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韵微光特殊儿童非遗康复中心”正式运营后,陈曦与“忠犬联盟”的三位伙伴没有将日常工作完全交给教职工,而是定下了“每周固定陪伴日”——每周三下午,四人都会放下手头事务,走进中心的各个功能区,以普通志愿者的身份,陪伴孩子们参与非遗创作、康复训练,用最纯粹的耐心与温柔,守护这些特殊“星星”的成长。对特殊儿童而言,陪伴是最好的疗愈,而这份陪伴,需要足够的耐心、细心与爱心,这正是陈曦四人始终坚守的初心。
陈曦:用倾听与包容,温暖敏感的心灵
陈曦的陪伴重点,是那些性格内向、情绪敏感的孩子。第一次陪伴日,她便注意到了角落里的女孩安安。安安患有轻度自闭症,不喜欢与人交流,总是独自抱着一个毛绒小熊,眼神游离,对周围的一切都显得漠不关心。非遗创作课上,其他孩子都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创作,只有安安坐在原地,一动不动。
陈曦没有贸然上前打扰,而是搬了一把椅子,坐在安安身边,静静地看着她怀里的小熊,轻声说道:“安安的小熊真可爱,它叫什么名字呀?”安安没有回应,依旧低着头。陈曦没有放弃,继续用温柔的语气分享着自己的故事:“我小时候也有一个小熊玩偶,每天都抱着它睡觉,它就像我的好朋友一样。”
就这样,陈曦每天都坐在安安身边,轻声地和她说话,分享生活中的趣事,从不强迫她回应。直到第三周陪伴日,当陈曦再次说起“幸福树”的新芽时,安安突然抬起头,小声说道:“我见过……绿色的。”
这是陈曦第一次听到安安说话,她心中满是惊喜,却没有表现得过于激动,只是温柔地笑着说:“安安见过幸福树呀?它是不是长得很高,有很多绿色的叶子?”安安点了点头,又补充道:“还有小鸟……在树上唱歌。”
从那以后,安安渐渐愿意和陈曦交流了。陈曦会带着安安去庭院的种植区,一起观察花草的生长;会陪安安坐在感官花园里,闻着薰衣草的香味,听着鸟鸣声;会和安安一起参与羌绣创作,安安虽然动手能力不强,但对色彩有着独特的感知力,陈曦便让她负责挑选丝线颜色,自己则帮忙穿针引线。
有一次,安安在羌绣时不小心戳到了手指,虽然只是轻微的划伤,她却突然情绪失控,大哭起来,把绣布扔在地上。陈曦立刻抱住安安,轻轻拍着她的后背,温柔地安抚道:“安安不怕,只是一点点小伤口,我们处理一下就好了。没关系的,每个人都会犯错,陈曦姐姐小时候也经常戳到手指呢。”
在陈曦的安抚下,安安渐渐平静下来。陈曦带着她去医疗室处理伤口,然后拿着绣布,耐心地教她如何正确握针、走线。“我们慢慢来,不着急,安安一定能做得很好。”陈曦的鼓励让安安重拾信心,她小心翼翼地拿起针,继续完成自己的作品。
当安安的第一幅羌绣作品——一朵色彩鲜艳的小花完成时,陈曦特意为她举办了一个小小的“作品展示会”,邀请中心的老师和其他孩子一起欣赏。看着大家赞赏的目光,安安的脸上露出了羞涩的笑容,主动说道:“这是我和陈曦姐姐一起做的。”
陈曦知道,对这些敏感的孩子来说,陪伴不是急于求成的改变,而是耐心的等待与包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温暖的陪伴与坚定的支持,让他们感受到被爱、被尊重。”陈曦说道。
苏医生:用专业与温柔,守护身体的成长
苏医生的陪伴,始终围绕着“健康守护”展开。作为专业的健康专家,她不仅关注孩子们的康复训练,更注重他们的日常健康与生活习惯。每周陪伴日,她都会穿梭在康复训练室、餐厅、庭院等各个区域,细心观察孩子们的身体状况,及时提供帮助与指导。
在物理治疗室,苏医生会陪着肢体功能障碍的孩子进行训练。小宇是一名脑瘫患儿,右手协调能力不佳,走路也有些不稳。每次训练时,苏医生都会耐心地搀扶着他,指导他正确的发力方式。“小宇,慢慢来,先站稳,再迈出脚步,苏医生会一直陪着你。”苏医生的声音温柔而坚定。
为了让训练更有趣,苏医生还将康复训练与游戏结合起来。她会在地面上贴上彩色的贴纸,让小宇沿着贴纸的路线行走,训练平衡能力;会用竹编的小球和小宇一起玩抛接球游戏,训练手部协调能力。“小宇真棒!又进步了一点点!”每次小宇完成一个训练目标,苏医生都会及时给予表扬,让他充满动力。
除了康复训练,苏医生还非常注重孩子们的饮食健康。在餐厅,她会仔细查看孩子们的饭菜,确保营养均衡、易于消化。对于有吞咽困难的孩子,她会亲自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咀嚼、吞咽,避免发生危险;对于挑食的孩子,她会用有趣的方式介绍食物的营养价值,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食物。
有一次,苏医生发现孩子朵朵吃饭时总是含着食物不咽,询问家长后才知道,朵朵因为小时候呛过食,对吃饭产生了恐惧。苏医生没有强迫朵朵进食,而是先陪她玩“食物认知游戏”,让她了解不同食物的名称、颜色和口感;然后亲自示范如何正确咀嚼、吞咽,让她感受到吃饭是安全的;最后,她还和朵朵一起比赛吃饭,让吃饭变得更有趣。
在苏医生的耐心陪伴与指导下,朵朵逐渐克服了对吃饭的恐惧,不仅能正常进食,还变得不挑食了。“苏医生,我今天吃了青菜和胡萝卜,它们很好吃!”朵朵兴奋地对苏医生说。
苏医生还会利用陪伴时间,教孩子们一些简单的健康知识与自我保护技能。她会带着孩子们做健康操,教他们如何正确洗手、刷牙,如何保护眼睛和耳朵。“健康是成长的基础,我们不仅要帮助孩子们恢复身体功能,还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学会自我保护,这对他们的一生都很重要。”苏医生说道。
林砚舟:用技艺与创意,点燃创作的热情
林砚舟的陪伴,始终与非遗创作紧密相连。作为非遗传承人,他最擅长用精湛的技艺与有趣的创意,点燃孩子们的创作热情,让他们在非遗学习中收获成就感与快乐。
在竹编工坊,林砚舟会陪着孩子们一起学习竹编技艺。他会根据每个孩子的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作品,从最简单的竹编挂件到复杂的竹编小动物,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项目。
乐乐是一名自闭症男孩,对重复性行为有很强的耐心,但动手协调能力较弱。林砚舟为他设计了“竹编手链”的创作项目,步骤简单、重复性强,非常适合乐乐。林砚舟会手把手地指导乐乐摆放竹丝、编织纹路,耐心地纠正他的错误。“乐乐,你看,这样交叉编织,就能做出漂亮的纹路了。”林砚舟的语气温柔而有耐心。
乐乐学得很认真,虽然手指有些笨拙,但一直努力地模仿着林砚舟的动作。当第一条竹编手链完成时,乐乐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林砚舟为他戴上手链,大声表扬道:“乐乐真棒!这条手链编得特别漂亮,是独一无二的!”
为了让非遗创作更有创意,林砚舟还会鼓励孩子们大胆发挥想象,将自己的想法融入作品中。他会带着孩子们去庭院观察“幸福树”的形态、花草的样子,让他们从自然中寻找创作灵感;会让孩子们将自己喜欢的图案、颜色融入竹编、羌绣作品中,打造专属的非遗文创。
有一次,林砚舟带着孩子们创作“幸福树”主题竹编作品。孩子们纷纷发挥想象,有的编织出长满果实的幸福树,有的编织出有小鸟栖息的幸福树,还有的编织出带着笑脸的幸福树。林砚舟看着孩子们的作品,心中满是欣慰:“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创造力,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让他们在创作中感受非遗的魅力,收获成长与快乐。”
林砚舟还会将孩子们的优秀作品进行加工改造,制作成实用的生活用品或精美的文创产品,在公益平台上展示、售卖。当孩子们知道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人看到、认可,甚至能为中心筹集资金时,创作的热情更加高涨了。
沈亦舟:用镜头与故事,记录成长的瞬间
沈亦舟的陪伴,是用镜头记录孩子们的每一个成长瞬间,用故事传递他们的坚强与美好。每周陪伴日,他都会背着相机,穿梭在中心的各个角落,捕捉孩子们的笑容、努力的身影、进步的瞬间。
在非遗创作工坊,他会记录下孩子们专注创作的样子:有的孩子皱着眉头思考,有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操作工具,有的孩子完成作品后露出开心的笑容;在康复训练室,他会记录下孩子们努力训练的身影:有的孩子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站起来,有的孩子为了完成一个训练目标,汗流浃背却从不放弃;在庭院里,他会记录下孩子们玩耍嬉戏的瞬间:有的孩子在草坪上奔跑,有的孩子在感官花园里闻着花香,有的孩子在种植区采摘蔬菜。
沈亦舟的镜头总是充满温度,他会耐心地等待最佳拍摄时机,用最温柔的视角,展现孩子们最真实、最美好的一面。他从不打扰孩子们的活动,而是像一个默默的守护者,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成长与蜕变。
除了拍摄照片和视频,沈亦舟还会采访孩子们,听他们分享自己的故事、想法和愿望。他会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引导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感受:“你喜欢非遗创作吗?”“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你觉得自己最棒的地方是什么?”
乐乐以前从不与人交流,但在沈亦舟的耐心引导下,他渐渐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我喜欢竹编,竹丝很软,编织的时候很开心。”“我最大的愿望是编一棵很大的幸福树,送给陈曦姐姐、苏医生、林老师和沈老师。”乐乐的话语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真诚。
沈亦舟将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整理成“成长日记”,定期在基金会的新媒体平台发布,还制作成纪念册,送给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当家长们看到孩子的进步与成长时,眼中满是感动与欣慰。“谢谢沈老师,让我们看到了孩子最美好的一面,也让我们更有信心陪伴孩子一起成长。”一位家长说道。
沈亦舟还将孩子们的故事改编成短视频脚本,邀请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拍摄“非遗康复小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剧情,让更多人了解特殊儿童群体,关注他们的需求与成长。“镜头的力量,在于传递温暖与希望。我希望通过我的镜头,让更多人看到这些孩子的坚强与美好,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关注、理解与支持。”沈亦舟说道。
夕阳西下,陪伴日接近尾声。陈曦四人坐在庭院的“幸福树”下,看着孩子们开心的笑脸,心中满是欣慰与温暖。这一下午的陪伴,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却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爱与希望的种子;或许没有立竿见影的改变,却在日复一日的耐心守护中,见证着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
对陈曦四人而言,陪伴特殊儿童的过程,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他们学会了更有耐心地对待生活,更温柔地对待他人,更坚定地坚守公益初心。他们知道,陪伴是一场漫长的旅程,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与付出,但只要能看到孩子们的笑容、见证他们的成长,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未来,他们会继续坚守“每周固定陪伴日”的约定,用耐心与温柔,陪伴这些特殊的孩子走过成长的道路,让他们在非遗的光芒中、在爱的陪伴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彩,让公益的微光照亮每一个角落,让一生圆满的故事在温暖与守护中愈发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