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西安西安古城密档 > 第245章 坚守.岁月见证.4. [风波]历史的考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5章 坚守.岁月见证.4. [风波]历史的考验

4. [风波]历史的考验

时间的洪流奔涌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西安城的面貌在持续改变,新的建筑如同雨后的春笋,更多的工厂、学校、医院拔地而起,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高涨,标语口号铺天盖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雄心、干劲与日益紧绷的气息。一种新的、更为复杂的政治气候,如同悄然变化的季风,开始影响社会的各个层面。

就在赵致远依旧沉浸在他那片与世无争的、由故纸堆和残破拓片构筑的学术世界里,凭借着他那破碎却坚韧的意志,为古都的文化大厦默默添砖加瓦之时,一场他几乎无法感知、却与他过往紧密相连的风波,正悄然掀起。

风波的焦点,落在了吴忠友身上。

这位曾在解放西安的关键时刻,毅然选择光明、提供了至关重要情报的原国民党参谋,凭借其专业能力和在起义中的贡献,在新政权中获得了妥善安置。先是因为身体原因,返回原籍——广东肇庆休养,几年后,身体稍微恢复正常,他便迫不及待地回到西安,这个他始终难以割舍的第二故乡。回西安后,他被安排在文化教育领域担任着咨询和翻译工作。他为人低调,勤恳敬业,本以为可以将曾经那段不甚光彩的过往彻底埋葬,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

然而,历史的复杂性,就在于它从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身处其漩涡的个体。随着“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日益响亮,对人员历史背景的审查也日趋严格和扩大化。吴忠友那段无法抹去的、曾在国民党军队服役并担任参谋的经历,如同一道旧伤疤,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被无情地揭开,暴露在炽热的聚光灯下。

起初,只是一些含沙射影的议论,出现在他所在单位内部的学习会上。有人“提醒”要“注意清理隐藏在人民内部的旧渣滓”。接着,几张匿名的大字报贴了出来,用醒目的、歪歪扭扭的墨字,指控吴忠友是“假起义、真潜伏”、“混入革命队伍的定时炸弹”,要求组织对其进行“彻底清算”。

很快,一个由上级派出的“历史问题审查小组”进驻了吴忠友的单位。他被暂时停止了工作,要求“隔离审查,交代问题”。审查人员一遍又一遍地追问他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具体职务、所做所为、起义的“真实动机”,以及“是否还有未交代的同伙和秘密联络渠道”。

巨大的压力如同黑云压城,向吴忠友袭来。他一遍遍地书写材料,反复陈述自己当年是如何在目睹国民党腐败无能、深受陆明远、赵致远等人感召后,幡然醒悟,决心弃暗投明的经过。他详细描述了提供“黄河防线”漏洞情报和“长庚计划”的过程,强调了这是经过“长安小组”策划、并由组织确认的功绩,还拿出了组织颁发的特等功证书和“模范情报工作者”荣誉称号的证书。

然而,在那种“怀疑一切”的氛围下,他的辩解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审查人员更倾向于相信那些缺乏实证的指控,认为他的起义是“投机”、“迫于形势”,甚至可能是更险恶的“长期潜伏”。他过往的功绩,在此时反而成了需要被“重新审视”的疑点——为何一个国民党参谋能如此轻易地获取核心情报?这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大的阴谋?

吴忠友被孤立了。昔日的同事对他避之唯恐不及,生怕被牵连。他独自待在临时安排的审查房间里,面对着冰冷的墙壁和更冰冷的质问,心力交瘁。往日的儒雅从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深刻的疲惫、委屈,以及一种对命运无常的茫然。他不怕审查,他自问无愧于心,但他恐惧于这种不被信任的氛围,恐惧于自己当年的正确选择,竟在今日成了洗刷不掉的“原罪”。

消息如同暗流,悄然传递。江静云是在一次去文化局下属单位查阅资料时,偶然从一个相熟的老干事那里,听到了关于吴忠友被审查的风声。那一刻,她正在翻阅一份五十年代初的干部登记表,手指恰好停在一个名字上。听到这个消息,她的手指微微一顿,心头猛地一沉。

她立刻想起了当年赵致远是如何精准地“解码”吴忠友的内心,想起了白曼琳是如何巧妙地周旋获取信任,想起了陆明远是如何最终确认吴忠友的可靠性并成功策反。这一切,她都曾是亲历者或近距离的见证者。吴忠友的起义,绝非投机,那是经过严密考察、冒着巨大风险才取得的成果,是“长安小组”辉煌战绩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她也立刻意识到,在这种风向之下,仅仅依靠吴忠友个人的辩解,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强有力的、来自当年的、组织内部的证明。

一股义愤与责任感,在她胸中油然而生。她几乎可以想象吴忠友此刻所处的困境,那是一种被历史洪流裹挟、孤立无援的窒息感。

她没有声张,默默结束了查阅工作,返回档案馆。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库房里熟悉的寂静此刻却让她感到一丝烦躁。窗外,高音喇叭里正在播放着激昂的社论,与库房内的沉寂形成了尖锐的对比。

她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库房深处,那个存放着 ZK-4905-01 档案盒的角落。

那里,沉睡着最原始、最真实的记录。关于吴忠友的策反过程,关于他的每一次情报传递,关于组织对他的最终确认和高度评价……一切的一切,应该都静静地躺在那个深紫色的檀木匣里,由陆明远亲手写下,由她亲手守护。

那是击碎一切不实指控最有力的武器。

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主动出示这样的材料,尤其是涉及如此敏感的历史和人物,需要极大的勇气,也伴随着不可预知的风险。这无异于将自己也推到了风口浪尖。

江静云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眉头紧锁。她的内心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一方面,是明哲保身的本能,是多年来在档案馆养成的谨慎习惯;另一方面,是对于历史真相的扞卫,是对战友清白的维护,是内心深处那份从未熄灭的、对于正义和公道的执着。

她知道,赵致远如果神智清醒,也一定会支持她这么做。他们当年共同为之奋斗的,不就是一个能够实事求是、善待功臣的新社会吗?

风波已起,考验的不仅是吴忠友的过往,也在考验着每一个知情者的良知与勇气。

江静云深吸一口气,眼神逐渐变得坚定。她站起身,走向那个熟悉的档案架。有些证明,必须在关键时刻给出,无论需要承担怎样的后果。真金,岂能蒙尘?清白,必须扞卫。这场历史的考验,她决定,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