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西安西安古城密档 > 第241章 愈合·新生之路.10. [方向]各自的使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1章 愈合·新生之路.10. [方向]各自的使命

10. [方向]各自的使命

古城的冬天,终于在几场悄无声息的落雪后,真正降临了。雪花覆盖了钟楼广场新铺的青石板,掩盖了昔日爆炸留下的最后一丝焦痕;覆盖了城墙垛口,柔化了那些战争遗留的弹孔轮廓;也覆盖了档案馆院中那几株老槐树的虬枝,为这片寂静之地增添了几分纯净与肃穆。

严寒并未阻挡西安新生的步伐。大华纱厂的机器依旧日夜轰鸣,烟囱冒出的滚滚浓烟,在白雪皑皑的天空下显得格外醒目;学校的教室里炉火熊熊,孩子们的读书声穿透风雪,愈发显得清脆而富有生机;街道上扫雪的人群干劲十足,彼此招呼着,呵出的白气交织成一幅充满活力的市井画卷。一种扎扎实实的、属于人民的日常生活,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重新建立起来。

江静云踩着咯吱作响的积雪来到档案馆,掸去肩头的雪花,如同掸去一夜的寒梦。库房里的空气比外面更加阴冷,混合着纸张、墨水和灰尘的气息,形成一种独特的、凝固般的氛围。她呵了呵冻得有些发僵的手指,戴上手套,走向昨天尚未整理完的那排档案架。

今天要处理的,是一批新接收的、关于西安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工作的文件。纸张是崭新的,油墨气味尚未散尽,上面记录着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民主人士代表的名字,讨论着恢复生产、发展文教、改善民生的具体提案。这些充满生气的文字,与旁边那些记录着旧政权昏聩无能、贪腐横行卷宗,形成了跨越时代的鲜明对比。

江静云仔细地将一份份文件分类、编号、登记。她的动作不疾不徐,目光专注。当她看到一份关于在工厂区兴办工人夜校、扫除文盲的提案时,指尖微微停顿。她想起不久前在报纸上看到的,工人们下班后夹着课本、兴高采烈走向夜校的照片。一种难以言喻的欣慰感,如同暖流,悄然浸润着她曾被冰封的心田。

她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记录者和整理者。通过这些档案,她仿佛亲手触摸着这座古城新生的脉络,见证着一段崭新历史如何在一张白纸上被精心绘制。守护这些档案,让它们井然有序,让后人有据可查,让历史不被歪曲、不被遗忘——这,就是她在新时代找到的、无可替代的使命。她的战场,没有硝烟,却关乎记忆的存续与真相的传承。这份工作,清冷,寂寞,却与她内心的节奏无比契合,让她感到一种沉静而深远的满足。

下午,她照例去医院探望赵致远。病房里生了炉子,比库房暖和许多。赵致远的精神似乎比前几日又好了一些,矮几上摊放的不是古籍,而是几份近期出版的《群众日报》和《西安日报》,上面有关于新中国文化建设方针的社论,以及一些介绍苏联先进经验的译文摘要。他的目光在这些文字间缓慢移动,时而停留,时而微微蹙眉,似乎在努力理解着这些全新的概念和词汇。

护士长悄悄告诉江静云,赵先生最近对这类涉及文化政策、图书管理、甚至是扫盲运动的文章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虽然他无法表达,但当他听到相关词汇时,眼神会明显亮起来,手指也会下意识地指向相关内容。

江静云心中了然。她在床边坐下,没有打扰他的阅读,只是静静地陪着。过了一会儿,她拿起一份报纸,指着上面一篇关于“整理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报道,轻声读了起来。报道中提到,新政权高度重视保护古代典籍,计划在有条件的城市设立专门的古籍修复与研究中心,让沉睡在库房里的文化瑰宝为新时代服务。

她读得很慢,一边读,一边观察着赵致远的反应。

他的呼吸渐渐变得有些急促,目光紧紧跟随着她手指划过的那一行行字。当听到“古籍修复”、“研究中心”、“文化瑰宝”、“服务新时代”这些字眼时,他那只好不容易恢复了些许活动能力的手,开始微微颤抖,似乎想抓住什么,又想表达什么。

他猛地抬起眼,望向江静云,眼神里充满了急切,喉咙里发出“嗬嗬”的、被堵住的声音。他看看报纸,又看看江静云,再看看自己那只不听话的手,脸上浮现出痛苦而焦灼的神情。

江静云放下报纸,平静地迎着他的目光,缓缓说道:“致远,我明白。那些古籍,那些承载着我们民族记忆的文字,需要有人去唤醒,去整理,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重新活过来,发挥作用。你懂它们,你能做到。”

她的话语,像一把钥匙,似乎瞬间打开了他内心某种纠结。他眼中的焦灼慢慢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异常明亮的、近乎燃烧的坚定。他不再试图发出声音,也不再费力地比划,只是深深地看着江静云,然后,极其缓慢地、却又无比郑重地,点了一下头。

一点。足矣。

在这一刻,两人之间仿佛完成了一场无声的仪式。江静云在档案馆守护官方记录与城市记忆,赵致远则在病榻这一方天地里,以他残存的学识和意志,致力于唤醒沉睡的文化遗产。他们的战场不同,方式各异,却都指向同一个目标——为这个新生的国家、这座重生的古城,夯实文化的根基,接续历史的血脉。

方向,已然明确。使命,各自在肩。

窗外,雪不知何时已经停了。铅灰色的云层裂开一道缝隙,一缕稀薄的、却带着暖意的冬日阳光,斜斜地照射进来,恰好落在赵致远枕边那份摊开的报纸上,也照亮了他眼中那簇不灭的、为文化传承而燃起的火焰。

江静云看着这缕阳光,心中一片澄澈。个人的伤痛与悲欢,已然融入时代奔涌向前的洪流。她和赵致远,就像两颗被浪潮推向岸边的石子,在各自的位置上沉淀下来,成为了新生的、更为广阔的海岸线的组成部分。

岁月,将在这明确的方向下,悄然流转,留下新的年轮。而他们,将用自己的方式,见证并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