没放过。

“听说这里的灯笼都是孩子跟着非遗传承人编的?”记者握着笔记本,刚跟小张聊两句,就看见老陈正在整理竹篾,立刻凑了过去。老陈拿起一个没糊纸的灯笼骨架,指尖摩挲着竹篾的纹路:“都是孩子们自己绕的篾、糊的纸,有的还加了自己画的纹样,比我编的多了股活气。”说着,他指了指天花板上那盏“老虎灯笼”,“你看那个,孩子特意留了口子贴自己拓的老虎,独一无二。”

记者跟着镜头抬头,正好看见阳光透过红纸,在地面投下小小的老虎影子,连忙按下快门。采访时,朵朵拉着奶奶的手凑过来,举着自己的粉色灯笼说:“这是我和奶奶一起编的,周末我还带同学来看了!”奶奶笑着补充:“以前只知道非遗是老物件,现在跟着孩子动手做,才知道老手艺这么有意思。”

隔天,市晚报的版面就登出了展厅灯海的照片——暖黄的灯笼下,孩子们的笑脸、老陈的竹篾、沈老爷子的年画红纸都清晰可见,标题写着“博物馆灯海藏暖意,非遗手工点亮孩子童年”。文章一经发布,很快被本地公众号转发,有人在评论里说“周末要带娃去打卡”,还有人问“下次非遗课堂什么时候开”,连博物馆的咨询电话都比平时多了好几倍。

更意外的是,周三上午,小张接到了一个来自邻市的电话,对方是一所小学的美术老师:“我们在报纸上看到了你们的灯笼活动,想问问能不能线上学?我们学校的孩子都特别想编非遗灯笼,就是没办法特意跑过去。”

小张握着电话,看着展厅里还没摘下的灯笼,立刻应了下来:“当然可以!我们可以把老陈老师编灯笼的步骤拍下来,再开线上直播,让孩子们跟着学。”挂了电话,他转身就去找老陈和沈老爷子商量,老陈一听要线上教手艺,眼睛都亮了:“线上好啊!不管在哪的孩子,都能看看竹编怎么编,让老手艺走得再远些!”

沈老爷子也跟着点头,已经开始琢磨线上要教什么纹样:“直播的时候,我教孩子们画简单的年画娃娃,不用复杂技巧,拿支马克笔就能画,孩子们肯定喜欢。”

这边刚敲定线上课堂的事,又有本地的幼儿园联系过来,想组织小朋友来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还有几位手工爱好者,特意跑到博物馆,问能不能跟着老陈学基础的竹编技巧。小张忙着对接这些需求时,小宇的妈妈找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张画纸:“小宇说想再编一个灯笼,这次要画小鲤鱼,还说要送给班里没来得及参加活动的同学,请问下次还能来借材料吗?”

小张看着画纸上歪歪扭扭的小鲤鱼,笑着递过一套竹篾和红纸:“材料随时能来拿,要是遇到不会的,还能找陈爷爷问。”小宇妈妈接过材料,转头就看见小宇趴在展厅的桌子上,正跟着老陈学绕竹篾,阳光落在两人身上,连竹篾的影子都透着暖意。

小张走到窗边,看着楼下陆续进来的游客——有人拿着报纸找灯笼展厅,有人带着孩子问非遗课堂的时间,心里忽然明白,那片灯海不仅照亮了展厅,更把非遗的声音传了出去。他拿出手机,给邻市的小学老师发消息:“下周五下午开直播,我们会提前把材料清单发过去,保证孩子们能跟上。”

消息发出去没多久,就收到了对方的回复:“太好啦!孩子们已经开始期待了!”小张抬头看向展厅里的灯笼,风一吹,光影又开始晃动,他知道,这场由灯笼掀起的非遗热潮,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