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东北往事:江湖人生 > 第223章 项目启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尽管那份如同枷锁般的补充协议如同阴云般笼罩在头顶,但商贸城项目这台庞大的机器,还是在各方力量的复杂博弈与相互掣肘中,艰难地启动了。箭已离弦,没有回头路可走。

城东那片曾经遍布低矮平房和小型作坊的土地,如今已被彻底推平,视野豁然开朗。巨大的工地被印着“远景山河”Logo的蓝色挡板围了起来,几台高大的打桩机如同钢铁巨兽般矗立在场地中央,发出沉闷而富有节奏的轰鸣声,将一根根粗壮的混凝土桩基深深砸入北林的土地。土方车辆进进出出,卷起漫天尘土,空气中弥漫着柴油、泥土和钢筋铁锈的粗粝气息。

一场形式大于意义的项目启动仪式,在工地边缘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仓促举行。吴天佑没有露面,只派了他那位沉默寡言的助理作为代表。陈山河作为本地合作方的代表,发表了简短而公式化的讲话,强调了对项目质量的重视和对北林未来的信心,言辞谨慎,避开了所有可能引发联想的敏感词。台下,除了少数几家关系密切的媒体,更多的是各方势力派来观察风向的眼线。

仪式结束,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按照协议,项目公司“北林远景山河”由吴天佑方面派来的一个姓钱的cEo全面负责,此人四十多岁,海外留学背景,言谈举止充满了职业经理人的精致与冷漠,对北林的实际情况几乎一无所知,却牢牢把控着财务审批和重大决策权。

矛盾几乎是从第一天就爆发了。

钱cEo拿着总部的预算,坚持所有主要建材必须采用国际知名品牌,认为这关乎项目“品质形象”。而刘卫东则据理力争,认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应优先考虑性价比和本地供应链的支持,既能降低成本,也能维系北林本地关系。

“刘总,总部的标准不能降低。我们不能为了节省一点成本,牺牲项目的长期价值。”钱cEo扶了扶金丝眼镜,语气没有任何商量余地。

“钱总,北林冬季漫长,你指定的那款进口保温材料未必适合本地气候,而且运输成本和关税会极大增加预算。我们本地有几家质量过硬的厂家,完全能满足要求,价格只有进口的一半!”刘卫东寸步不让。

类似的争论在工程分包、人员招聘等各个层面不断上演。吴天佑的人要的是绝对控制和对总部标准的严格执行,而陈山河的人则要守住实际操作的阵地,确保项目离不开他们的根基。

陈山河对此心知肚明,但他没有直接介入这些日常争吵。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另一条更隐蔽的战线上。他授意刘卫东,利用其在北林多年经营的人脉,绕过项目公司的正式采购流程,与几家核心的本地建材供应商、土方工程队签订了秘密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约定了优先供应权和优惠价格。同时,让耿大壮手下信得过的老兄弟,以“劳务派遣”或“安保服务”等名义,大量进入项目工地,占据了关键的操作岗位和信息节点。

表面上,项目在吴天佑派来的职业经理人指挥下按部就班地推进;暗地里,项目的命脉——供应链和执行力,正被陈山河用另一种方式,一点点地攥回手中。工地上的每一个本地工头,每一辆运输车的司机,甚至负责看守材料的保安,都可能只听从来自“山河哥”的指令。

王建军的目光也从未离开。他的手下化装成各种身份,混在工地外围的商户、摊贩甚至求职者中,密切关注着工地的动静,记录着车辆往来、人员聚集情况,试图从中找到非法集资、暴力施工或者偷税漏税的蛛丝马迹。他能感觉到这个项目平静表面下的暗流汹涌,却暂时无法抓住那根能将一切串联起来的线。

项目启动了,但它更像一个被多方势力注入不同意志的怪胎,在一种极其脆弱而危险的平衡中,向着未知的方向蹒跚前行。陈山河站在自己办公室的窗前,远远眺望着那片尘嚣日上的工地,眼神冰冷。

他知道,与吴天佑的战争,已经从谈判桌转向了这片广阔的工地。这里,将成为新的战场。而他,必须在这里,守住自己的根基,找到反击的机会。启动,只是漫长煎熬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