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西安西安古城密档 > 第242章 第二部:坚守·岁月见证1. [年轮]十年一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2章 第二部:坚守·岁月见证1. [年轮]十年一瞬

第二部:坚守·岁月见证

1. [年轮]十年一瞬

光阴荏苒,如同渭河之水,默然东流,不经意间便已冲刷过十个春秋的河床。

一九五八年的深秋,西安城的天空似乎比十年前更高远,也更忙碌了些。曾经略显稀疏的电线杆如今已是蛛网密布,将动力与信息输送到城市的各个角落。街道两旁,五十年代初栽下的梧桐树已亭亭如盖,金黄的叶片在秋风中旋舞,落满了拓宽了不少的柏油路面。叮当作响的有轨电车取代了部分人力车,穿着蓝色、灰色工装的人群骑着自行车,如同潮水般在上下班时段涌过街头,车铃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充满活力的城市交响。

城市的轮廓也在悄然改变。城墙依旧巍然矗立,守护着历史的根脉,但城墙内外,已是一番新貌。城东的工业区规模扩大了一倍不止,大华纱厂、人民面粉厂的旁边,矗立起了新的机床厂、纺织机械厂,厂房连绵,烟囱林立,机器的轰鸣声日夜不息,俨然成为古城新的力量源泉。昔日荒芜的城郊,出现了大片排列整齐的工人新村,红砖灰瓦,虽然朴素,却洋溢着安居乐业的气息。

学校数量翻了几番,新建的校舍里书声琅琅。扫盲运动取得了显着成效,街头巷尾贴着醒目的大字标语,许多原本目不识丁的工人、农民,如今也能磕磕绊绊地读报、写信了。一种“劳动光荣、知识有用”的新风尚,如同清新的空气,弥漫在社会各个阶层。

这十年,是夯基垒台、锐意建设的十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在西安这片热土上,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工厂、学校、医院和道路。古都西安,正从一个消费型的旧城市,稳步向着生产型的新工业城市转型,它的脉搏,与新中国的建设步伐同频共振。

在这飞速流转的时代年轮下,有些人与事,却仿佛沉淀在了时光的深处,以另一种节奏,默然前行。

西安市档案馆依旧坐落在那栋日渐显得低矮、朴旧的楼房里,与周围逐渐长高的新建筑相比,它更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库房内的光线依然昏暗,档案架愈发密集,空气中沉淀的纸张与岁月混合的气息,也愈发醇厚,甚至带上了一丝樟木和防虫药草的淡淡味道。

江静云已是这里不折不扣的骨干,甚至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活字典”。她依旧穿着洗得发白的深蓝色工作服,戴着袖套和手套,日复一日地埋首于浩瀚卷宗之间。只是,她的动作比十年前更加沉稳老练,目光也更加锐利深邃。她能仅凭纸张的质地、墨迹的色泽、甚至装订的方式,大致判断出档案的年代和来源;她能迅速从杂乱无章的文件堆中,理出清晰的头绪,找到那份最关键的依据。

这十年间,经她手整理、编目的档案,早已超过了万卷。从解放初期的军管会文件,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蓝图;从旧政权遗留下的混乱记录,到新政府各个部门规范有序的文书……她如同一位耐心的织工,用这些看似冰冷的纸页,一丝一缕地编织着这座城市新生与发展的完整记忆。她的名声,在省内档案系统内悄然传开,都知道西安有位江科长,业务精湛,为人低调,对档案有着超乎常人的敬畏与洞察。

她的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着一本厚厚的、自己编写的“特殊档案索引”。其中,有一个她用红笔轻轻圈注的编号:ZK-4905-01。那是那个深紫色檀木匣的代号。十年来,它一直安静地躺在库房深处那个特定的架位上,除了定期除尘检查,她从未轻易动过。她知道,有些记忆,需要等待合适的时机才能开启。守护它的存在,知晓它的价值,让它在这片历史的海洋中安然沉睡,等待未来那双真正需要它的眼睛——这是她为自己设定的,超越日常工作的、一项静默而神圣的使命。

同样在岁月中沉淀的,还有市立医院康复病区里的赵致远。

他的身体状况依旧不容乐观,离不开病床和轮椅,言语功能几乎完全丧失。但十年坚持不懈的康复训练和认知刺激,在他身上留下了顽强的印记。他那原本完全瘫痪的右手,如今已能进行一些极其缓慢、却目的明确的动作,比如,翻动书页。他那曾经空洞的眼神,如今在阅读时,会流露出一种沉浸在思考中的专注光芒。

他的“战场”,早已从最初简单的地方志、古籍,扩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文化局的同志,如今会定期送来一些需要甄别的古代文献拓片、有待考证的地方文史资料片段,甚至是一些翻译过来、需要研判价值的苏联及东欧国家的文化理论文章。他的病床矮几上,总是堆放着各种资料、卡片和那支用得快要捏不住的短铅笔。

护士长和几位老护士,成了他最得力的“翻译官”和“记录员”。她们能通过他眼神的停留、手指的轻微指示、甚至呼吸节奏的变化,大致理解他的意图,并在卡片上记录下来。那些歪歪扭扭、由他人代笔却凝聚着他心血的卡片,被仔细整理好,送回文化局,往往能解开某个学术疑点,或为一项文化政策提供宝贵的历史依据。

他像一棵被雷击过、仅存部分根系却依然顽强汲取养分的老树,以近乎奇迹的方式,在这寂静的病室里,持续散发着微弱却纯粹的文化热能。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关于生命韧性、关于知识力量的无声史诗。

秋阳透过病房的窗户,暖融融地照在赵致远花白的鬓角上,也照在那些摊开的、散发着墨香的资料上。他微微眯着眼,手指在某一页上缓缓移动,似乎在追寻着一段遥远的历史线索。

窗外,远处工厂传来的富有节奏的机器轰鸣声,与近处校园里隐约的广播体操音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个时代特有的背景音。

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但对于这座古城,对于深藏于其间的个体而言,却是一段用奋斗、坚守与新生共同刻下的、无比坚实的年轮。未来的路还长,而那些需要被深藏守护的秘密,以及漫长岁月中即将到来的更多见证,都在这流转的年轮中,悄然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