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无畏]真金的证明
决心既下,便再无犹豫。江静云没有立刻冲动地跑去审查小组,她知道,在这种敏感时期,空口无凭的证言毫无力量,甚至可能引火烧身。她需要最确凿、最无法辩驳的证据。而证据,就沉睡在库房深处那个编号 ZK-4905-01 的档案盒里。
她没有选择人迹罕至的深夜,那反而显得鬼祟。而是在一个工作日的上午,库房里同事们都在各自忙碌时,她像进行一项极其普通的调阅工作一样,平静地走向那个特定的档案架。她的心跳得有些快,但步伐稳健,表情如常。她取出钥匙——这把钥匙她一直随身携带,从未离身——打开了那个存放重要档案索引和部分核心资料抽屉的锁,从中取出了 ZK-4905-01 的登记卡和调阅单,按照规范流程,一丝不苟地填写了事由:“核实特定历史时期相关人员信息”。
然后,她走到那个熟悉的架位前,踮起脚,将那个深紫色的檀木匣取了下来。入手依旧是那份熟悉的沉甸甸的感觉。她没有在库房内打开,而是捧着它,走向李主任的办公室。这件事,必须让直属领导知晓。
李主任看到她捧着这个他虽未亲眼见过、却隐约知道其特殊存在的木匣进来,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变得凝重。他挥手示意正要进来汇报工作的另一名下属稍等,关上了办公室的门。
“静云,这是……”李主任的目光落在檀木匣上。
“主任,”江静云将木匣轻轻放在办公桌上,声音清晰而平静,“这是原‘长安小组’的核心密档。现在,吴忠友同志因为历史问题受到审查,我认为这里面有能够证明他起义真实性、功绩以及组织对他最终评价的关键记录。我请求,允许我调阅其中相关部分,并以此为依据,向审查小组提供证明。”
李主任沉默了片刻,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他当然知道吴忠友的事,也知道当前的风向。江静云此举,无疑是有风险的。
“静云,你想清楚了吗?”李主任的声音很低沉,“这个时候,出面为一个有‘历史问题’的人作证,而且动用的是这样一份敏感档案……”
“我想清楚了,主任。”江静云迎着他的目光,眼神清澈而坚定,“吴忠友的起义,是经过‘长安小组’严密考察、并由组织确认的。他的功绩,白纸黑字记录在案,陆明远同志亲自核实。也是后来得到组织认可和肯定,并获得奖励和荣誉称号的。如果我们这些知情者、这些掌握着真相的人,因为畏惧风险而选择沉默,那才是对历史、对同志最大的不负责,也违背了我们档案工作‘存史资政、秉笔直书’的原则。真金不怕火炼,我相信这份档案能说明一切。”
她的语气并不激昂,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和基于事实的绝对自信。
李主任看着她,看着这个平日里沉静如水、此刻却目光如炬的下属,终于缓缓点了点头。“好。你按程序办理。需要馆里出具什么手续,我来协调。” 他选择了相信她的判断,也选择了承担随之可能而来的责任。
江静云感激地看了李主任一眼,然后,就在李主任的见证下,她郑重地打开了那个尘封十余年的檀木匣。
匣盖开启的瞬间,一股混合着陈旧纸张、淡淡墨香和岁月沉淀的气息弥漫开来。里面,是码放整齐的、各式各样的纸页。江静云没有去翻动其他,她的目标明确。她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避开那些记录着牺牲战友事迹、饱含血泪的页面,精准地找到了关于吴忠友(代号“清溪”)的部分。
那是陆明远的笔迹。纸张已经泛黄,但墨迹依旧清晰。上面详细记录了赵致远对吴忠友心理状态、政治倾向的分析判断;记录了白曼琳与吴忠友接触、建立信任的过程;记录了陆明远和赵致远最终与吴忠友摊牌、吴忠友入党宣誓并交出“黄河防线”薄弱点情报、以及后续多次提供有价值信息(包括“长庚计划”线索)的具体时间和内容;最后,是陆明远亲笔写下的结论性评价:“吴忠友同志,深明大义,弃暗投明,其所提供情报价值巨大,经受了考验,可信可靠。”
字字千钧,铁证如山!
江静云仔细地将这几页关键档案,使用了档案馆备用的照相复制设备,进行了复印,并在复印件上加盖了档案馆的证明公章,附上了详细的档案来源说明和编号。她将原件小心翼翼地放回木匣,锁好。整个过程,专业、严谨、无可挑剔。
拿着这份沉甸甸的复印件和证明文件,江静云没有停留,直接前往吴忠友所在单位的审查小组办公室。
审查小组的负责人是一位面色严肃、带着浓厚教条气息的中年干部。他见到江静云,有些意外,尤其是在她表明身份和来意后。
“江静云同志,”负责人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审视,“我们知道你和吴忠友在历史上有过工作交集。但你要清楚,为他作证,是需要承担政治责任的。而且,你所谓的‘密档’,其真实性和权威性也需要核实。”
江静云平静地将复印材料和证明文件放在对方面前。
“同志,请过目。这是西安市档案馆保存的,原地下党组织‘长安小组’的行动记录原件复印件,并加盖了档案馆证明公章。里面详细记录了吴忠友同志从被考察、被策反,到最终起义、宣誓入党、提供关键情报的全过程,以及当时组织负责人陆明远同志对其的最终评价。我认为,这足以证明吴忠友同志起义的真实性、自觉性和重大贡献。他的功绩,是经过血与火考验的,不容置疑,更不该成为今日被审查的理由。”
那位负责人狐疑地拿起材料,仔细翻阅起来。起初,他的眉头紧锁,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脸色渐渐变了。那上面记录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细节,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尤其是最后陆明远那力透纸背的肯定评价,带着那个特定年代的印记和不容置疑的分量。这绝非可以随意伪造的东西。
办公室里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其他几位审查小组成员也凑过来看,低声交换着意见。
江静云静静地站在那里,身姿挺拔,目光坦然。她知道自己拿出的不仅仅是一份档案,更是一段不容篡改的历史,一份对战友清白的坚决扞卫,一种在压力面前坚守真相的无畏。
最终,那位负责人放下材料,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眼神复杂地看了江静云一眼,语气缓和了许多:“江静云同志,谢谢你提供的这些……重要材料。我们会进行严肃的复核。”
江静云知道,这并非最终的胜利,但至少,她为吴忠友撬开了一丝缝隙,投下了一道基于事实的强光。
“我相信组织会实事求是。”她平静地说完,微微颔首,转身离开了办公室。
走在回去的路上,深秋的风吹在脸上,带着凉意,江静云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畅快。她做了她应该做的事,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战友,也无愧于自己的良知。
而此刻,正在隔离审查中备受煎熬的吴忠友,尚不知晓外面发生的这一切。但他心中那份对自己当年选择的坚定信念,那份即使在最黑暗的困境中也未曾动摇的“值得”,正是支撑他面对这场风波的、最深的力量源泉。他如同疾风中的劲草,或许会被压弯,但绝不会折断。